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作者:南方农村报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六十年前,“中国水稻科学之父”丁颖用一本书影响了世界一生。62年前,他的学生黄耀祥借了一种“半矮秆水稻”开始了农业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10月23日,全产业链人士齐聚院士之乡江门开平,畅谈稻米,推动丝米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当日,《中国水稻栽培学》出版60周年暨2021年广东省丝苗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以下简称大会)成功召开。江门开平是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的故乡,也是广东省的农业大市。全市优质稻播种面积253万亩,其中98%以上为丝米。全市丝米年产量91.26万吨,约占大湾区的32%,有“中国优质丝米之乡”“广东第一田”的美誉。

大会围绕深入推进“广东壮苗工程”、打造广东四妙大米品牌,着力构建以科学为先导,夯实绿色农业、品质农业、科技农业,加快广东大米产业发展,有效保障广东粮食安全,实现富民兴业重要目标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郑在会上发言。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强调,“广东要做好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推动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从产区到销区、从田间到餐桌的‘大粮’、‘大产业’、‘大流通’格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会为丝米产业发展成果提供了全方位展示平台,回应了全国乃至世界对优质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切。

回顾:2021广东丝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成功召开。

弘扬事业,开拓未来

传承丁颖科研精神,努力提高粮食和种子质量。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中国水稻科学之父丁颖。

196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担任《中国水稻栽培学》主编,系统总结水稻栽培生产实践中的成果,论证华南野生稻起源理论。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第一部水稻理论专著的诞生。

195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江门开平人黄耀祥带领团队培育出中国第一个矮秆水稻品种“方矮”,比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第一个矮秆水稻品种“IR8”早了7年,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中国水稻栽培》出版于1961年。

这本伟大的著作出版60年后,水稻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水稻栽培学》出版至今已有60年。智慧书写“稻”之路,院士的成就和精神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农学家。

“我们借此机会向丁老致敬,感谢他对水稻产业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万建民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钱院士、中国工程院胡培松院士专门录制视频表示祝贺。当日下午,为纪念《中国水稻栽培》出版60周年,用科技智慧赋能丝米产业发展,广东丝米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隆重举行。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刘耀光在论坛上发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汇聚智慧,传承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阐述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作用。他提出,基因编辑技术对于编辑水稻基因,从而增强抗稻瘟病能力,快速培育两系杂交稻温敏不育系,精细调控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食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王丰回顾了中国水稻研究的发展。

“在丁老著作的基础上,我国在水稻品种起源、遗传研究、栽培技术、水稻育种和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王丰研究所指出,60年来,我国水稻总产量增长率达到295.0%,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增长14.47%。“中国粮食真的能养活中国人”。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张桂泉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桂泉根据水稻品种的遗传基础、品种特性和育种方法,将水稻品种分为五代。“从普通高秆水稻到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研究人员还将研究水稻的替代问题,并着手解决高产优质的目标。”

此外,方福平还阐述了水稻功能性成分的研究相关内容。周文斌详细介绍了水稻种质资源的现状;张剑福就再生稻新品种的培育和应用发表了主旨演讲。

找米,悟米,摊米,不止米。如今,广东优质水稻联合育种研究蓬勃发展。2004-2017年,育成和审定的水稻品种优质率达到63.78%,稻米品质达到优质3级以上国家标准的优质水稻品种比例为74%,居全国首位。

钟月强新

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优粮优产。

今年,广东积极推进“广东强种芯”工程,着力解决种业“瓶颈”问题。“广东在水稻矮化育种、优质稻育种、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研究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王丰动情地说。

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的数据,在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6个常规籼稻品种中,有4个是在广东育成的,另外2个与广东品种有关,要么是“广东制造”,要么是“广东核心”。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客人们正在仔细阅读展板。

大会现场设置了国际高端优质稻(籼稻)品种现场展示观摩区,全面展示了60年来广东水稻种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广东丝米产业发展概况。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客人正在现场展示区进行调查。

广东省丝绸大米产业联盟主席林青山带领嘉宾走进品种展示场。客人们被茂盛的大米包围着。“19香长势良好,风大仍能保持较强的抗倒伏能力。”“这个品种不错,接下来我要试试。”共纳入田间展示的常规水稻品种有李香占、湘早四妙等近60个品种,杂交水稻品种有优033、胜优19湘等。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水稻品种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合作签约仪式。

为推动广东优质稻良种科技成果转化,扩大优质稻新品种种植范围,延伸丝绸、种苗、水稻产业链,大会举行水稻品种转化与产业化发展合作签约仪式。广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广东仙美种苗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华茂高新种业有限公司、广东金稻种业有限公司也通过签约达成一系列合作。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王福祥在会上发言。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福祥指出,水稻育种要在优质上有所突破,加强优良品种选育,进一步加强水稻种质资源保护,加大品种选育力度,力争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加工性能好、易收获的突破性新品种,同时加强老品种的提纯、重装和性状改良,满足生产需求。

品牌领导

延伸丝苗稻产业链,促进好粮好价。

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广东农产品品牌建设。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加强对丝米品牌示范基地的支持和培育,加强丝米产品质量管控。每一个丝米品牌都在朝着提升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树立广东丝米品牌标杆的目标前进。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构建广东丝米产业链标准,签约广东丝米品牌共建。图片由通讯员南方农村报提供

为进一步提高丝米产品质量,加快丝米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大会启动了广东丝米产业链标准建设和广东丝米品牌签约工作,涉及良种培育、良法推广、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农产品品牌运营等多个方面,打造了涵盖大米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的行业标准。

大会还启动了第二届广东国际名优稻米(籼稻)金奖评审活动,征集了108个高端籼稻品种,分别在开平和肇庆进行展示。大赛还为丝米种植企业提供了点对点技术交流的机会,推动其提高优质米种植生产技术,为参赛企业提升丝米品种和品牌价值提供一站式交流平台。

据悉,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近日组织开展了广东四妙大米品牌示范基地评选工作,并于10月8日公布了2021年广东四妙大米品牌示范基地名单,40个品牌示范基地上榜。会上,广州市从化区、汕头市潮阳区、河源市龙川县、云浮市罗定市、汕尾市海丰县、江门市新会区8个四妙大米品牌基地获牌。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颁奖仪式。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奖励基地名单。

为拓展广东丝米市场,广东丝米产业联盟与3家采购商签订购销协议,促进了广东丝米销售,增加了种植户收入,实现了优粮优价。现场还举行了四妙米新拍卖会,拍卖所得部分款项将捐赠给广东省团委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小型公益拍卖师特别奖,用于开展青少年农耕文化和科普主题活动。据了解,11月5日至6日,四妙米文创系列活动将在开平市举办;11月12日至15日,四妙大米产销对接活动将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举行。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苗米的新产品被热拍。

林青山表示,推出“广东四妙米”省级公用品牌,激活市场主体,培育龙头企业,需要政府双轮驱动、市场创新,将多重“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

展望未来

广东思邈谱写精品粮食新篇章。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开平稻田风光。

“要打造“广东四妙米”等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发挥“广东四妙米”区域公用品牌作用,推动“广东四妙米”产业带和产业园区发展。”10月1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广东省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提升食品产业质量效益的发展目标。广东四妙稻品牌培育也被写入规划。

广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顾兴伟也强调,“要注重流通促生产,进一步提升广东四妙米的品牌价值,做到优质优价,让广东四妙米卖个好价钱,让农民增收致富。"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厨师把丝苗米做成鳝鱼饭,吸引了很多消费者。

2018年,广东四妙米业联盟成立,是广东四妙米业唯一的行业性、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目前联盟成员单位近200家。目前,联盟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广东省农村产权交易所等单位共认定广东四妙稻16个品种,省内已获批建立19个省级四妙稻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推进广东四妙稻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前,广东四妙米曾启动品牌打造“第一站”。9月19日,2021广东四妙米文化节在广东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举行,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提升广东四妙米品牌影响力。

刘耀光说,这次大会意义重大,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也是对水稻发展前景和广东四妙大米品牌建设的展望。与此同时,省政府副秘书长郑再次强调,广东四妙米品牌建设要继续打好科技、产业、市场、文化“四张牌”。此前,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兴伟在公开场合表示,“卖得好提高生产水平”将促进粮食生产。广东菠萝和广东荔枝在营销上的成功,是一套可以效仿的经验和做法。

经过60年的传承和发展,广东稻米产业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现场展示丝绸和大米产品。

在大会的推动下,未来广东将继续发挥粮食种质资源优势,立足全产业链发展,依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种子协会、广东省丝稻产业联盟等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着力打造丝稻产业集群,做好“粮食第一喂尾”“农业第一喂尾”的大文章。

【协调人】麦钱明、李小玢、董宇

【宣传协调】叶香玲赵徐琪

[记者]李佳佳

【摄影】柯蔡谢李木玉

【来源】南方农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