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了这部电影,我好像没那么害怕死亡了

作者:相忘凉夜

​所有的民族都看重生死,人们祝福生避讳死。孔子说,“事死如事生”,将死和将葬礼提高到了极重要的地位。可当有弟子问他,人死后的事情,他却回答道,“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活人的事情还没弄清楚,又哪里知道死人的事情?听起来是将这样一个严肃,而极富哲学意味的话题,举重若轻地回避了。却也恰巧真切地反映出,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话题的忌讳,以及对死亡本身的恐惧。

看了这部电影,我好像没那么害怕死亡了

但是,2021年10月29日,在我国上映的日本影片《入敛师》,却以死亡为题材,轻缓地揭开了,那层神秘而阴暗的面纱,为它铺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如日本文化的一贯表现,《入殓师》也从极细微的角度,从小人物入手,像一朵慢镜头下缓缓绽开的樱花,一层层,一片片,最终展示出死亡极致的美和温暖。

​电影主人公小林大悟(泷田洋二郎主演)的理想是当一个大提琴师,然而当他花重金贷款买了一把大提琴,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时候,却被告知乐团解散。大悟不得已卖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乡下。“有妈妈留下的房子,不用交房租”,妻子很快适应了乡下的生活,大悟却阴错阳差的当了入殓师。

​起初,大悟是不情愿的。一来,生活所迫,他需要钱。二来,大悟几次的辞职,都被看透人情世态的社长巧妙地阻挡了。社长说,“你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这就是大悟应聘时,社长只看了他一眼,就收下他的重要原因吧。当然,入殓师这一行很难招到人,但大悟的形象设定是踏实、本分,脸上时时带着恭敬、小心与谦让,这就是入敛师所需要的基本的素质。

看了这部电影,我好像没那么害怕死亡了

社长一眼就看到了这些,所以第一次大悟犹豫时,社长付了第一天的工资,并说以后不喜欢可以随时辞职。但是大悟内心是挣扎的,难道要让一双拉大提琴的手,去触摸那不洁净的尸体吗?第一天回家,妻子问起什么工作,大悟含糊其辞,让妻子误以为是婚礼的司仪,大悟纠结万分。但是看着妻子高高兴兴地,提着大悟用工资买来的牛肉做火锅时,他还是决定先试一试,毕竟物质是第一位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大悟的运气不好,第一次随社长出业务,碰到的就是一个死了两周的老太太。满屋恶臭,大悟忍不住吐了。社长却严肃恭敬的,好像面对的是自己活着的老朋友。回家的公交车上,大悟被嫌弃身上的味道难闻。他冲进澡堂,一遍遍的去冲洗自己。没想到,回家看到妻子做晚饭用的生鸡肉,他再次忍不住干呕。大悟难过极了。晚上,他发泄似的扒掉妻子的衣服,在妻子的脖颈上狠命的嗅,贪婪的闻着工作中,感受不到的新鲜的活人气息。

看了这部电影,我好像没那么害怕死亡了

是啊,为了生活,大悟不得已放弃理想!为了生活,逼迫自己干不喜欢的工作!甚至是被别人瞧不起的工作。生活哪里能一帆风顺?不是有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骨感的现实总能把理想碰得粉身碎骨。大悟一直在工作,也一直纠结。

入殓师的工作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用一块干净的布遮住往生者的身体,当着往生者亲属的面,褪下全部的衣衫,这一步最关键的是不能让家属看到往生者的身体;第二步,用洁白的棉布为往生者擦干净身体,换上生前最喜欢的衣物;第三步,为往生者画上精致的妆容;第四步恭敬地将往生者放入棺中。​社长平静、细致,温柔的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按程序工作着,以保证往生者最后的体面和尊严,为他们去除这个世界的烦恼和疲惫,干干净净,不沾染一点尘埃,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化上最美的妆容,为去往那个世界做好准备。

看了这部电影,我好像没那么害怕死亡了

社长的双手轻轻抚摸过往生者的脸,为他们细致的整理穿好的衣服,就像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他认真地和家属商量所有关于往生者的事宜。在大提琴舒缓的音乐声里,社长用爱的眼睛,目睹和祝福着每一次生离死别。在爱的注视下,把往生者重新召回,赋予他们永恒的美丽。​这一切,治愈了往生者的亲友,让中年丧妻的男子终于能痛哭失声,释放自己内心的伤痛。让个性叛逆的少女往生者最终迎来父母的谅解……。

社长对往生者的爱与温柔,以及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不仅感动了往生者的亲属,更多的让大悟感受到入殓师的职业价值,

看了这部电影,我好像没那么害怕死亡了

他渐渐喜欢上这份工作。大悟是入敛师的事情却在小镇逐渐传扬开来。不仅是朋友规劝他,还因此回了娘家。苦闷的大悟来到桥上,看到河里的鲑鱼奋力的游到上游去,大批地死去。他双目空洞,这时火葬场焚尸工路过这里,说鲑鱼来到这里是为了回家。

社长更是告诉他,活着就好好享受,就要善待生命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只是方式不同,因地域、民族、种族、宗教的不同,葬礼的方式大相径庭。中国人是畏惧死亡的,虽然我们也有向死而生,也有视死如归,但大部分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日本人的生死观很独特,他们认为最极致的美就是死亡。村上春树甚至说过,“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再次回到工作岗位的大悟,开始尝试独立的操作,他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影片开头大悟,卖掉大提琴,却感觉自己一身轻松。仿佛所有的束缚都没有了,而这时他温柔的对待每一位往生者,恰如泰戈尔的诗中写道,“死如秋叶之静美”,他用自己的爱创造了一份永恒的美。或许大悟并不适合做一个大提琴家,而入敛师这份工作让他成了真正的艺术家。

看了这部电影,我好像没那么害怕死亡了

两个月后,妻子美香回来了。与此同时,大悟小时候经常照顾他的澡堂老板娘去世。已经怀孕的妻子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大悟的工作。大悟对往生者的细致温柔,不仅让美香理解了他,同时也让朋友感动不已。入殓师这个工作原本就该是一份受到尊敬的工作。​大悟和妻子一起到火葬场去送老板娘。焚尸工却说,“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个阶段。”他每一次在启动焚尸炉时,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后会有期。”是啊,没有人能躲避死亡,每一个先去到那个世界的人,都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见面,所以,后会有期。

伴随着妻子腹中胎儿的长大,大悟的工作越来越顺利,此时却传来了父亲的死讯。当年父亲抛弃了幼年的儿子和妻子,背叛了婚姻,大悟心里有无限的理由怨恨父亲。在他亲自为父亲入殓时,发现父亲临死时,手里还握着幼年自己当作礼物送给父亲一块儿平滑的小石头。在那个文字还没有发明前的年代,人们用石头传达心情,平滑的石头是代表你快乐,凹凸不平代表对方很担心你。父亲离开大悟母子很多年,却一直在牵挂他,从心里一直在爱着他,从没有放下。

看了这部电影,我好像没那么害怕死亡了

​大悟流着泪为父亲整理妆容,送父亲走上另一个世界的旅途。眼前再次出现,父亲看他拉大提琴,当年送他那款凹凸不平大石头的情景,那是父亲以另一种方式担心大悟。被刻意忘记的父亲的样子,再一次清晰地回到了大悟的心里。幼年因父亲离去带来的心理创伤,因此被治愈。

《入殓师》这部片子,是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由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执导,2008年9月在日本上映,曾获得包括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多项大奖。2021年10月29日4k修复版在大陆上映。豆瓣得分8.9分,网友评价它是一部治愈品,温暖和温馨。

​像很多日本治愈片一样,《入敛师》从一个小人物在社会中的困境开始,一步步展示了,他们的自救和被治愈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贯穿一个宏大的主题。乐团的解散,随着老板娘去世,澡堂的停办,以及差点儿后继无人的佐佐木社长的入殓师职业,都在诉说着历史文化的另一条生与死的传承线。片尾大悟的孩子将要诞生,生命的欢乐是否能同时意味着,在时光里逐渐老去的文化也将得到传承?这类日本影片很多,比如《人生最棒的礼物》,《浅田家》、《下一站天堂》等等。

看了这部电影,我好像没那么害怕死亡了

中华民族的葬礼,虽各地不同,也早已发展成一种文化。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参加过葬礼。往生者亲属的撕心裂肺,经过的人都明白,这种痛没人能安慰,没人能开解。亲人故去最初几天的痛不欲生,没有人能替代。那种痛有时会延续,不是几天,而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让你在某个夜深人静里痛哭着醒来。​然而,国人的幽默在葬礼文化里也显露无遗,一面是往生者亲属的痛,一面是悼念者的欢声笑语。曾听到过路边十五六岁的孩子,指点着对面的灵棚议论“人家里都死人了,他们还在那里打麻将,还在那里说笑!”,语气里尽是鄙夷和不屑。

他们这些纯粹的少年啊,哪里能明白,旧的时代里,葬礼需要大家的帮忙,才能将往生者送往墓地。来葬礼悼念的人越多,越表明往生者亲属(尤其是子女)的人缘好,也就表明往生者是有福报的人。大家来帮忙,当然要招待。为了让葬礼办得红红火火,超有人气,于是灵堂外的麻将桌,牌桌一溜摆开,悼念者欢声笑语围坐一旁。这也是国人的人生态度吧,让我们用欢笑送别,才能让往生者走的了无牵挂。

看了这部电影,我好像没那么害怕死亡了

如果能欢笑着面对死亡,如果死后能被大悟这样的入殓师温柔以待,然后以最美的样子走向另一个世界,死亡就是开启另一段征程的送别仪式。那么,死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