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技術飛躍能否打動人心

作者:威鋒網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技術飛躍能否打動人心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技術飛躍能否打動人心

11 月 11 日,李安導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正式首映。且不說電影如何,光是它在技術上的噱頭就已經足夠引人關注了 —— 3d+4k+120 幀!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講述了一個反戰色彩濃厚的故事。19 歲的年輕士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戰争中與敵人發生交火,犧牲一位戰友後他和小隊裡的其它人成為了英雄,并回到國内參加宣傳活動,在一場橄榄球賽的中場表演時登台亮相。戰争的經曆不斷折磨着林恩,活動的那一天也成為了他既光榮又痛苦的一天。

影片上映後收獲的評價有些複雜,一部分影迷肯定它反戰的主題,但無甚新意的故事、平庸的對白和并不出彩的表演卻讓電影飽受批評。然而不管怎麼說,隻要是完整享受過 3d、4k、120 幀這三項技術的人,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電影總歸是印象深刻的。是以,我們今天就抛開電影傳統的叙事、表演等内容,單單來說說新片中李安導演的那些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想要體驗最完整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全世界僅有五家影院供你選擇,因為它對放映裝置的需求非常苛刻。幸運的是,中國大陸在其中就占了兩家,分别是北京的博納優唐影城,以及上海的上海影城。另外,台北的京站威秀影城也是其中之一。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技術飛躍能否打動人心

我們都知道,一般的電影采用的幀率是 24 幀,這是從多年以前的膠片時代就已經延續下來的标準,直到今天這個數位時代仍然如此。

遊戲玩家們一般都知道,隻有遊戲的幀數達到 60 幀甚至以上的時候,我們才能說它運作起來“非常流暢”。早期的電影人選擇 24 幀,更多的是一種妥協,因為在膠片時代幀數和成本直接挂鈎。周星馳《喜劇之王》裡就有過“因為你不想死,浪費了多少秒、多少格底片、多少錢”的台詞,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一秒 24 幀正好足夠給人眼留下連續的影像,它也就成為了一種最低也是最好的标準。

即使是到了數位時代,幀數的增加也仍然意味着資訊量的增加,使得影片的大小難以控制。現有的藍光CD光牒 50gb 的容量,也隻能正好裝下一部 24 幀 1080p 分辨率的電影。像李安這樣一口氣來個 4k+120 幀,真不知道資料量該有多大了。

不過電影業一直采用 24 幀标準也不完全是妥協的結果。它的“不流暢”帶來的那種畫面模糊、閃爍和抖動已經被視為一種“電影感”,近百年來為所有的觀影者所接受。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技術飛躍能否打動人心

不過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想要表達的卻不同。推廣新技術隻是一方面,電影要表現的是一個年輕士兵内心的痛苦掙紮,導演或許想要通過這些新技術,帶給觀衆一個更加身臨其境的感受,讓他們不再隻是旁觀者,而是越過那“第四面牆”,和主角直接建立情感聯系。

可能有人會說:3d 電影大家都看過,再加上個 4k 和 120fps,不就是一部清晰度更高更流暢的 3d 電影嗎?其實并不是這樣。

“當視訊錄制和播放的幀率超過标準(24 幀)的時候,觀衆感覺到的畫面動态和影片的視覺效果都會受到影響 —— 整體觀感都不一樣了。”一位熟悉 120 幀錄影機的電影攝影師米奇·馬丁内斯(mitch martinez)如是說。

簡單來說,當視訊以 120 幀的超高幀率在播放時,你會感覺視訊中的事物顯得更亮,而且更加逼真。為了在影院裡實作這些效果,李安指定使用的裝置是科視的 mirage 4klh 雷射放映系統。該系統的研發主導人唐·肖(don shaw)博士解釋說,這種現象被稱為“時間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n)”。

“如果某樣東西(以這個幀數)從螢幕上經過,它看上去就會流暢,更真實。傳統的影院體驗則完全相反,當某樣東西經過時,你會發現它好像有些卡頓,這在電影行業裡被稱為’抖動’。在 120 幀下,你就好像是透過窗子去看事物一樣。”肖博士說。

120 幀影像本身具備的真實感,再加上 4k 分辨率更加細膩的細節呈現,影迷們會感到電影的畫面異常的清晰和明亮(亮度體驗據說可以達到普通 3d 電影的 4 倍至 9 倍)。這不是傳統電影能夠提供的觀感,觀影者好像正在看着一個正在實時上演的,就發生在自己對面的事件一樣。

我們還不能夠忘記了 3d 技術。從影片拍攝的一開始,我們就知道這将會是一部以 3d 為賣點之一的電影。這意味着《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并非那種 2d 拍攝後期轉制而成的“僞 3d”,而是以 3d 技術拍攝的“真 3d”。僞 3d 電影常被人戲稱“除了字幕以外哪兒都不立體”,而看過《阿凡達》的朋友,肯定知道真正的 3d 電影能夠帶來怎樣的震撼。

李安導演一定是希望通過這些技術的綜合運用,觀衆能夠身臨其境一般地去體會主人公所體會到的一切。如果他真的能夠實作這些創想,那對于電影工業來說絕對是一次改革。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技術飛躍能否打動人心

就純技術的角度來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已經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即使是對它的内容頗有微詞的影迷,也無法否認電影帶來了“不妥協的清晰度和海量的細節表現”。

影評人丹尼爾·恩貝(daniel engber)說:“當比利·林恩躺在床上的時候,我好像正在看着一個立體的人物浮雕一樣。”這似乎很能說明李安導演所使用的技術的可怕。

不過在這些影評中,我們能看到的最多的評價果然還是“不像電影”。我們之前也說過,24 幀帶來的那種抖動感已經成為了電影感的一部分,這使得電影充滿了一種獨特的氣勢和藝術感。幀數一旦超過這個标準,我們就會開始覺得它“不像電影”。導演彼得·傑克遜在拍攝《霍比特人:意外之旅》的時候也使用了 48 幀技術,最後得到的廣泛評價卻是“看起來像電視劇”。

如果你家裡的電視有類似動态補償的功能,不妨試着打開,讓電視将電影插幀到 60 幀。到時候你也可能會發現,盡管畫面很神奇地變得更加清晰了,但因為真實感加強,反而有一種在看着肥皂劇的沉悶感。

另外,推廣這些技術的成本也是個大問題。肖博士沒有給出播放裝置的具體成本,但透露價位是一般影院所使用的裝置的 10 倍。這麼昂貴的價格,再加上電影資源又不多,絕大多數影院短期内是不可能配備它們的。

不過改革雖然還沒來到,但技術總歸要不斷去發展。或許 24 幀标準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内仍然會是受到所有人接受的标準,但那些全新的技術用作另外其他的表現形式,也未嘗不可。就像李安試圖做到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