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子西走與《老子》西傳

作者:善本古籍
老子西走與《老子》西傳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講:“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隐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以信史著稱的《史記》,在這段有關老子西走的文字中卻疑點多多。例如關于老子所過的關卡,《史記》就沒有明确交代,而唐代司馬貞的“索隐”和張守節的“正義”則以“函谷關”與“散關”二說并存,但在後世“老子西去流沙化胡”的傳說中又說是“玉門關”。再如關于這位向老子索書的守關者“關令尹喜”,一般讀作關令姓尹名喜,其實,“關尹”乃指守關之吏,“令尹”則為楚官,老子所出之關無論何關都不在楚地,故“令”似為衍字,而“喜”字當為歡喜之意,是以所謂“關令尹喜”的意思當為關尹見老子至關而喜。《漢書·藝文志》雲:“《關尹子》九篇。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這裡把“喜”誤當作關尹之“名”。再如關于老子其人,太史公在本傳中列出了三位疑似者:李耳、老萊子和太史儋。更讓人不解的是,《老子》的作者在出關西走之時又何遑著書?蔣伯潛《諸子通考》對此就表示質疑:“無論其時尚無私人自著一書之風,竹簡刀漆,豈匆遽旅行中所能成書乎?”此說确有道理,老子出關之時恐怕根本就沒有技術條件去著書立說。

老子西走與《老子》西傳

當然,嚴謹的《史記》不可能故弄玄虛。之是以如此,很可能是太史公從《老子》“天下多忌諱,而人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等内容判斷,由于該書的思想主旨是反對文明的異化,其作者的厭世、棄世的隐君子傾向非常明顯,那麼作為真的隐者,其生平事迹也自然隐而不彰。既如此,太史公也就隻好道聽途說敷衍成篇。

而關于老子西走的故事,後世傳說中說得更是神乎其神。南朝宋人裴駰《史記》“集解”引《列仙傳》:“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學星宿,服精華,隐德行仁,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勝實,莫知其所終。亦著書九篇,名《關令子》。”司馬貞“索隐”引《列仙傳》則曰:“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其實,無論是徒步獨行還是有關尹相伴,抑或騎乘青牛而去,老子西遊諒也“西”不到哪裡去。但曆史上卻有一位叫萊谟薩的西方人編過一個老子遊曆西方的離奇故事,說老子曾遠足雅典,并以此說明老子與柏拉圖思想相通的原因。這可真是一個離奇的故事,但當真不得。

雖然當年老子其人出關西走而莫知所終,但《老子》其書卻在後世遠播西方。據西方學者統計,從1816年至今,出版的各種西文版的《道德經》已有250多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兩種新的譯本問世。又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在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經》排名第二,僅次于《聖經》。當然,西方人迷戀《老子》,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愛。如馮·布蘭切勒的《老子〈道德經〉:美德之道》一書說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愛與寬容的精神;新教神學家尤利烏斯·格裡爾則列舉了《道德經》與《新約》的相似點80處;法國學者阿貝爾·雷米則說《老子》第十四章中就出現有“耶和華”三個漢字;德國人薩馮·施特勞的《老子》注釋本則按照嚴密的德國唯心主義的邏輯體系重構五千言的結構圖式;另有德國學者用格式塔心理學的模型來解讀《老子》;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從《老子》的“當其無,有有之用”抽繹出建築學上的空間與磚瓦匠同等重要的原則;美國卡普拉的《實體學之道》也指出西方近代實體學與《老子》的東方神秘主義有着相似性。此外,還有《老子》中的“雌”、“母”的隐喻,也引起了西方女權運動者的興趣,練氣功或柔道的人、傳統醫學的從業者、環保主義者、和平主義者、從《老子》尋找經營理念的商人以及要消解現代性的後現代主義者,都宣稱從《老子》那裡找到了精神養料與靈感源泉。甚至連俄國文豪托爾斯泰也用他那“對惡不抵抗”的學說來诠釋《老子》的無為思想,把老子當成自己的同調;而前蘇聯的楊興順則認為《老子》的“無”不是“無物”而是“無有”,即窮人、無産者,他把《老子》說成是革命宣言。由此可見,《老子》一書在西方确是甚有影響。

西方社會出現這種經久不衰的老子熱與形形色色的老子觀,其原因當是多方面的。一方面,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與1993年湖北省荊門郭店村一座古墓中出土的楚墓竹簡《老子》,無疑極大地激發了西方人研究《老子》的熱情。另一方面,當代英國漢學家和哲學家克拉克的《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一書則把道家思想在西方的流行歸結為西方人思維方式上的三個變化:希望過更好的生活,但要從傳統宗教教條式信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透過克服身心二進制論達到一種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從更廣的範圍看待當代各種思想潮流。而這裡更不應忽略的,是《老子》本身:其一,《老子》言簡意深,哲理宏富,它雖然隻有區區“五千言”——這個字數在當今評個哲學助教恐怕都不夠格,但它濃縮了這位東方老人的大量的人生智慧和至理名言,而且它的詩化哲學的話語表達式往往寓意隐晦,言有盡而意無窮,也給後人的無限解讀提供了廣闊空間,猶如杜鵑鳥的一聲不經意的啼鳴總能使富有想象力的詩人産生無盡的遐想。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老子》的精神特質系反對文明的異化,它的自然無為、去僞存真、知足不争和貴柔守雌等理念,在文明高度發展因而其負面問題愈發顯現的西方社會,自然會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認同。

老子隐遁西走與《老子》走紅西方,這一隐一顯迥别,但有一個原因卻是相同的,這就是反對文明的異化。看來,曆史上的思想者與其思想每每會有不同的因緣際遇。興衰替廢,一切都因時間地點而異。(張海燕)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社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