天天看点

多把尺子丈量建筑遗产!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详解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

作者:紫牛新闻

11月3日,王建国院士、崔愷院士领衔、由东南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中建八局和浙江大学共同完成的《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我国建筑学领域首次产生国家科技大奖一等奖。

多把尺子丈量建筑遗产!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详解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

王建国院士团队赴北京参会

科技进步奖通常注重奖励在科学技术本体方面的创新贡献。与之略有不同的是,《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既有技术创新的科学内涵,又体现了党和国家日益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大关切。

城市发展永远都是“进行时”

城市总是面临着新生与衰亡、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城市总是处在新陈代谢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另一方面,历史文化传承也必须坚守,这是民族身份认同的大事。诚如王建国院士所言,项目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寻找建筑文化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多尺度的整体传承路径,二是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他说:“城镇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建筑遗产构成了真实的人居环境,这是我们今天能够体验的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处理保护、传承、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多把尺子丈量建筑遗产!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详解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

崔愷院士带队在项目现场

王建国院士说:“现在的城市不可能不盖高层建筑。我们能做的就是合理保持并引导城市形态增长的年轮梯度、处理好保护、传承、扬弃、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于像云南大理、平遥、同里、乌镇等这样面积不太大、一般在5平方公里以内、适合步行和慢行交通的城镇,可以进行整体的保护留存,甚至可以做到“原汁原味”。但大城市就不一样了,南京城墙内42平方公里土地,北京二环以内是62平方公里,对这样的历史城市,要考虑的情况就变得非常复杂。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 城市既需要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也要有现代城市必须具有的功能和人口集聚度,必然也要有新的高大体量建筑。

王建国说:“我们应该在城市中阅读出时间岁月时而流逝、时而凝冻的建筑遗产见证物,历史传承与现代化交相辉映,既要传承文化,做好今天,也要拥抱未来。”

要解得了乡愁,也要看得见未来

项目组认为,由于过去几十年城市建设主要由经济导向决定,因而大规模拆毁了我们的老城。今天进入了一个新型城镇化阶段,我们在城市里应该在遗产价值判定基础上,提倡“应保尽保”。但是也不能说一座新房子都不能盖。换句话说,不是城市里所有的老建筑都要“一刀切”地保存下来。

城镇建筑遗产为什么要多尺度保护?对于本体的建筑,我们要研究建筑的“延年益寿”,考虑结构耐久性和补强修复技术、房屋材料的退化机理,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治小病,防大病”的预防性干预和保护等。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群,尺度就不一样了,我们还要考虑当代人的使用,必须把活态的社会状态纳入保护对象。到了城市这个级别,要考虑的就更多,甚至包括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以南京为例,我们首先要保护的是“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城市山水格局和都城空间结构,南京不管怎么变,城市的格局不能变。古城格局和秦淮河的关系不能变,历史街区的风貌要保持相对完整性和渐进优化的特征。比如,夫子庙、门东、门西保持明清以来直至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风格,但是不能让一个城市里到处都是明清时期的风貌,近现代南京城市发展中一些代表性的商业建筑、文化建筑、工业建筑、公共住宅也需要纳入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的对象。

项目团队在先后完成了北京老城总体城市设计、南京总体城市设计、南京明故宫保护规划、南京愚园风景名胜设施恢复和复建、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泉州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的整治等重要项目。

解决古建聚落保护中的“一揽子”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再生是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层次内容。项目组对全国多座城市开展了针对性的科技攻关和工程实践研究,研发了面向街区-建筑多尺度保护对象评价优选的“动态决策支持系统”(DDSS)和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全新工作流程。

多把尺子丈量建筑遗产!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详解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

王建国院士团队在宜兴古南街

例如,在宜兴市丁蜀古南街历史街区保护再生案例中,项目组针对街区房屋年久失修、设施缺失、风貌杂乱、文化传承失控的现状,开展了近20年的持续科研攻关,先后研发了针对街区风貌整体性的性能化规划设计方法、针对民居建筑的联体-共生结构保护技术、物理环境改善、砖木建筑与设备系统一体化设计等系列创新技术;制定了古南街传统民居建筑的改造导则供居民自主的建筑环境改造参考;通过轻介入、微更新和逶迤前行的更新模式,整体复兴了该街区明清以来延续的紫砂工艺传承,成为中国历史街区中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得益彰、历史保护与社会发展共赢的典型范例。该项目先后获得了亚洲建筑师协会历史遗产保护奖和国内相关的重要奖项,以及国家发明专利、维修施工工法等成果,前年还应邀参加了国际建协(UIA)建筑展。

通讯员 唐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蔡蕴琦

校对 苏云

来源:紫牛新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