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些藏在大学里的博物馆,值得一个“打卡”“自产自销”的北大考古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如何展示一块“石头”中国美术学院的“美术馆之夜”中国台大博物馆,全民资产

作者:凤凰WEEKLY
这些藏在大学里的博物馆,值得一个“打卡”“自产自销”的北大考古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如何展示一块“石头”中国美术学院的“美术馆之夜”中国台大博物馆,全民资产

文/冯祎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过:“我要把这一天用来对整个世界,从古到今,做匆匆的一瞥。我想看看人类进步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看看历代兴衰与沧桑。”这么多东西如何压缩在一天之内看完?当然是参观博物馆。

根据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中国内地共有5535家博物馆,除了国家级、各省市的博物馆外,还有一个庞大的数字一直被人们忽视——1153所大学博物馆。

早在2008年,中国大学博物馆拥有的藏品就已经超过故宫、国家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等7所著名博物馆的总和,更有一些展品是绝无仅有的,丰富的馆藏加上学术优势,这些小而专,又不乏精彩叙事的大学博物馆原本应成为社会公共博物馆的有益补充,成为城市里最特别的风景,甚至在一般公共博物馆要为大众服务、不得越雷池半步的情况下,大学博物馆完全可以成为博物馆先锋性展览的试验田。

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一书中曾说过的,“真正的大学必须包含学术性教学、科学与学术性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而博物馆在这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藏在大学里的宝藏博物馆,还在等待发现它们的人。

在众多大学博物馆中,“产”和“展”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考古,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大学这一学科在业界的主导地位。

从北京大学的东北门走进校园,一路翠林,老建筑掩映其中。当见到一弯小湖与一座别致亭子,便到了鸣鹤园。园子得名于清嘉庆帝之子惠亲王绵愉。它历经英法联军焚毁,也见证了上世纪中叶知识分子的“牛棚”岁月,直到1993年,生物学家、医药学家、收藏家和慈善家亚瑟·赛克勒(dr.arthur m. sackler)的资助才让一座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在此建成,记录了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学界的发展历程,加之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座大学博物馆与生俱来就具有承上启下的使命感。

厚厚的铁门,由一条笔直的走廊连接,每隔两三米,两侧墙壁上就会出现一个“凹槽”——那是又一道铁门,不时传来呛人的樟脑味,开足马力的空调吹得让人在盛夏也能起一身鸡皮疙瘩,还要留心地上不时出现的捕鼠夹。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在这里巡查一圈,因为在每扇铁门背后存放的,都是价值连城的古物,甚至包括对保存环境要求苛刻的甲骨文。

之所以称得上中国大学最好的考古博物馆,除了上万件馆藏以外,更由于博物馆所依托的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英国考古学史专家格林·丹尼尔曾在其著作《考古学简史》结尾处写道:“在未来几个十年内,对于中国重要性的新认识将是考古学中一个关键性的发展”。北大是中国第一个开设考古学的大学,金石考古学家、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胡适曾先后任考古学室主任。甚至可以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历史便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历史。

展厅入口处是一口1米高、绘着龙纹流云的明正统时期的青花龙纹大缸。这口缸当年烧成后因变形不符合御用要求,窑厂只能将其砸碎填埋,没想到却在1988年时在景德镇明清御窑厂被挖了出来,经过修复成了今天的模样。

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金牛山人骨化石,50余块化石按照平躺的姿势从头骨到脚趾依次排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纬度最北、个体最大的古人类化石。总有参观者借着灯光细细观摩这些距今28万年的化石遗存。

1984年,北大考古系吕遵谔教授带领学生在金牛山遗址开展发掘工作。因当地煤产丰富,曾被日军大肆劫掠,受到很大破坏,但那次田野调查却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包括人类化石、打制石器、动物遗存、灰堆、烧骨。师生们在出土标本处搭了一个窝棚,轮流看护了一个多月,才最终将它们发掘出来。

看完新旧石器时期的展品,会有一个最直接的观感——整座博物馆注重选取有准确出土地点的考古发掘品,而且会根据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按时代、地域和考古学文化组织展品,在了解古代文化的同时也是认识中国近代考古学发展的过程。

在这座博物馆,展品发掘的过程、发现的意义往往都精彩过展品本身:一个斑驳不起眼的双耳高领罐,其中发现了年代最早的稻谷;王莽专政时期的铜镜过了近2000年依然能清楚地鉴别出上面的纹路;另一面唐代八曲镜上雕刻着“伯牙鼓琴”的故事,雕工精致令人瞠目。唯一遗憾的是,由于展示的空间有限,80%的文物只能被锁在仓库里,赶上主题展时偶尔一现芳华。

在默默无闻的大学博物馆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逸夫博物馆却声名在外,毕竟是国内大学博物馆里最早的4a级旅游景区。

石头,是记录地球漫长时间的最好载体。恐龙化石、远古生物化石、珠宝玉石、珍贵矿物……逸夫博物馆共有7万多件“石头”来留存时光,无论是珍稀度还是丰富度,在国内同类型大学博物馆中,都属上乘。

入馆,一眼就会看到一面100平米左右的“墙壁”。这不是寻常墙壁,而是2亿多年前各种动物痕迹的化石。这面化石墙产自陕西北部,是当年地大的卢宗盛教授在野外地质勘探时偶然发现的,先只发现一片,后来不断挖掘,直至100平米,前后耗费了整7年时间。

当时,因这块石头太大,为运回博物馆,不得不将之全部切割,逐块搬运。切割之前,都先拍照,切割之后,除拍照外,每块还需详细标记并画出素描图。这面化石墙共切割成67块,每块7至8厘米厚,最小近300公斤,最大近500公斤。

这些藏在大学里的博物馆,值得一个“打卡”“自产自销”的北大考古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如何展示一块“石头”中国美术学院的“美术馆之夜”中国台大博物馆,全民资产

2020年,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动人心漩——马家窑彩陶纹样的当代性探索展”展厅,拟蛙蚊彩陶与当代艺术装置对望。

运回之后,2003年才完整拼接展出,每一块化石背后均用钢架支撑,当时仅这一项费用,就花了近50万元。如今已成镇馆之宝。

刘勰曰,动植皆文。仔细观察,化石墙上很多曲线都清晰可见,除了昭示生命演化的足迹,纹路稍一成形,便古朴自然,美妙可观。其中一条细线,是远古鱼类在水底游过时,用鱼尾或鱼鳍扫出来的痕迹;另一组线条一道一道排列,那是无脊椎动物在水底爬行留下的痕迹;还有多组爪印,是当时的小型两栖动物或爬行动物留下的。

但要成为4a景区,光有“珍宝”还不够,这座博物馆也在如何“展示”这些石头上下足了功夫。

先说展示手法。地大博物馆在1996年就设计了网页,2年后又尝试多媒体,自行研制了软件“恐龙的奥秘”,在展厅中设置触摸屏。现在的“数字馆”更为完善,轻点鼠标,就可以徜徉于矿物、岩石、宝玉石、矿产资源等7个虚拟主题展区。

在展厅现场,声、光、电的配合也提升了博物馆的科技含量。在地球奥秘展厅里,有一个世界首创、直径达1.5米、与黄道面呈23.5度夹角倾斜旋转的磁悬浮地球仪,上面用模拟手段再现了宇宙星空的状况。而借用全息技术还原的地质景观,如仿制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把游客带进了具体的场景氛围中。

在互动方面,馆内的地震馆设备,可以模拟真实的地震感觉;花上几块钱,可以让恐龙“下蛋”;想知道自己能不能逃脱恐龙的追捕,可以骑上与恐龙赛跑的自行车;一台“龙眼看世界”,通过模拟恐龙的眼睛,观看到只有黑白两色的异样世界。

专业讲解,也是博物馆在意的。前馆长徐世球教授一度被称为博物馆的说书人,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地球演化历史的比喻:“如果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浓缩为一天,00:00,地球诞生;04:10,出现生命;整个白天都很平静,没有大事;天黑,生命开始涌动;21:11,地球生命爆发式出现,即寒武纪初期的生命爆发,约5亿4000万年前,各大动物祖先同时出现;21:55,植物界离开海洋,征服大陆,为动物登陆创造条件,准备食物;22:10,脊椎动物离开海洋,征服陆地;22:50,恐龙家族来到世界,并开始统治地球,直到23:40,全军覆没,在地球上消亡;23:59:13,人类出现,人类全部历史仅相当于一天之中的47秒,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仅相当于0.09秒,假设人活100岁,仅相当于1/600秒。”像这样的讲解从专业角度来讲,或许不够全面系统,但直观有趣。

美术馆是中国美术学院一个没建在校内的博物馆,这座圆柱形的四层青砖建筑位于杭州最美的南山路上,往西再走几分钟就是西湖。

每年六月毕业季时,美术馆内人头涌动。各种活动在这里粉墨登场,优秀学生毕业展、“美术馆之夜”系列活动之摇滚音乐节、创意集市等等,不仅得到学生的好评,更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2012年,美术馆想通过一些活动提升人气,吸引更多年轻人进来,馆长杨劲松想到美院里有众多才华横溢的学生乐队,光是原创摇滚乐队就有15个,其中有3个乐队在国内还小有名气,但是他们却没有释放的出口。于是杨劲松找到他们,希望在毕业展的时候,能在美术馆门口开一场演唱会助兴。双方一拍即合,便促成了第一届“美术馆之夜”刮刀音乐节。

没想到这让原来冷冷清清的美术馆一下子聚集了很多年轻人。第二年的“不要橘子”音乐节来了更多人。在音乐节之前,就有杭州的年轻人在豆瓣上、论坛上发帖子召集人前往,还有详细的攻略。这次美术馆甚至都不用邀请乐队,很多其他大学的乐队也过来凑热闹。人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闲逛创意集市,还会到美术馆里看看毕业生们的作品。美术馆也取消了门票,延长开放时间,免费提供茶水。

这小小的成功令馆长杨劲松很有感触,他说,这几年,美院的美术馆一直在尝试转型。“一直以来,我们对美术馆的定位是有问题的。美术馆的身份是大学的,但功能却是社会的,美术馆有义务去提供社会需要的文化产品,而不是纯粹地自娱自乐。大学美术馆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认为自己是高端,却把整个社会都当成阿斗。”

杨劲松说美术馆并不是要哗众取宠,重点也不在流行音乐上,就是想把市民吸引过来,看看中国美院还有个美术馆,有时间可以来逛逛。

光吸引是不够的,关键得留住。为了留住这些进来的观众,美术馆想了很多点子,在展品有限的情况下,办一些有意思的展览是最有效的。像“40+20”展览,40位国际青年艺术家和20位中国青年艺术家,用14天的时间待在美术馆里,一边展览一边工作,这个展览就是要让市民和感兴趣的人在现场感受艺术家们是如何创作的,解密作品背后的艺术家生活。

杨劲松打趣道:“大家哪怕是大热天走进来吹吹空调、逛一逛都好,只要老百姓步入了美术馆,我们就成功了,没有人气的美术馆是死的,不是活的。”

由十多个分馆组成的中国台湾大学博物馆群,散落在校园各个角落。仅就规模,就完胜很多大学的博物馆。

很多大学博物馆都不缺少珍贵的藏品,但若将其视做锁在玻璃后的独立个体,便会与玻璃外的人隔着千山万水。在台大的博物馆,辅助介绍展品而生的导览解说、主题演讲、配合校园节令或研究成果的特展、动手实作的工作坊与体验营、馆舍大厅的音乐会、开发博物馆专属文创纪念品,都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公式。

促成台大博物馆将“宝贝”拿出来分享,得益于2003年台大学生自发组成的“校园导览解说社”,同年5月国际博物馆日举办“台大博物馆嘉年华”活动,让台湾地区的民众第一次有了接触、观览、欣赏藏品的渠道。

像人们固有印象中应该是故纸堆的档案馆,到了台大人手里,他们尝试用档案中遗留的台大各单位印章,设计出了“消失的印记”特展活动,从残留的旧公文纸上,萃取大小、形状、颜色极为多元的印章,追溯校内单位成立的历史缘由,并探讨消失合并的真实过程,完整呈现埋藏在档案中的史料,同时结合创新概念,将已消失的印章元素重新排列,设计成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便条纸、提袋等纪念品,同时还开设了印章雕刻diy研习班,让档案的金石艺术不只是历史的深度展现,更能结合创意美学融入现实的生活。这个系列活动曾在台北掀起一阵雕刻印章的风潮。

旅行者和学生们最喜欢的是每年3月的杜鹃花节,因为此时台大博物馆群会推出为期一个月的大搜查线,只要参观台大博物馆并在学习护照上盖齐印章,就可以兑换赠品。

博物馆日的活动更多,之前台大博物馆群曾推出过“大学博物馆时间:问倒台大教授,让教授冏一下”的活动,邀请动物学、植物学、昆虫学三位资深教授,分别进行博物馆深度导览、参观库房,同时与民众进行面对面问答。战书一下,市民便疯狂了,拖家带口聚到台大,无非就是想用千奇百怪的问题问倒台上的教授。当然,潜移默化之中也将心里对自然界的疑惑解决了。

养在深闺的大学博物馆还有很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里有世界上仅存的两架“黑寡妇”战斗机;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有东北地区最完整的鸭嘴龙化石、商代的青铜器,以及全国仅有三枚的其中一枚“岳飞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藏了钱学森手稿、文献、书籍76000余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不单是博物馆,更是一座大花园,还有国内最大的蝴蝶放飞园;上海海洋大学中国鱼文化博物馆中藏有国内最大抹香鲸标本;东北林业大学毛坯标本室珍藏了150多种濒危动物皮毛;香港中文大学里的气候变化博物馆、娱乐博物馆,在内地大学博物馆类型中难得一见……

不过,根据国际大学博物馆与收藏委员会(umac)官网统计,全球范围内知名的大学博物馆有3436座,其中被收录进的中国大学博物馆只有41座,与排名第一的德国(859座)相距甚远。

大学博物馆可能永远不会向社会上的公共博物馆那样,把每一个普罗大众都当作展示的对象,象牙塔的界限就像是一叶过滤网,它只吸引真正为此倾情的小众人群,使他们获得从泛读到精读的启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