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斯拉再降價:“它要把對手擠出去”,很可能觸發新一輪價格戰

特斯拉再降價:“它要把對手擠出去”,很可能觸發新一輪價格戰

騰訊新聞《遠光燈》作者 張小珺

每一次特斯拉宣布降價,都讓車企們憂心忡忡。就在市場以為價格戰暫時緩解之時,特斯拉再次宣布在中國降價。

據悉,2023年8月14日起,Model Y長續航版起售價從31.39萬元調整為29.99萬元,Model Y高性能版從36.39萬元調整為34.99萬元。

“雖然差價隻有1萬4,但這次是非常顯著的一次降價行為,(Model Y長續航版)是從30多萬變成29.99萬。”奧緯咨詢董事合夥人、亞太汽車與工業品業務主管張君毅認為,此次特斯拉降價的主要動機還是因為中國市場競争激烈,在面臨包括比亞迪在内的強勁競争對手時,降價是用來保持自己的高速增長率、市場佔有率和競争力所采取的一項政策。

“它要把競争對手擠出去。”他說。

降價時機的選擇

特斯拉的每次降價都會成為市場焦點,而且它的降價并非受外界歡迎。車企不歡迎,特斯拉降價政策意味着自己也要重新評估定價政策——是否跟進降價?自己的成本結構是否能支援跟進?這不止影響到與之直接競争的電動車品牌,也影響到與之間接競争的燃油車品牌;很多投資者不歡迎,因為降價攤薄了利潤空間;更重要的是,這也引發相關部門注意,力圖避免特斯拉在中國傾銷的可能性。

早在今年初,特斯拉降價間接引發了一輪中國汽車大規模價格戰。“特斯拉一直想降價。”張君毅說,“但是因為今年年初降,它的降價引發了降價潮,是以國家不希望它降;同時,它自己因為要報财報,不能随便降價,這樣會影響它的毛利率和淨利率,投資人會有意見。”

是以,特斯拉關于此次降價時機進行了細緻的選擇。它選擇在馬斯克訪華不久,同時先在中國香港地區做實驗,而後再在内地降價。不僅如此,現在是它剛發完半年報的時候(特斯拉于7月20日釋出半年報)。

“降價的時間很重要,半年報之前做的話,價格降下來了,毛利就少了。”一位在汽車定價方面的專業人士說。可以看出,特斯拉對于降價于自身的影響,做了反複的評估和權衡。

而對于特斯拉來說,它的優勢在于,規模效應讓它的降價有基礎。“不像有一些企業是硬着頭皮降價,透支自己的利潤降價。”上述定價政策專家稱。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的價格政策不僅針對中國,它是一個區域、一個區域地進行評估,因為在不同區域價格敏感性和競争态勢不同,有些區域競争力強一些,不需要降;而有些區域競争對手都在降,不得不降價。否則一旦一些企業執着不降價,很容易被競争對手傾吞市場佔有率。綜合多重複雜因素,特斯拉在持續地、結構性地降價。

不少中國車企陷入兩難

特斯拉的持續降價讓其他車企感到焦慮。

“大家都在評估。”張君毅稱,特斯拉在中國的滲透率雖不算高,但因其行業地位,它對于中國汽車行業價格有示範效應。車企會密切關注特斯拉的價格,并研究自己的降價空間,研究範圍包括但不限于成本核算、價格彈性,“價格降下來會不會損害品牌?”“降價能不能帶來增量市場?”畢竟,降價不僅僅是單純的價格調整,還需要考慮銷量增長、品牌形象等因素。

中國車企不應跟風降價。一來,特斯拉有規模效應、成本結構作為降價支撐;二來,特斯拉相對很多品牌來說,已經建立了使用者心智,降價不會大幅度導緻它的品牌貶值。同時,馬斯克“根本就不想做豪華車企業,他想做的是一家能颠覆汽車市場的企業,就像當年亨利·福特所做的一樣”。張君毅稱, 早在二十世紀,福特将T型車從一款奢侈品車變成人人能買得起的車。馬斯克也是這樣,他想做變革者,通過降價讓更多人買車,這樣儲能進入更多家庭,進而實作能源革命。

張君毅說,馬斯克從兩個層面變革了産業:第一,他用大約1/4的成本造出電動車,性能像油車的超跑一樣好;第二,随着價格不斷變動,它甚至于可以零毛利去造車,而通過軟體來獲得利潤,改變了商業模式。

在他看來,對一部分有規模效應的企業,降價可能會是獲得市場的手段;而對另一部分企業來說,并不是非得靠降價來應對,還有其他方法,比如添加配置。最差的狀況是,跟進降價,不但傷害品牌、壓縮利潤,而且沒有帶來更多銷售和市場佔有率。

對于是否降價的問題,一些車企陷入兩難。“極其猶豫。”特别是對于那些特斯拉所在的細分市場有量産車型的企業——如果跟着特斯拉降價,會不會拖垮公司的盈利性?如果不跟着降價,市場占有率會迅速下滑,最終也有可能會死掉。是以一些企業一開始堅持不降價,過了一段時間熬不下來去了,還是降了。

另一位咨詢機構合夥人稱,價格政策是每一家企業基于自己的長期品牌定位、成本結構和短期銷售政策的綜合輸出。雖然同樣是降價,初心多有不同——有些企業成本結構做得很好,有讓利空間;有些企業是以“甩包袱”的方式降價銷售。從可持續去看,要避免惡性競争、過度競争。

今年的汽車降價潮,雖然特斯拉有示範作用,但其根源并非特斯拉降價。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方寅亮稱,其根源之一是,汽車廠商擴大供給與消費者真實需求之間的錯配現象。各個汽車企業對于銷量預期過高;但是,一來新能源滲透率提升,二來中國汽車總銷量維持在2300萬台到2500萬台這個量,每年隻是3-4%左右的平穩增長,是以總量沒有特别大幅拉升。這導緻車企預期與實際消費需求存在錯位。

方寅亮認為,智能化、電動化要求大量投入,如今企業的利潤低不僅僅是價格低,而且他們的研發投入、管道投入和産能投入也高,是以短期銷量對各個企業都顯得更具誘惑。況且,上半年整個産業降價不斷,對消費信心的恢複沒有起到正向刺激,反而讓消費者更多抱持持币觀望的态度。

在張君毅看來,降價風波在今年下半年還将延續。“長期價格戰也不會打太久,因為企業沒這麼多資源去打。但短期内還是有價格戰,半年或者是稍長一點時間。但再長期的時間,降價不會像這麼劇烈的。這樣降價,因為有一部分企業會被市場淘汰掉。”

降價從另一個層面看,也是市場整肅和出清的過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