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针灸配穴规律(2)

作者:国医大讲堂
针灸配穴规律(2)

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以经络理论为核心的辨证施治,是针灸疗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针灸临床辨证配穴的原则来说,就是依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而进行"循经取穴"的。这种取穴,又叫"按经选穴"。现代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有"三部配穴法"、"特定穴配穴法"和"对症配穴法"等。兹将历代以来的二十五种配穴方法列述于下。

上期:【针灸处方】针灸配穴规律(1)

针灸配穴规律(2)

八、表里相配法

人有五脏六腑,经脉有三阴三阳,均是表里相配。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可以在其表里相配的两经中选择其互相协调的穴位配合使用,即可充分发挥治疗作用。

如: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取合谷与太渊相配,就可治肺脏疾患;心经与小肠经相表里取神门与后溪相配,对癫、狂、痫均有镇静的作用;脾经与胃经相表里,取足三里与公孙相配,就可治疗胃病;取血海、地机、三阴交与水道、归来相配,对妇女盆腔生殖器官的疾患疗效大。诸经相配,余皆类推。

这种配穴法,临床使用,每收良效,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针灸歌赋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甚多。如《百症赋》说:“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又如《杂病穴法歌》说“腰连脚痛怎生医?环跳、行间与风市”等,都是将表里两经的穴位配伍使用的。近代在针刺麻醉方面表里配穴法也有应用。例如肺部手术取用三阳络透郄门,外关透内关等。这种由表透里或由里透表的方法,都是以经络的表里相配为理论根据的。

九、俞募配穴法

“俞穴”是脏腑经气所输转的部位,有五脏俞和六腑俞,均散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因其在背,故又有“背俞”之称。“募穴”是脏腑经气聚会的部位,有五脏募和六腑募均散布于胸腹部的任脉与手足阴、阳经,因为俞、募穴均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均可采用俞募配穴治疗。

如:肝俞配期门。主治一切肝病,肋胁痛、呕吐吞酸、黄疸、寒热往来等;心俞配巨阙,主治心痛、癫痫、怔忡、失眠、惊悸等;肺俞配中府、主治肺病。如咳嗽、哮喘、咯血等;脾俞配章门,主治脾病,如腹胀、水肿、胁痛、肠鸣、泄痢、黄疸等;肾俞配京门,主治遗精、白带、肾虚腰痛等;胆俞配日月,主治胀满、胁痛、呕吐、黄疸等;小肠俞配关元,主治小便癃闭、遗尿消渴症等;大肠俞配天枢,主治大便秘结或泄泻、腹胀、水肿等;膀胱俞配中极,主治不便不通或尿频、遗尿、五淋等:胃俞配中脘、主治胃痛、呕吐、消化不良等;三焦俞配石门,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阴俞配膻中,主治胸膈气闷、胸肋疼痛、呼吸困难等症。

十、原络配穴法

又名“主客配穴法”。“原穴”即十二经脉分布于手足腕踝部位的十二个原穴。凡此十二原穴对内脏疾患的疗效很好。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络穴”即十五络脉分布于四肢、腹腰等处的十五个络穴。凡此十五络穴,对十二经脉的阴经与阳经起着联络的作用。取原络相配能通达内外,贯彻上下,对内脏与体表疾患均可治疗。

如:太渊配偏历,主治咳嗽气喘、上部浮肿等;合谷配列缺,主治外感咳嗽、偏正头痛等;冲阳配公孙,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痛等;太白配丰隆,主治胸腹胀闷、痰饮咳嗽等;神门配支正,主治怔忡、惊悸、癫痫、目眩等;大陵配外关,主治胸肋疼痛、心烦吐血等;腕骨配通里,主治头项强痛、舌强不语等;太溪配飞扬,主治头痛咽肿、咳嗽、目眩等;阳池配内关,主治胸助胀痛、头痛发热等;丘虚配蠡沟,主治少腹疝痛,胁肋胀痛等;太冲配光明,主治肝胆火邪上炎、目赤生翳等。

十一、八脉交会配穴法

又名“八法配穴法”。此法是根据奇经八脉的交会穴位互相配偶而成的。

如:内关(通于阴维)配公孙(通于冲脉),主治心病、胃痛、胸膈病;后溪(通于督脉)配申脉(通于阳跷),主治头项病、耳病、目病、肩病、小肠病、膀胱病;临泣(通于带脉)配外关(通于阳维),主治目病、耳病、面颊病、颈项病、肩病;列缺(通于任脉)配照海(通于阴跷),主治肺病、胸膈病、咽喉病。

十二、八会配穴法

八会”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髓会悬钟、骨会大杼、脉会太渊。这些腧穴对脏、腑、筋、骨、气、血、脉等诸疾患,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如:章门主治五脏病,以肝脾病为主;中脘主治六腑病,以胃与大肠病为主;膻中主治一切气病如胸膈胀闷、呼吸不利、呕逆噯气、嗌膈、哮喘等;膈俞主治一切血症,如咳血、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痔血以及外伤出血等;阳陵泉主治筋病,如半身不遂、拘挛、瘫痪、痿痹、疼痛等;大杼主治骨病,如周身关节疼痛、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等;悬钟主治髓病,如下肢瘫痪、痿软、疼痛等;太渊主治一切脉病,如无脉症、心肺疾患等。

十三、郄穴配穴法

“郄穴”多分布于筋骨空隙陷中,故名郄穴。这些腧穴,对一般急性疼痛的疾患疗效很好。

如:孔最主治咳逆唾血、头痛、咽肿等;温溜主治头痛、面肿、口舌肿痛、喉痛、疔毒等;梁丘主治胃痛、乳肿痛、膝肿痛等;地机主治腹胁胀痛、小便不通、急性水肿、月经不调等;阴郄主治心痛、吐血、盗汗等;养老主治手臂肿痛、目视不明等;金门主治小儿惊风、癫痫、耳聋等;水泉主治心胸闷痛、足跟肿痛等;郄门主治心胸疼痛、吐血、衄血等;会宗主治手臂酸麻、胁肋疼痛等;外丘主治头项强痛、胸胁胀痛等;中都主治崩漏、疝痛、少腹急痛等;阳交主治胸胁胀满、膝痛、足痿无力等;筑宾主治癫狂、疝痛、呕吐涎沫等;跗阳主治头重、头痛、腰痛、外踝红肿等;交信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睾丸肿痛等。

十四、上下配穴法

是根据《灵枢经》:“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原则而配穴的。本法有“上病取下法”和“下病取上法”两种:

1.上病取下法:即上部发生病变用下部的穴位治疗。

如:头部病,正头痛取解溪,偏头痛取侠溪,头项痛取昆仑,头顶痛取涌泉;目病取足临泣、光明;耳病取侠溪、金门;鼻病取京骨、内庭;口病取内庭、太溪、太冲等;肚腹病取足三里配内庭或足三里配公孙;腰背病取委中、昆仑或委中配承山等。

2.下病取上法:即下部发生病变用上部的穴位治疗。

如:鼻塞、鼽衄取上星、通天;喉痛取印堂、阙上(印堂上五分处);下肢瘫痪取腰阳关、次髎、十二椎间等。

然亦有上下并用的。如:闪挫腰痛取人中配长强(取其首尾相应可彻腰痛);脱肛、内痔取百会配长强等。

这种配穴方法,古今临床均采用之。如《百症赋》说:“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又说:“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癫、狂病甚,取少商相配于隐白(此四穴采用艾炷灸,每次灸7~15壮,一日一次,至愈为度。古称“鬼哭穴灸法”)就近代针麻配穴来说,亦多采用本法。如胃部分切除术的体针麻醉,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或公孙相配。又如甲状腺摘除术的唇针麻醉,上唇取人中,下唇取承浆相配,均属于上下配穴的范围。

延伸阅读(关注微信公众号:培医)

黄帝内经的针灸理疗及临床运用规范(附实操总则及月相关联研究)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及十二经脉图解

《黄帝内经》运用针灸疗法治疗腰痛的规律

郑魁山:《内经》守气法及临床应用

针刺法则(内经针法针方讲记)

针灸配穴规律(2)
针灸配穴规律(2)
针灸配穴规律(2)
针灸配穴规律(2)
针灸配穴规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