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Watson之眼”走出實驗室,中國醫療機器人悄然崛起 | 未來醫療周刊

“Watson之眼”走出實驗室,中國醫療機器人悄然崛起 | 未來醫療周刊

據雷鋒網消息,2016年11月29日,在北美放射學年會上,ibm watson健康和北美放射學會組成“watson之眼”隊亮相,向放射學家展示了watson從頭到尾分析x片的過程。

很快在12月16日,watson之眼走出了實驗室,接受現實的檢驗。邁阿密的一個大型放射學實驗項目成為ibm watson醫學影像分析工具的第一個應用于真實世界的測試平台。

南佛羅裡達州的放射協會和與邁阿密浸禮醫院合作進行這個項目,旨在将具有watson功能的認知同行評審工具應用到醫學影像中,目的是盡量早地診斷動脈狹窄。該州的放射學會有超過75名醫生,每年他們要處理超過100萬份影像片子。

watson的評審基于品質名額和圖像分析,在實踐中找差異。這種評審包括了驗證和資料标簽。醫生點選“問watson”按鈕,就可以獲得一份分析文本和圖像的報告。

今年早些時候,雷鋒網報道微軟曾與印度的非營利性組織lv prasad眼科學院(lvpei)合作,使其azure機器學習和power bi服務,分析案例中的模式,并預測眼科手術患者的手術結果。

“Watson之眼”走出實驗室,中國醫療機器人悄然崛起 | 未來醫療周刊

微軟利用了azure的機器學習能力來處理資料,并用power bi服務将數字可視化,以從中找出隐含的意義。這些資料幫助醫生确定,一個病人在眼疾外擴前還有多少時間。

根據mashable報道,微軟現在認為,處理這麼多資料後,其ai平台還能預測醫生成功進行眼科手術的可能性。印度占全世界2.85億眼病病例中的近5500萬,這也是微軟在印度進行這一項目的原因。

雷鋒網多次報道的美軍黑科技部門darpa的luke仿生假肢又了新進展了。根據darpa官網的消息,在經過8年開發,以及獲得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準許2年後,luke終于要進入生産階段了。不過在商業化生産前,它會首先用在美軍中。darpa的生物技術部門最近向walter

reed國家軍事醫療中心,提供了兩個luke手臂,供一些需要假肢的醫生使用。

luke可以一次處理多個指令,這使它能盡可能的自然運動。在早期測試中,luke已經可以用來梳頭,開鎖,相當靈活。

“Watson之眼”走出實驗室,中國醫療機器人悄然崛起 | 未來醫療周刊

darpa稱,通過簡單直覺的控制系統,luke手臂可以做出非常靈巧的手臂和手部動作,還有握力回報。假肢由子產品化電池供電,尺寸與重量與人體手臂差不多。

過去二十多年,機械腿的發展較為穩定,但機械臂和手卻面臨更多的挑戰,部分是因為它需要有更強的靈活性。darpa開發luke的目标,就是做出獲得fda準許的機電假肢上肢,它擁有近乎自然的控制方式,可增強截肢者的獨立性和生活品質。

最近,研究公司cb insights釋出了一份美國獨角獸地圖,在這98家公司中,有8家屬于醫療健康或生命科學領域。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對其中醫療健康相關的公司進行了整理。這些公司包括:

human longevity,它想用基因組測序、人類微生物組、蛋白質組學、資訊學、計算和細胞療法技術,建設最全面的人類基因型和表現型資料庫。 proteus digital health,它開發的是一種可攝入的智能藥丸,使用者服用後,藥丸中的晶片通過與胃酸反應進而在體内釋放信号,可提供各種體征資訊,如心率、體溫、呼吸、睡眠等。 flatiron health,它有專門針對惡性良性腫瘤的雲資料存儲和分析平台oncologycloud,不僅可以從電子病曆中抓取癌症患者的資訊,還能對雜亂的資訊進行分類整合,找出有價值的資料。

從這些獨角獸所做的事,我們也可以看出未來醫療的趨勢會在哪。

2016

年,3d 列印在醫療行業的應用繼續蓬勃發展。分析師預測,在 2020 年前,3d 列印會成為醫療行業的一股颠覆性力量。根據 gartner

study 去年底釋出的報告,至 2019 年,發達國家十分之一的人口會在身體上或者體内有 3d 列印裝置。

“Watson之眼”走出實驗室,中國醫療機器人悄然崛起 | 未來醫療周刊

雷鋒網獲知,利用 3d 列印的醫療裝置,現在已涵蓋手術器械和人體植入裝置,比如已獲 fda 認證的 medshape 钛骨連接配接闆(bone tether plate)。

世界上第一個 3d 列印的處方藥 spritam(治療癫痫),在去年獲得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許可。今年三月份,它上市銷售。

像波士頓兒童醫院這樣的機構,也越來越多地使用 3d 列印的器官和骨骼模型,來計劃和演練複雜手術。

不過,3d 列印技術仍然有許多重大挑戰。2017 年的一個重要測試領域是,制作和列印 3d 物件能否用更簡單的工作流程。

本周外媒robohub撰文指出,中國的醫療機器人正迎來全面發展。它指出,根據研究機構gcis在2016年的一份報道,今年中國醫療機器人市場價值是7.91億元人民币,比2015年增長34.4%。到2021年,醫療機器人領域的價值預計至少會增長到22億元。

“Watson之眼”走出實驗室,中國醫療機器人悄然崛起 | 未來醫療周刊

醫療機器人市場預測圖(2016-2021)/ 來源: gcis,中國機器人市場(2016)

從外科手術到康複護理,機器人似乎都已經準備大幹一番,改造中國醫療護理産業的方方面面。機器人将重塑二級護理和三級護理,甚至是初級治療、家庭和社群護理。在一些高端醫院,外科機器人已經開始幫助進行外科手術,這使得手術更加精确,創傷更小。

随着醫院相繼(響應政府政策)更新自己的康複醫療裝置,康複機器人的銷量也大量增加。但是醫療機器人産業在中國仍是新興産業,很多國内企業仍處在産品研發和臨床試驗階段。

本文作者:張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