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嘉诚家族和李斌都看好这个万亿美元的市场!充电业务再次着火了?

作者:创业邦
李嘉诚家族和李斌都看好这个万亿美元的市场!充电业务再次着火了?

"车"是汽车栏目中的初创状态,我们将采取全新的内容形式,带你"扭"全球汽车产业的新机遇。

作者 王鹤

编辑:智祖诺

图片来源:云快充,特别通话,明星充电官微

"花了16个小时,才在8小时内开出新能源汽车。

十一小长假刚刚结束,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话题引发了业界的热议。如果说充电很难在热门搜索上发生意外,那么在表面背后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忽略。

就在两三年前,国内充电桩行业还没什么资本可求的,但今年却突然火了。

从5月开始,几乎每个月都有关于充电桩公司融资的消息。

5月,星驰完成高德资本、IDG资本、新希望投资集团、泰康资本等的B轮融资。6月,亿威能源完成以李志强的香港电信、大湾区共同家居投资有限公司为首的3.5亿美元以上D轮融资,以及开发基金、华盛设立基金等。7月,特别征集拟引入普洛斯、国投、三峡集团等战略投资者通过增资,投资估值约136亿元,增资总额约3亿元。

直到上个月,充电桩行业的融资热潮还没有消散,云端快速填满,完成了以蔚来资本为首的B2轮融资。

资本的涌入也带动了充电桩行业前所未有的增长。

李嘉诚家族和李斌都看好这个万亿美元的市场!充电业务再次着火了?

图片:星星充电器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9月充电桩运营数据显示,2021年1-9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加54.2万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同比增长164.5%,车辆充电设施增幅持续上升,同比增长178.5%。截至2021年9月,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台数为222.3万台,同比增长56.8%。

在增资方面,企业加速布局的当前,静默多年的充电桩行业似乎已经迅速反弹,即将迎来新的爆发。

"选择赛道,市场前景良好是积极的,未来五年,万亿市场规模已经开始,市场可以期待,关键看谁能生存。中关村新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100人将接受清朝董事长采访时表示。

万亿个市场,数万亿个挑战,万亿个机遇。

李嘉诚家族和李斌都看好这个万亿美元的市场!充电业务再次着火了?

为什么迎来融资热潮

从最初的赛马圈,上百场竞争,到遭遇资本蔑视、外热和内寒,再到今天的融资热潮,再到开启新一轮的赛马圈,国内充电桩行业似乎经历了一个周期。

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飙升,从2013年的18,000辆飙升至75,000辆。

也是自2014年以来,国家电网向私人资本开放了电动汽车充电桩市场。三年内,充电桩行业涌入各类玩家,充电桩运营商数量已超过100家。

随着大量玩家进入游戏,充电桩的数量飙升。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中国有45万个充电桩,其中民营充电桩24万个,公共充电桩21万个,位居世界第一,是2014年的14倍。

然而,在大量企业跑马圈的背后,是充电桩经营难以实现盈利的现实。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充电基础设施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充电桩整体规模仍滞后。

一方面,充电桩与同期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不符,另一方面充电设施布局不合理,充电桩利用率低,企业缺乏可持续和可复制的业务发展模式。

2017年至2019年是国内充电桩行业最黑暗的时期。

李嘉诚家族和李斌都看好这个万亿美元的市场!充电业务再次着火了?

图片:推特

当时,充电桩行业的两大巨头泰普拓和星驰已经三年没有获得任何融资。除了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价概念被炒作了很多天上下,其余的充电桩企业融资也很少。

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过去三年中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9年销量超过12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

"这个行业还是冷热的。当时,Electric Piles的创始人兼CEO钰岳先生表示,资本还没有真正开始布局充电桩行业。

从2019年开始,政府出台了多项新政策,重振换电行业发展,换电模式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020年,作为新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电站将首次列入政府的工作报告。作为充电方式的主要载体,充电桩逐渐淡出资本的视线。

然而,两三年后,国内充电桩市场又重新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融资热潮的开启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上一轮充电桩融资是政策主导的,缺乏市场需求支撑,在最后一轮洗牌中,大部分企业被淘汰出局。余青告诉记者,目前留存的是综合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叠加在新能源汽车数量迅速上升的基础上,相关企业开启了新一轮的跑马圈,融资热度是市场在推动。

2021年8月,新能源产销量首次突破30万台,创历史新高,渗透率提升至17.8%

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持续攀升,再次让国内充电桩行业重回风。

"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都起来了,在早期阶段,充电桩和新能源汽车之间其实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当没有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那么充电桩企业和充电桩运营商当然没有盈利空间,甚至没有营收空间。Uler Capital董事总经理Yufan Guan在接受Startup State采访时表示。

在他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整体持股,渗透率不断提高,充电需求、充电场景越来越丰富,大型充电桩运营商的崛起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天眼数据显示,中国约有13.5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其中,超过80%的充电桩相关企业是在5年内成立的。以工商注册为基础,2020年中国充电桩相关企业将增加2.9万家以上,2019年同比增长26%,新一轮跑马圈已经开始。

李嘉诚家族和李斌都看好这个万亿美元的市场!充电业务再次着火了?

李斌为什么看云快充?

今年以来,整个新能源产业链迎来大爆发,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36万辆,预计全年销量翻一番,截至9月产销量已超过215万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以前的政策导向转变为完全市场化的行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导致了整个充电桩行业的爆发。

此外,余青指出,在"碳峰"长期利好政策支持下,长远轨道的布局无疑是企业资本和负责人、企业的首选。

在当前的充电桩融资热潮中,一些资本正确地选择了行业内的顶级公司,如专项看涨、明星充电等,但也有一些资本将目光投向了处于上涨阶段的潜在股票。比如李斌的蔚来资本,就看了充电桩"黑马"企业云快充。

"我们实际上一直在关注这个行业,充电场景非常多样化,Cloud Quick Charge正在以更轻量级的方式发展,我们认为这种模式可能会相对快速增长。"关羽帆说。

与专卖桩、做运营的专卖电话、星充重资产模式不同,云快充本身并不卖充电桩,毕竟市场上大约有300个桩。随着整个充电行业的蓬勃发展,主体投资,运营商将高度分散,比如桩企的多元化,充电桩运营商运营主体的分散,乌来资本认为需要有一个平台或操作系统,这些人与桩连接在一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Uler Capital选择投资云快充。

余青还认为,云端快速建成了几个充电站,是基于工业互联网思维做充电桩运营的平台,贴近用户,庞大的真实用户数据是其获得资金支持的关键。

在充电桩留存率方面,虽然云快充低于专线电话、明星充电等企业,但从今年7月和8月的月度数据来看,云快直流桩和交流桩的增速其实非常高。关宇帆透露,以今年8月为例,DC桩的SPECIAL呼叫和星充数量每月增长为2500~3000台,届时云快充可以达到1500台左右。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数据,2021年8月,特殊呼叫中的直流和交流桩的增长率将分别为2.01%和1.01%。用于星形充电的直流和交流桩的增长率分别为5.08%和5.33%。云快速充电的直流和交流桩的增长率分别为6.11%和5%。

在关宇帆看来,云快充有两个核心竞争优势,一是在充电行业已经发挥了多项基础作用,各个硬件厂商、运营商和流量聚合商可以通过云快充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联和资源共享,让终端用户能够跨平台、跨区域的快充。

其次,云快充是通过硬件厂商进入充电行业,同时可以推广他的软件服务标准,包括系统功能、优惠措施和手段,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充电桩的可用性、便利性,也有利于运营商和成堆市场的监管更加合规。

除了运营模式、业绩增长和核心竞争力等云桥化的关键原因,尤瑞科资本融资,还有创始人的认可。

"田是一个非常以身作则的人,一个非常勤奋的人。

一天,关羽帆从北京飞到南京,降落时间晚上10点30分.m,大约第二天,云快公司创始人田波做了一天的高管面试,然后到公司进行调整。但田波在当晚11点.m带他去公司,讲着凌晨12点,快1点.m。

其实,乌来资本早在2019年就开始接触云快充,让整个乌来资本上下都惊讶地发现,云快就像是很多辛苦的功夫,相当于能够将300多堆连接在一起。

李嘉诚家族和李斌都看好这个万亿美元的市场!充电业务再次着火了?

云速运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田波

当时,田波其实并没有完全想到这条路,他在运营中也有一些重资产,另一边是做轻资产,但重资产可以提高营收。

2020年爆发后,在经历了一场生死存亡的危机之后,云快填彻底抛弃了重资产,进行了内部精细化管理和人员调整,重点做轻量化运营。

关羽帆深信,田波选择的道路是正确而坚定的。"他的思维很灵活,可以很快地接受很多新事物。比如,他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决定离开政府部门,进入新能源产业创业的过程,这其实需要一个非常强烈的心理。"

"从2018年到2020年,产业链上很多创业者都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天波坚守黎明的能力,说明公司和创始人都有一颗非常坚强的心。关羽凡感叹道。

此前,有人介绍给田博,充电桩行业在不同市场可能有较高的估值评估体系,他了解情况后很快决定改变公司结构。"一旦他做出了决定,他就会非常坚定和有力地执行它。"关羽帆说。

在关羽凡的眼中,田波也是一个非常开放开放的人,他愿意去中心化,并且有很强的勇气和毅力去招聘各种高管。

"例如,Cloud Express现在招聘的首席财务官是投资银行背景,现在的首席运营官是最初寻找石油网络的Coo Frank N. Chen。田波既有魅力的性格,又有意愿笼养行业里很多牛人帮他工作。"关羽帆告诉创业公司。

在业内众多牛人的帮助下,云快充不仅仅是充电桩运营的网络平台,充电桩其实也只是一个节点。

"充电桩行业估计,到2030年,当有1亿辆新能源汽车时,每辆车每天将使用10度电,每年3500亿度电,上一轮宁德时代投资云快充实际上看好储能。关玉帆进一步解释说,如果将储能点纳入整个能源网络,储能和日常耗电量,可能达到每年5000亿度甚至万亿度的质量。所以,未来布局云快充可能是一个能源互联网平台,充电桩只是第一步。

充电桩运营平台作为布局能源领域的节点,也与Uler Capital的投资布局不谋而合。

关宇帆透露,未来,乌来资本将联合乌勒汽车的部分战略资源,同时布局光伏、储能领域。在光储置换一体化等新能源服务场景下,在整个能源行业进行大布局,云快充是布局中的一个节点。

李嘉诚家族和李斌都看好这个万亿美元的市场!充电业务再次着火了?

企业家的机会在哪里?

在十一个假期中,新能源汽车充电难不小心冲上了热搜。有的车主为了排队充电而不敢上厕所,有的车主甚至为充电桩而战。

"国庆期间充电困难主要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目前高速公路充电桩运营商都是国家电网,通常高速公路充电桩利用率相对较低,国家电网实际上处于亏损状态。节假日期间,大量新能源汽车集中上路,加上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导致国庆期间存在充电困难问题。独立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告诉Startup。

在张翔看来,当前充电桩行业融资热潮可以有效解决充电难的问题。一是要建设大量的充电桩、充电站,另一个是改善充电桩用户侧的服务器调度算法,包括用户使用充电桩充电的一些功能体验,可以用更多的大数据引导车主到闲置的充电桩充电,避免车主到充斥的充电桩排队, 提高充电桩利用率。

不难看出,在1:1的桩比距离目前还存在较大差距,充电桩行业亟需注资提高运营效率,而资本早已着眼于充电桩行业未来的广阔前景。

"在充电容量方面,可能会有20到3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甚至更高,这仍然是可以充电的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如果把储能加起来,可能会有40-50倍的增长。关先生表示,在可预见的十年内,这种增长仍有空间,能源行业肯定会有很多投资机会。

然而,充电桩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尚不明确,大多数企业仍在亏损。Star Charge是唯一一家继续盈利的公司,而Special Call在2019年才盈利。

余青认为,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数量仍然太低,有了配套的充电桩领域,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并不明确,但一些企业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

他指出,充电桩行业的上市公司或独角兽将基本诞生于前10大运营商之中。从目前充电桩运营商来看,市场集中度正在进一步提高,但第一梯队企业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拉开多少,第二梯队的实力也不同,竞争格局是多变的。

李嘉诚家族和李斌都看好这个万亿美元的市场!充电业务再次着火了?

2021年9月主要运营商的充电桩数量。相片: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

资本进入市场,充电桩企业更具竞争力,在这种格局下,创业者的机会在哪里?

"在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创业者进入充电桩行业需要谨慎,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以及长期的投资回报。"俞说。

张翔认为,充电桩领域有很多创业机会,因为它的产业链比较长,从充电桩的制造、零部件的开发,到充电桩的运营,还有大数据软件系统、服务器和充电桩支付,这是一条漫长的产业链,创业者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机会。

目前,硬件厂商可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趋势,现在没有特别高的门槛和障碍来建造充电桩,从电源模块的底部做高效、安全可靠的过充桩,做高效、可靠、安全、低成本的充电桩,未来可能会有4到5个这样的优秀桩。

"就像小米在手机价格上会达到一定的底线一样,产业链上的很多家电都非常便宜,非常有用,我们觉得在桩企的集中度可能会增加,用户的流量平台也会。"关羽帆说。

充电桩用户的流量平台现在处于战国时代,但交通平台也可能慢慢集中,最终可能只有五个或更少的流量平台,其中大部分可能来自汽车公司或地图公司。

写在最后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融资热潮中,资本、充电桩企业和企业家可能会开创国内充电桩行业的新历史。但当热潮消退时,我才知道谁在裸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