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宁输钱一贯,叫他终身不识太行山

作者:言觉之外

今日偶然收到朋友的微信,照片一帧,语音数句,询问某家某画的作品如何。

画为蔡建忠先生所作,图中左有三老围傍书山一侧谈天论道,右角有一老招呼赶至,落款主题云:所有法来於无,得於有无间。

如图:

宁输钱一贯,叫他终身不识太行山

作者:蔡建忠

我读着款识,欲言又止,觉得不好回答。好和坏干吗要问我呢?说好说坏都是我的看法,对此你信还是不信呢?

细思之下,便回复道:

“所有法来於无,得於有无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之内有法,书本之外也有法。每个人总要有属于自己的体会,不人云亦云,不生搬教条。

蔡建忠在借画说理,说他在用自我的认识方法去表达,不在某家某派之中。用意在画外,我说好坏也只是我见。如画面落款,品赏之法也在有无之间辩证得之,不必询问他人。

我这么说,倒不认为是有负朋友间的信任,这不是面对面喝茶随聊,是非之谈一笑而过。更何况在平时彼此间几乎没有交流。我的定论只成立於我,是自我得失之见,我是担心朋友拿我的意见去作标尺。

这让我想起网络头条流行的曾翔和二田之争,都是围绕书法那些破事。谁好谁坏谁是谁非不得而知。我起初关注了一些留言,后来就无心留览了。很多问题的交流不在一个层面上,态度明摆着我就是这么认为的,天底下就是这个理儿。这行为让我想起过去看到过的一则故事,记不清具体描述的语言细节了,便网收一下。

宁输钱一贯,叫他终身不识太行山

悠然天地心 (作者:本人)

还果真有,便顺来附上:

南宋李之彦的《东谷所见》中记:

有一主一仆久行役,忽登一山,遇丰碑,大书“太行山”三字。主欣然曰:“今日得见太行山。”仆随后揶揄:“官人不识字。只是大行山,安得太行山?”主叱之。仆姗笑不已,主有怒色。仆反谓官人:“试问此间土人,若是太行山,某罚钱一贯与官人,若是大行山,官人当赏某钱一贯。”主笑而肯之。行至前,闻市学读书声,主曰:“只就读书家问。”遂登其门。老儒出接,主且述其事。老儒笑曰:“公当赏仆矣,此只是大行山。”仆在侧视主曰:“又却某之言是。”主揖老儒退。仆请钱,即往沽饮。主俟之,稍久大不能平,复求见老儒,诘之:“将谓公是土居又读书,可证是否,何亦如蠢仆之言大行耶?”老儒大笑曰:“公可谓不晓事,一贯钱琐末耳,教此等辈永不识是。”太行山老儒之言颇有味,今之有真是非,遇无识者,正不必与之辩。

宁输钱一贯,叫他终身不识太行山

思在云外

的确如是:宁输钱一贯,叫他终生不识太行山。他的目的不在于学习文化知识上,不需学问,更不需要老师,又怎么去谈论启智明性的作用呢?

当然,我说此故事和朋友所询问的事情无关,只是由他的这件事带起了此思。

最后附上朋友回复:

知道了谢谢[抱拳]

我也回复:

只赏不鉴,抱歉!好坏不论,谢谢给我一次学习反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