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学习把握节奏

(这段文字是在写教研论文,总结用发博文形式交程序设计作业时要删除的一段文字。作为共享发布于此。)

  初学者在开始程序设计学习是需要适应的方面很多,程序设计本身,在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控制结构应用、程序结构等很多环节,需要过一个又一个的“坎”。采取用博客交作业的形式,就是要坚定通过实践的方式开展学习。学习过程中,足量的训练是需要的,而在大学低年级学生在适应大学过程中,由于困难而引起的焦虑,意识不到挑战而产生的懈怠,信心不足而产生的放弃,压力之下自我保护生出的“不感兴趣”等借口,都需要教师发觉并帮助学生投入到实践中去。为此,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团队建设、实践进度把握(适时加量和减量)、学习动力促进方面可以采取很多措施。

  在交作业形式上,除了一般的程序设计序作业之外,适量的程序阅读题目是必要的,尤其是某些重要且较难的语法现象,有时作业需要给出模板,只写关键代码即可。适时为学生提出需求,要做一个“项目”学生会在做完以后,不经意中发现不知不觉程序已经写到了上百行代码。当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也要求学生写些“软文”总结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强调不是写检讨,而是在发现学习进步中找到继续前进的动力)。对于学习进度快的同学,还可以推荐他们在程序设计入门课的同时,实践算法竞赛类的题目,以及阅读经典教材并同时实践。在博客中,笔者经常看到学生在课外额外自主性的学习成果。

  学生发表博文时,要求将运行结果通过截图加到博文中,学生必须顺利运行之后才可以发布。能发布成博文的前提就是程序已经能够运行。有时存在测试不充分的问题,但对于程序设计初学者而言,教师可以在做不做、对不对、好不好三个层次上,以优先保护学习积极性的原则上根据学生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提供了基础。

==================== 迂者 贺利坚 csdn博客专栏=================

======== 为it菜鸟起飞铺跑道,和学生一起享受快乐和激情的大学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