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状元张謇的书学主张及对家乡的贡献

作者:鉴堂

工于隶书

张謇还习隶书,取法《礼器碑》、《石门颂》。张謇1926年所书《南通观音禅院香炉铭》是他的隶书代表作。

状元张謇的书学主张及对家乡的贡献

张謇篆书

他的隶书将《礼器碑》、《石门颂》相融合,取礼器之劲挺,石门之开张,以一种传统士人的姿态写隶书,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堪称善学之士。

书学主张

对于如何学习书法,张謇反对一曝十寒,也不主张走捷径。

他早年推崇工稳一路的书法,并认为习书每本帖至少要临三五十遍。张謇常说“写字要结体端正、平直,决不可怪、更不可俗。

中年以后,张謇钟情于平稳端正和质朴苍劲的风格,这一时期,他喜宋苏东坡、清刘墉、何绍基、张裕钊书法,对后世习颜书名家颇为推崇,在1926年为师范学生演讲时曾说“....字须一笔一画均有着落,注意于常人所易忽略之处,从平正方面去做,尤须多玩味古人。今人于篆隶多推邓完白,予谓何子贞实驾而上之,一则将气,一则土气,何读书多,邓读书少也.......”还说,“刘石庵折笔在字内,何绍基折笔在字外”,从这些记录中可对张謇的书学思想略窥一斑。

状元张謇的书学主张及对家乡的贡献

张謇书墓志

状元张謇的书学主张及对家乡的贡献

张謇书墓志(局部)

张謇将书法水平的高下归结于读书的多少,可知他是一位传统保守的书法家。张謇的友人郑孝胥从不轻诩他人,对其则有“书法有绵里针,惟啬翁。”之评。

状元张謇的书学主张及对家乡的贡献

张謇之友郑孝胥

晚年热心实业和教育

总体而言,张謇并非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教育和实业上。

状元张謇的书学主张及对家乡的贡献

张謇行楷书五言联

民国时徐白先生曾在《文星杂志》上撰有《一个不屈服的穷书生》,对张謇其人评价确切审慎;而学人张其昀赞张骞为“中国近代地方建设之一人”也代表了这一时期学者对他的评价。

清末经学家俞樾曾赠张謇一联云“陈太丘如是其道广,颜鲁公何止以书名”。对张謇的书法推崇有加。

据称,张謇晚年在家乡南通出资创办南通金石书画会,得到了俞吟秋、徐鋆、金泽荣等家乡同仁的积极响应。书画会汇集了一批著名的书画名家,如吴昌硕、王一亭、田桐、朱屺瞻、徐悲鸿、钱化佛、金城、朱其石等,并在南通公园举办了书画会的第一次展览。

张謇利用自己创办的翰墨林印书局编印了大量的字帖,促进了书法艺术在民间的流传和普及。此外,他为南通各大公园从历代名帖中集字放大刻成匾额,供民众欣赏。

状元张謇的书学主张及对家乡的贡献

张季直书《文峰塔院石阙铭》(局部)

张謇为家乡书写了许多碑刻,据统计仅其40岁所书碑帖著录的就达60余种。如宋代名臣文天祥自南通渡海处题《重建宋文忠烈公渡海亭记》。为了家乡的教育慈善事业,他还一再鬻书,并以诗记之曰,“大热何尝困老夫,七旬千纸落江湖。墨池经寸蛟龙泽,满眼良苗济得无?”可见这位七旬老者对家乡子弟培养的不遗余力。

1926年,张謇病逝,出殡之日,南通万人空巷,近乎全城的民众为张謇送行,蔡元培有联挽之云“为地方兴教养诸业,继起有人,岂惟孝子慈孙,尤属望南通后进;以文学名光宣两朝,日记若在,用稗徴文考献,当不让常熟遗篇”,此挽联对张骞的一生功业做了定论。(完结)

(作者邹典飞系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