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諾蘭的電影從不缺少熱度。

就像他本人一樣,喜歡者,視若神明,厭惡者,棄如敝履。

《奧本海默》亦是如此,人類不感謝邏輯,那人類是否感謝奧本海默?這樣的價值觀對嗎?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奧本海默》的故事講得悠然自如,諾蘭對劇本的掌控能力依然娴熟。

雖然叙事技巧趨向于宏大叙事,但并沒有虛無缥缈的觀感,沒有回避奧本海默的負面,也沒有過度誇大其正面。

這種以平視的視角行文的方式很難得,畢竟面對主旋律的傳記命題,魔改不可能,虛無主義不現實,諾蘭選擇了與觀衆一起經曆奧本海默的事迹。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黑色與彩色兩條線讓《奧本海默》絕非落俗的平鋪直叙,而是循序漸進,緩緩展開一個如普羅米修斯一般的盜火者。

但因奧本海默的生平本身足夠傳奇,是以在劇本改編上的難度不大,諾蘭隻需将其如實拍出來就可以很精彩,事實上,諾蘭确實這樣做了。

叙事結構不再花裡胡哨,固執的堅守碎片化,做時間的魔術,而是采用簡單的倒叙,再加不同視角來還原一個豐富且立體的奧本海默。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諾蘭很實在,實實在在地講奧本海默,原子彈沒有多少筆墨。

制造原子彈更像是麥格芬,影片以它為主,但并沒有細細鋪陳,凡是沖着這個噱頭來看的觀衆肯定會失望而歸。

片中奧本海默領銜的曼哈頓計劃也就是開了幾次研讨會就開始三位一體核實驗,爆炸成功後便向日本投放,廣島、長崎街頭都成了熟人。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不同于《橫空出世》從不同角度展現制造原子彈的艱難。

蘇聯的撤走、美國的威脅、技術的封鎖,國内局勢的動蕩、缺衣少食的窘境、裝置與人才的捉襟見肘,得與天鬥、與人鬥、與國鬥。

《奧本海默》真正描述原子彈的部分僅有二十多分鐘,其餘時間都在講人事,因為中美當時的時代背景大相徑庭,是以相同主題的題材,成片截然不同。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可惜的是,美式主旋律在程序中逐漸形成了流水線,可以批量生産。

而國産主旋律卻慢慢迷失了自我,像美式主旋律靠近,卻忘了立足之本的真與情,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差異,一味的模仿導緻不土不洋。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奧本海默的故事之是以可以側重人情世故、政治因素與道德焦慮。

是因為當時的美國唯一的内外交困就是美蘇争霸,經濟、溫飽問題無需擔心,人關于生存的顧慮少了,想的也就多了。

而彼時的中國内憂外患,人民吃不飽、穿不暖,國家百廢待興,外部虎視眈眈,是以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吃糠咽菜也要辦大事,讓腰杆子挺起來。

之後才能更安心的建設國家,考慮其他問題,是以不會有道德、人性方面的反思,有的也是讓祖國強大起來,讓人民當家作主的大格局、大胸懷。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橫空出世》與《奧本海默》的本質差別就在于此。

但現在的國産主旋律卻不去了解《橫空出世》,反而一股腦地模仿《奧本海默》,明明本土化的東西都成了西化。

用美式思想拍中國核心,出來的電影自然會遭到觀衆的唾棄,畫龍畫虎難畫骨,我們有自己的骨,學好萊塢的龍虎,這樣的融合才能讓國産主旋律越來越好。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但《奧本海默》并非完美無瑕,缺點還是比較多。

相較于以前的諾蘭,《奧本海默》這一次是視聽語言的全面下降。

配樂喧賓奪主,給人一種諾蘭并不是想拍奧本海默的故事,而是用奧本海默來做一場關于聲音的試驗。

與《星際穿越》不同,故事、視覺、聽覺奇觀皆是盛宴,可在《奧本海默》這裡,隻剩頻繁且有時候不合時宜的配樂。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劇情的緊張刺激全靠聲音推動,可故事本身卻沒有這種氛圍。

如原子彈試驗爆炸,爆炸聲暫時消失,隻有呼吸的急促聲和環境聲,而後爆炸聲襲來,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

諾蘭在沉默聲中加入了奧本海默的原音,“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想借此引發思辨,也襯托奧本海默的沖突。

可觀衆當下的思緒并不會由此而思考,反而會因突如其來的聲音而暫時停止思考,直覺地做出自然的身體反應,非諾蘭期望的那樣。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還有一處聲音的把戲,諾蘭也失算了。

原子彈研制成功後,奧本海默前去演講,聽衆的鼓掌聲、喝彩聲全都不見。

奧本海默似乎處于一個隻有他自己的空間,隻聽得見自己内心的想法,外界的喧嚣和自身的“失聰”,讓他重新審視自己,之後聲音重制,周遭恢複如常。

一靜一動的對比,明顯是在突出科學與世界的關系,正義和政治的聯系,毀滅跟守護的取舍,可真空又嘈雜的操作更多的感覺是聒噪,諾蘭的算盤落空了。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奧本海默》失去了諾蘭以往引以為傲的視覺奇觀,故事不需多費心,聲音又取代了奧本海默。

評價一部電影的三要素是内容、技巧、思想,《奧本海默》隻餘思想這一點,是否立得住,是影片值不值高分的基礎。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諾蘭在《奧本海默》中插入了哲學概念、存在主義、普世價值觀、人性的抉擇。

以政治工具與麥卡錫主義探讨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樣的?戰争發展的根本規律又是如何的?人性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系是怎麼聯系的?

又從奧本海默和愛因斯坦的對話中引發科學與科學家有國界,那科學的的存在是為了改變世界、造福人類,還是為政治服務、毀滅世界,創造霸權主義的思索。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這些疑問,諾蘭在電影中都給出了答案。

但諾蘭并不是拿來主義,簡單的把疑問句變成反問句和陳述句,而是帶着觀衆一同思考,你可以認同諾蘭,也能夠提出你的看法。

諾蘭把主導權交到了觀衆手上,任由觀衆對片中所提到的所有問題抽絲剝繭,隻要邏輯自洽,而非過度解讀,都是對《奧本海默》的了解。

吹過頭了,諾蘭的《奧本海默》不值8.8,但仍強于國産主旋律

由此來看,《奧本海默》仍然稱得上“好片”二字,隻是并沒有那麼經典。

諾蘭這一次也許是離奧斯卡最近的一次,但沒有亞裔,沒有黑人,沒有少數派,隻有白男,隻赢得了一個群體的認可,可能會讓奧斯卡之路不那麼順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