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村夜幕少年聚;柴油灯下话古今「一」

作者:长刀问月李雅闲闲
乡村夜幕少年聚;柴油灯下话古今「一」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也许也不算久,就离现在五六十年吧,家里有老人的,完全可以问一下的。东北的一普通的小村子,非常普通的村子,几乎可以将坐标定位的很宽泛,放在东北的哪里都是说得通的,人们的想法是相似的,作息时间是一致的,姓名和长相也仅有个体的差异性,口音也就是有点地域性的差别,也还夹杂“关里”的口音,这都是当年闯关东的人和他们的后代。

  所以说这里讲的村子,就不要纠结具体是哪里了,也许放之东北皆准,但又不好说是具体哪一个。那个时候,经济还不发达,村子里的房子还很原始,虽然已经没有了地窨子,但马架房还是四处可见的。院墙却是有很多样的,有用柳条夹的杖子(栅栏),也有用较粗的原木夹的,当然也有用石头垒成的院墙,利用大石头的一个平面,用小石头将其固定平稳,大石头的平面就被展示出来了,如此重复就形成了一堵表面相对平整的石头墙。这里还有很多的是用石头垫底做个基础防止地下水反渗上来,就地取材用黑土掺入切成段麦草,加水反复搅拌成泥,一层一层叠加成墙。好处是取材方便,不足是年年维护对抗雨水的冲刷。

  通过院墙的形式就可以粗略一个村庄的地理条件,夹杖子的柳条不是现在绿化的柳树的枝条,是一种类似灌木的,生长在河边滩涂一种柳树,一丛一丛的,树干比成人拇指略粗。用柳条的自然离河边滩涂较近,用石头的离山近一些,以土为墙的就可能就是远山远水平原地带了。

  我所说的这个村庄啊,这院墙的形式比较乱套,有杖子的,有石头的,更多的是土的。也从一方面说明,这个村庄依山傍水,还有广阔的土地。

  应该是知识青年们的主意,村里人,除了上学的孩子外,都认识不了几个字,说“斗大的字认识不了一筐”一点不过分!这半筐字儿,还是生产队农闲放假时,知识青年办学习班教的。村支书也是这个水平儿,看个公社文件啥的,还得找知识青年或者求自家的孩子,再不行就和生产队长一起合计,跟猜谜语一样。

乡村夜幕少年聚;柴油灯下话古今「一」

  眼下,快进腊月了,大雪都不知道下了多少场了,地里的庄稼活儿,早就没了,村里的劳力半劳力却不能猫冬儿,得挖灌渠,兴修水利,为今后的粮食丰收做打算。

  那年月没有大型机械,在深冬挖灌渠是相当困难的,抡圆铁镐,砸在冻土上就酒盅大的坑儿,只有会用巧劲儿的人,还得有把子力气,才能把冻土弄下一块。

  大人们,也就是整劳力们,干一天的体力活儿,吃过晚饭(东北冬天白天短,吃两顿饭)天也黑了,便休息了。十七八九的小伙子们,干活时算半劳力,也就是成年人一半的工作量,生产队的队长、记分员什么的,都算是叔叔大爷辈分的,对年轻人还是关照的,再加上年轻人精力充沛,累了休息一下,就满血复活了。

  天不冷的是时候,哪个村放露天电影,三里五里,就是家附近!十里八里,还挺近!十里二十,也不算远。电影也不是天天有的,何况是冬天。听收音机,除了样板戏就是新闻简报,样板戏,天天听,生产队还经常组织小剧团演样板戏,台词都能背下来了。新闻简报,只能听懂个梗概,提不起精神头儿。

乡村夜幕少年聚;柴油灯下话古今「一」
乡村夜幕少年聚;柴油灯下话古今「一」

  也有个方式,听人讲详话。就是听人说故事,形式随意,什么古代的,现代的,鬼神妖怪,传说笑话什么都行,想讲什么讲什么,要是放在现在应该算是脱口秀,至少也得算是口头文学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