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救贖或毀滅?走進諾蘭新片《奧本海默》,了解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人之一

救贖或毀滅?走進諾蘭新片《奧本海默》,了解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人之一

在拯救這個世界之前,必須先毀滅它——這是“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一生未能逃脫的道德困境。1945年8月,兩枚投放到廣島與長崎的原子彈,促使日本投降,二戰結束,被破解的“核分裂技術”,以葬送生命的方式帶來和平。如今,經導演克裡斯托弗·諾蘭之手,奧本海默的故事被搬上銀幕,并于8月30日在内地院線正式上映,“觀衆應該了解,因為他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人之一”。                                 

救贖或毀滅?走進諾蘭新片《奧本海默》,了解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人之一

決不妥協,用跳槽“整頓”電影業

諾蘭把自己稱為“非常老派的‘模拟’電影人”,他堅持用膠片拍攝,偏愛實地取景,試圖給演員一個完整的現實。同時,他也着迷于IMAX所帶來的令人驚豔的大銀幕畫質,幾乎到了“瘋魔”的程度。

2021年,與諾蘭合作将近20年之久的華納兄弟影業拟定出“HBO Max與院線同步發行”的政策,引發了諾蘭的強烈不滿。他在采訪中吐槽:“前一天晚上睡覺時,還以為自己在為最偉大的電影制片廠工作,醒來之後,發現自己卻是在為最糟糕的流媒體平台打工。”

在《信條》之後,經曆數月的談判,諾蘭最終選擇“跳槽”,與環球影業展開合作。環球影業以最大的誠意接納了諾蘭提出的六個條件,包括為《奧本海默》提供1億美元的制作費用與1億美元的宣傳費用,給予諾蘭絕對的電影創作控制權,《奧本海默》上映前後三周不得發行其他新片、100 天以上的院線獨占期以及優先獲得 20% 的前期票房收入。

《奧本海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創作的。

救贖或毀滅?走進諾蘭新片《奧本海默》,了解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人之一

用黑白膠片拍攝的畫面重制了1959年施特勞斯的商務部長提名聽證會

按下按鈕,就有可能毀滅世界

成長于上世紀80年代的英國,諾蘭自幼便從一系列的社會新聞中接收到了關于“核武器威脅”的資訊,“當我 13 歲時,我和朋友們相信,我們最終會在核災難中死去”。後來,盡管社會焦點有所轉移,但他認為,危險并沒有消失。

時至今日,“核能”依然是懸于全人類頭頂的一柄利劍,當它擁有了收割生命的權力,被審判,變作我們唯一的命運。

這件事,一開始,是如何發生的呢?奧本海默的故事,已在諾蘭的腦内盤旋了許多年,“在進行原子彈試爆之前,奧本海默和他的工作團隊就面對了一個極小的幾率,當他們按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的按鈕之後,有可能會燃燒整個大氣層,毀滅全世界”。

正是這樣一種“可怕的可能性”,造就了人類曆史上充滿戲劇性的時刻。“雖然發生這種事的幾率非常小,但是卻沒有任何數學公式或理論基礎能夠讓他們完全排除這個可能性,然而他們仍然按下了按鈕。那是人類史上最非比尋常的一刻,我希望帶領觀衆進入那個房間,聽到那些科學家之間的對話,當他們按下按鈕的時候,我也希望讓觀衆感覺他們似乎也就在那裡。當你仔細想想,那真的是最不可思議的一刻,引爆一顆原子彈的風險是如此龐大。再加上科學、理論、知識——這些我們可以想象的事情——對上将這些抽象概念帶入實際的自然環境和真實世界,進而必須承擔這些抽象概念成為真正的現實之後所造成的後果。”

諾蘭以第一人稱來撰寫《奧本海默》的劇本。“在我開始寫劇本時,我告訴我的一個兒子,他真的對我說:‘但現在沒有人真正擔心這個問題了,核武器。’兩年後,他就不這麼說了。世界又變了。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教訓,但對年輕人來說尤其如此。世界變化很快。”

救贖或毀滅?走進諾蘭新片《奧本海默》,了解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人之一

奧本海默與吉恩·塔特洛克

拒絕特效,實拍重制核爆場面

《奧本海默》是繼《敦刻爾克》之後,諾蘭第二部以二戰為背景的電影,也是他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一部作品,片長達到180分鐘。在新墨西哥州的幽靈牧場,劇組完整重建了當年原子彈研究基地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

上文中諾蘭所提及的那次原子彈試爆,被稱為“三位一體試驗”,于1945年7月16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進行。“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三位一體核爆試驗将會是我們必須設法拍攝出來最重要的其中一個畫面。”諾蘭拍片,一向偏愛實景拍攝,他深知,這樣的場面隻靠後期電腦特效,絕對無法呈現出那種驚心動魄的威脅感和震撼感,是以,他必須在傳統的實景拍攝中找到一個可行的辦法。

為了令這個畫面真實且壯觀,視效總監斯科特·R·費舍爾進行了大量實驗,包括将乒乓球用力互相撞擊、朝着一面牆壁潑灑油漆、調配發光的鎂溶液以及更多不同的嘗試,通過小型數字攝影機以不同幀率拍攝微距特寫鏡頭,來實驗成像效果。成功之後,再用同樣的方式在IMAX攝影機上完成拍攝。此外,制作團隊還打造了一個具有20世紀40年代風格的城鎮微縮模型,用于襯托核爆畫面。

至于核爆畫面到底是怎麼拍的,諾蘭及其團隊将之稱為劇組的“最高機密”,“整個特效團隊都在進行一場規模龐大的科學實驗”。

IMAX膠片,達成畫質天花闆

無CG,全膠片,成為《奧本海默》令人關注的焦點。這是諾蘭第六次采用成本高昂的IMAX膠片攝影機拍攝,《奧本海默》定剪後的成片有180分鐘,這意味着它的IMAX膠片長達17.71公裡,重達272公斤,是IMAX膠片放映機所能承受的極限。

此外,為了用IMAX膠片攝影機來拍攝黑白畫面片段,諾蘭還定制了一批65mm黑白膠片——這是此前根本不存在的規格,隻能運用先進技術自行制造。諾蘭的吹毛求疵,令《奧本海默》達成了“有史以來的畫質天花闆”成就。不過,在全球範圍内,僅有30台放映機符合最高規格的放映條件,即IMAX70mm膠片放映。

與IMAX結緣18年之久的諾蘭,無疑非常了解這一拍攝技術,它所提供的高解析度畫質,往往會用來表現宏大的場景,但在《奧本海默》中,IMAX膠片攝影機對特寫鏡頭的捕捉,則從另一個方面表現出出衆的細膩感。

在片中飾演劉易斯·施特勞斯的小羅伯特·唐尼分享了一個拍攝場景,“我坐在一輛帕卡德古董車後座,腿上放着IMAX攝影機,試着拍攝坐車的片段,我覺得自己又回到創新的電影學院,因為你知道當IMAX鏡頭這麼貼近你時,你真的會被吓到”。

救贖或毀滅?走進諾蘭新片《奧本海默》,了解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人之一

小羅伯特·唐尼在片中飾演奧本海默的頭号對手劉易斯·施特勞斯

諾蘭認為,對那些隻聽說過奧本海默這個名字、隻知道奧本海默與原子彈的關系的觀衆而言,通過《奧本海默》這部電影身臨其境般去見證這個特殊的曆史時刻,甚至走入奧本海默的内心世界,毫無疑問,将是一次最瘋狂的體驗。

作者 張瑾(《上海電視》獨家稿件,轉載請聯系《上海電視》編輯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