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澳洲女碩士,嫁中國老公,帶娃定居中國,我上班,他當奶爸

作者:醫療食品參考

#跨國愛情##跨國婚姻##澳洲生活##人物故事#

我澳洲女碩士,嫁中國老公,帶娃定居中國,我上班,他當奶爸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3785位真人故事

我,一個道地澳洲人,從8年級開始學中文,向往這個東方神秘國度,大學畢業後在中國做外教,遇見真愛。

他為了我,在澳洲做8年木工,養活了全家,還買了房。

我澳洲女碩士,嫁中國老公,帶娃定居中國,我上班,他當奶爸

(父親和我們三個小調皮的合影)

我是Emily,1989年出生在澳洲,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家裡隻有父親工作,母親全職照顧我們。

小時候,我特别調皮,整天不着家,帶着弟弟和妹妹屋前屋後院到處瘋跑。

有一次趁父母不在家,帶着弟妹爬上屋頂,再從屋頂跳到院子裡的蹦床上,玩得開心,完全沒有顧及安全,幸好是鄰居及時制止,否則後果不敢想象,當然也被父母好好教育了一番。

大概是因為人口基數低,澳洲的教育沒有中國這麼卷,11年級開始,我們才會考慮今後是選擇讀大學還是讀職業學校。

計劃讀大學的學生也不必焦慮考試成績,我們隻需要選擇自己擅長的科目考試,我不喜歡數學,可以不學數學。

職業學校畢業,意味着從事藍領工作,藍領工作收入高過一般的白領人士,而在中國白領收入高。

一旦上了大學,父母不管學費,子女通過助學貸款完成學業,畢業參加工作,賺工資還這筆貸款。讀大學一年得花好幾萬元學費,這樣看來職業學校更有成本效益。

我澳洲女碩士,嫁中國老公,帶娃定居中國,我上班,他當奶爸

(父母和長大了的我們仨)

我們學校的第二語言教的是中文,10年級作為交換生,我在中國短暫生活了兩周。

剛踏上中國的土地,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下飛機滿眼看到的是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他們友好地向我們點頭、伸出大拇指,語言不通也阻斷不了我們的交流。

跟着老師,我們在北京參觀古迹、品嘗美食,恢宏雄偉的建築和冰糖葫蘆深深烙在我的心裡。

中國是古老的,上下五千年,擁有古老文明,從華夏始祖盤古開天辟地開始,曆史源遠流長;她也是現代的,朝氣蓬勃的,很多現代元素在北京街頭随處可見。

這次兩周的中國行讓我與中國結下了緣分。

我澳洲女碩士,嫁中國老公,帶娃定居中國,我上班,他當奶爸

(我和丈夫的婚紗照)

11年級學校組織我們選課,因為很早就對中國比較感興趣,我選擇學中文,漸漸地對中文産生了興趣。

教我們中文的是一位中國老師,他儒雅知性,和藹可親,每個字、詞、句都講得很仔細。

中國字特别難學,“音同字不同,字同音不同”,我時常混淆,有些字筆畫多特别難寫,比如“藏”、“赢”,我也時常會多一筆、少一筆。

2007年,我考上大學,主修國際研究。

在大學裡,我始終堅持學中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字講究方方正正,中國人從骨子裡透着正直,都給我留下了美好印象。

我澳洲女碩士,嫁中國老公,帶娃定居中國,我上班,他當奶爸

(我和大女兒)

澳洲很多大學專業隻有三年,2009年底大學畢業的我想提高自己的中文口語水準,主動來到中國做外教。

我供職的學校是一所沈陽公立國小。

離開家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我多少有點想家,特别是晚上,望着皎潔月光,不禁體會到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意境。

我澳洲女碩士,嫁中國老公,帶娃定居中國,我上班,他當奶爸

(二女兒出生五天)

短短十個字就能抒發這麼複雜、深邃的感情,這就是中國詩的魅力。

沈陽的冬天特别冷,室内外溫差大,外面鵝毛大雪,室内熱得穿短袖,吃冰棍,對于我這個澳洲人覺得新鮮但難适應。

半年後,我搬到北京,在一家幼稚園任教,成為人們口中的“洋北漂”。

北京是一個讓人不願離開的城市。700多年的鐘鼓樓,人山人海的什刹海,百年老字号吉祥大戲院,天安門廣場前的升旗儀式,每個地點都展現出一個不同角度的北京之美。

2013年是我來中國最幸運的一年,我遇到我的夫妻。

那天,受一位美國朋友相約,參加聚會,他也在受邀之列,我們互有好感。

他是武漢人,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做銷售工作,淳樸、善良、有擔當。隻要我有任何困難,他都會第一時間趕到幫我。在我眼裡,他無所不能。

我澳洲女碩士,嫁中國老公,帶娃定居中國,我上班,他當奶爸

(二女兒穿中式服裝過年)

當然,他也有辦不到的事情,有件事是我們家庭生活中經常拿出來說的“笑話”。

戀愛不久,我們倆相約去北京歡樂谷玩。那裡有很多驚險、刺激的項目,過山車、跳樓機項目特别受歡迎。

我從小喜歡爬高玩,一直央求他陪我坐跳樓機。他總是找借口,各種推辭,最後被我纏得沒辦法了,隻得同意。

真正的“驚險刺激”終于開始了,我們緊張地握着搖桿,一刻都不敢放松,興奮得心髒都要跳出來了。随着大家的驚叫聲,跳樓機“唰”地一下沖上了天。

我澳洲女碩士,嫁中國老公,帶娃定居中國,我上班,他當奶爸

(兩個女兒合影)

我的男朋友吓得一臉煞白,幾乎是癱軟在座位上。跳樓機不斷地竄上竄下,虐得大家尖叫。我身邊的他呼吸變得困難,幾乎吓死過去。

好容易盼到遊戲結束,他從座位滑下來,連連搖頭,兩條腿不由自主地發抖,扶着欄杆緩了半天,嗓子眼強壓着,最終還是沒忍住吐了出來。

他居然“恐高”,看到他吓暈的狼狽樣,我在一旁狂笑不止。他被我笑話有點不好意思,一直紅着臉看着我,也跟着傻笑,樣子特别可愛。

從那一刻起,我認定他是一生值得愛的人,因為他願意為我付出,哪怕是冒生命危險。

我澳洲女碩士,嫁中國老公,帶娃定居中國,我上班,他當奶爸

(兩個女兒逛夜市)

我們交往了一段時間後他打電話告訴了他父母,盡管他父母對他找了個金發碧眼的洋女朋友有些意外,但他們沒有過多的幹涉。

我們一起去過中國好多地方,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

2013年10月,他向我求婚,夾雜着喜悅的淚水,我點頭了。後來我懷孕了,每次産檢,他都陪我去。中國和澳洲的醫院不太一樣,我不是特别習慣中國的醫院,決定回澳待産。剛到澳洲,他語言不通,工作難找。

在我父親的幫助下,夫妻找到了一家車企做質檢。

可惜不久車廠關了,他試着找一些銷售相關的工作,但一直沒有回應。

看着他整天無所事事地坐在院子裡發呆又好像在思考什麼。有一天,他堅定地拉起我的手,鄭重地說:“我決定放棄銷售工作,改做藍領,去做木工”。

我澳洲女碩士,嫁中國老公,帶娃定居中國,我上班,他當奶爸

(二女兒三歲時)

這個決定對于一個澳洲人是很好了解的,但是對于一個中國人是個艱難的決定。

在中國人根深蒂固的理念裡,改行做木工,是一次工作降級,與收入無關。

不久,他參加政府專門針對新移民的教育訓練班,很快找到了一份木工工作,收入足可以養活我們一家子。

在國内做銷售,壓力大,心很累,每時每刻待命,就怕客戶打電話沒接到,一直提心吊膽。

在澳做木工心情特别好,純體力活,8小時外,沒有工作電話和短信。他又找回了生活樂趣,下班後圍着家庭轉。在家裡陪着我和孩子,看書、種花,享受慢節奏生活。

老大出生後,我繼續貸款攻讀教育學碩士。2017年,碩士畢業,我在當地學校當老師。

我澳洲女碩士,嫁中國老公,帶娃定居中國,我上班,他當奶爸

(兩個女兒和我父母逛動物園)

工作不久發現懷了老二,全家特别開心,新生命給我們帶來驚喜。考慮要照顧兩個孩子,我不得不回家做全職媽媽。家庭重擔再次壓在夫妻一個人的肩上。

當時,澳洲阿德萊德的房子還不算貴,我們想買的區大概在50萬到70萬澳元,之後房價一路飙升,漲了很多。我們趁着價格便宜,按揭買了房。

在澳洲十年,靠着夫妻木工收入,我們養着兩個女兒,供着一棟房子的按揭。

孩子一天天大起來,作為父母的我們非常想讓她們能夠說一口流利的中文。

但是由于語言環境的原因,在這邊學習中文不是那麼容易,加上我們想讓她們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和文化,我們決定搬回中國。

我澳洲女碩士,嫁中國老公,帶娃定居中國,我上班,他當奶爸

(我們旅遊合影)

2023年8月,通過網上應聘,我成功地拿到了上海、青島等的多所國際學校的錄取通知書,最終綜合考慮,我選擇了上海。

國際學校的工資加上他們提供的各種福利,我們生活上基本沒有壓力。

夫妻就沒有上班,在家負責我們一家的飲食起居。

孩子們适應能力強,來到中國很快交了很多朋友。她們特别喜歡上海,上海熱鬧,商場裡配備了遊樂園,每次孩子們一玩一天,樂不思蜀。

小區的大多數孩子可沒她們這麼自由,不是在教育訓練,就是在教育訓練的路上。

中國的家長們十分重視語數外等學科教育,而我給老大報了她喜歡的體操,給老二報了喜歡的街舞。

每個年齡階段做适合相應年齡的事情,我和夫妻在孩子培養問題上觀點一緻,希望她們慢慢成長,未來的生活從容不迫。中國人講究做人要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好自己。

很幸運遇到中國文化,遇到中國夫妻,有兩個可愛的女兒。我們打算在上海生活一段時間,讓孩子們體驗中國的生活,體驗她們父親生活的國家,感受中國文化,這對她們是一筆寶貴的财富,刻在骨子裡的基因。

我澳洲女碩士,嫁中國老公,帶娃定居中國,我上班,他當奶爸

(全家聖誕合影)

【口述:Emily】

【編輯:帥瓜刷果】

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裡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迹,這裡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歡,請點選關注哦!@真實人物采訪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本賬号友情提醒:請自行辨識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