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少年自殺有何先兆?現在的年輕人真的比父輩更脆弱嗎?

“人活着有什麼意義,我是否存在已經沒有意義了”少年胡鑫宇已經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2023年2月2日,胡鑫宇事件新聞釋出會召開,認定胡鑫宇系自缢死亡。

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自殺是 15 至 19 歲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自殺傾向從 12 歲到 15 歲呈線性增加,然後在 17 歲之前更緩慢地增加。這些問題可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青少年負向情緒與自殺先兆,必要時也許你的援手就能挽救一條生命。

問:青少年心理失常什麼階段會高發?如何有效防止孩子“想不開”?

答:資料顯示,青春期,尤其是12到17歲,是自殺的高危時期:

1.  世界範圍内,自殺是15-19歲青少年的第三大死亡原因;

2.  2005年一次全國規模的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調查結果顯示,19.6%的受試者曾經考慮過自殺,6%曾經制定自殺計劃,2.4%曾采取過自殺行動;

3.  2020年國民心理健康藍皮書調查顯示,24.6%的青少年存在抑郁症狀,7.4患有重度抑郁。

是以對胡某宇事件,除了表達悲痛和哀悼,也是我們認識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視窗。

那麼,我們怎麼避免此類事件發生?

有80%的人在自殺之前,都會流露出非常明确的信号。

1.  突然出現急劇的變化。比如成績的大幅度波動、情緒易激惹。

2.  出現睡眠和進食問題。入睡困難、早醒、夜驚、噩夢頻發等,茶飯不思或者吃的過多。

3.  談論死亡。拿自殺開玩笑、表達死亡的想法或者談起死了的感受等等。

4.  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珍貴的東西送人,無故與身邊的親友道别。

5.  自傷、自殘,身上出現不明的傷口,傷痕。

對于家長和老師來說,最容易被注意到的是外顯的傷口、睡眠、進食的不穩定。

對于同學來說,如果你的朋友開始談論死亡或開玩笑說起自殺,一定要注意到ta的情緒問題。

一個人、一個孩子,之是以選擇自殺,一定是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一個微小的關注也許就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來源:精神心理申晨煜(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精神衛生科主治醫師)

問:青少年自殺會有傳染效應嗎?胡鑫宇事件家長應如何引導孩子理性看待?

答:自殺當然是會傳染的,而且像胡某宇事件這種情況,傳染的範圍非常廣泛,因為事件的細節和影響的傳播範圍變得大了很多,速度也快了很多。

是以關注自殺行為的漣漪效應(通俗講就是“自殺會傳染”),以及後續的幹預,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會覺得一個蓬勃的青少年,肯定不會以這樣的方式謝幕,但我們是否真的會去了解其遭遇和感受呢?未必。

我始終覺得,将該事件或者是近些年任何一起類似事件,與後續發生的高度近似的系列事件聯系起來思考是有必要的,這就是我想聊的自殺行為的社會漣漪效應。

圖源:視覺中國

你往湖裡扔一個石頭,除了落點中心,周圍還會産生一圈圈向外的波紋,中心事件沖擊越大,波紋就可能越大,對外的影響就會越大。社會事件的影響力會造成有相同想法的人出現以下幾點心理狀況:

第一,很強的間接經曆感受。如果沒有很好的支援,那麼間接經曆感受就會發展成為與事件類似的行為,比如某代工大廠當年發生的十幾連跳,或者是前幾年頻繁發生的暴力維權和醫鬧事件,實際上都是漣漪效應的影響。

第二,比較強的行為動機。因為會覺得和自己類似的人以此作為方法,并且是可以行得通的。

第三,焦慮不斷更新。因為事件影響很大,報道也會持續,細節和長時間的曝光都會帶來焦慮。

既然如此,在事件沒有發生的時候進行幹預就很必要了。

但是目前情況下,幹預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流程,家長隻需要記住一點,就是不要打擊,不要否定,不要過于高要求自己的孩子,這樣會給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大的壓力,同時會讓他們無法很好地找到自己。加之青春期孩子本身的心理特點,風險就會很大。

來源:十方迦南(中國政法犯罪心理學博士)

問:現在的孩子真的更脆弱嗎?為什麼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卻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答:目前青少年、兒童抑郁症、雙相障礙的患病率越來越高,患病低齡化越來越突顯,這是不可忽視的事實。到底為什麼現在的青少年、兒童罹患精神心理障礙的比例更高?我從科學精神心理學的角度總結4個要點:

第一,不同時代背景下,兩代人在成長過程中需求不同。

60後、70後這一代人小時候,國内相對物質匮乏。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父母這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更加渴望得到滿足的是生存需求及安全需求。

随着國家經濟快速發展,90後、00後的孩子一出生就不用面對生存和安全難題,而且物質還過剩。當較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之後,這一代人會訴諸更高層次的需求,也就是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作需求。

換言之,現在的兒童、青少年更加注重精神需求。

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情感關注、支援和了解,希望自己的想法得到尊重,希望能從事既能實作經濟回報,又是自己喜歡的、能實作自己人生價值的工作領域。

可這正是很多60後、70後父母長期忽視的。他們仍以自己父母的那一套來教育、要求自己的孩子,缺乏高品質親子陪伴,對孩子的内心世界幾乎一無所知。這非常容易對孩子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

第二,在網絡時代,對比無處不在,父母的粗暴教育很容易令孩子形成巨大心理落差。

很多父母小時候挨打、挨罵後,很快就發現同齡人也都被父母打過、罵過,有的打得更厲害。

于是他們很快就結合所接觸的資訊而調整了認知,将“遭過的罪”合理化,不容易形成心理創傷。

如果在父母的打罵下,再通過自己的努力發奮,最後獲得了不錯的學曆和工作,“混得不錯”,那他們就很容易将這種“棍棒教育”進行升華;認為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該打,尤其是男孩,“不打不成器”,不打是父母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

而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與網際網路、電子産品打交道,接觸的資訊面非常廣。

同時,随着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萌芽,很多年輕父母已經摒棄了以打罵為主的教育方式,網上有很多論述“棍棒教育”弊端的文章和資訊。

那如果這時候孩子還總是挨打、挨罵,他們可以對比的對象從線下到線上、範圍非常廣,發現原來很多家庭的父母不但不打孩子,對孩子還非常尊重、了解,那他們的心理落差會非常大。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他們不但會羨慕“别人家的父母”,自己遭受過的打罵也會形成更大的心理創傷。

圖源:視覺中國

第三,在網際網路時代,孩子更容易受到不良資訊的負面影響。

在網絡的“資訊繭房”裡,若孩子反複多次接收到類似的不良資訊,就很容易形成錯誤、扭曲的認知,甚至出現三觀偏差和偏執型人格特征。

第四,在教育内卷下,部分父母們盲目“雞娃”,孩子心理壓力極大,更容易精神崩潰。

在60後、70後父母的童年時期,他們的父母忙于生計,社會上也沒有校外輔導機構。在整體上,他們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幹預不多,要求也不高。

而現在的父母普遍認同“知識能改變命運”,希望孩子能通過高學曆獲得好工作,實作良好、穩定的經濟回報,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

很多父母嚴格要求孩子取得優秀的成績,施加壓力,安排一個又一個輔導班,家庭氛圍壓抑而緊張,對孩子的貶低、打擊遠多于認可和鼓勵……

這都是不得當的“雞娃”方式,很容易對孩子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埋下隐患。

以上4點是我們在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實踐中總結的,可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其罹患精神心理障礙的具體心理根源還應具體分析。

來源:晴日心理何日輝(精神心理科醫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