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勰和他的《文心雕龍》

作者:善本古籍
劉勰和他的《文心雕龍》

劉勰字彥和,是我國古代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文學批評家。劉勰大約生活在465到520年間,此間正是南朝劉宋末經曆蕭齊和梁武帝統治的前半期。(蕭齊于479年取代劉宋,梁武帝502年代齊,在位四十八年,520以前差不多是他統治最好的時期。)劉勰原籍東莞,不是現在廣東的東莞,而是今山東省莒縣境内的一個古代地名。出生在京口,即今天的鎮江。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大了也沒有錢娶妻生子,但他曾經做了一個美妙的夢,在夢中他拿着一些禮器跟着孔子南行,就像孔子當年的弟子那樣。他覺得這是聖人給他的暗示,是以他想努力學習以宣揚孔子的思想,來報答孔子托夢的恩惠。因為窮,是以他後來就進了京城的上定林寺跟當時非常著名的高僧僧佑學習佛經和儒家經典,是以劉勰兼通内外典,很博學。

在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弘揚儒學最好的辦法就是注釋儒家的經典,但劉勰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再也超不過漢代的大儒馬融、鄭玄了,于是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去做另外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論文。他發現當時有很多論文的文章,像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摯虞的《文章流别論》以及李充的《翰林論》等等。這些文章雖然寫得都蠻不錯,但不是太少就是太簡略,難以讓人窺見寫文章的全部奧秘。于是他開始建構自己宏大而缜密的文論體系,這一年他大概三十二歲。花了五年多時間,寫了三萬七千多言。這就是著名的《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由五十篇短文構成,體系嚴密,材料豐富。之是以要寫五十篇,劉勰說這是遵循所謂的《易》學中的“大衍之數”,有四十九篇專門論述與文章相關的具體問題,最後一篇即《序志》闡明寫本書的緣由及全書内容的安排。這四十九篇又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即前五篇為“文之樞紐”的總論,分别是“原道”、“宗經”、“征聖”、“辨僞”和“辨騷”,基本上是取儒家的觀點的,認為文章都是從“六經”中來的。

第二部分從第五篇到第二十五篇,為文體論。分論幾十種文體,包羅非常廣泛,甚至包括債券契約上的文字。他目的是“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提綱挈領,眉目清晰,使人們能夠清楚把握各種文體的邊界和特征。

第三部分從第二十六篇到第四十三篇,我們可稱之為文體論,論述了實際創作中方方面面的問題,包括創作心理、靈感、氣質、修辭等等。這是現代研究者最感興趣的部分,有些篇目像《神思》、《風骨》、《情采》等,都是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最後一部分便是第四十四到第四十九篇,專門讨論鑒賞方面的事情,什麼是知音,該怎樣了解他人的文章,研讀中該注意什麼樣的問題,劉勰都作了認真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許多至今人們依然興趣盎然的問題。

南朝寫文章流行骈文,是以《文心雕龍》也是用骈文寫的,寫得非常美。如《神思篇》中說文思變化倏忽不定的句子,“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裡;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緻乎!”還有被紀曉岚稱為天下第一“贊”語的《物色篇》贊曰:“山沓水匝,樹雜雲合。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春日遲遲,秋風飒飒;情往似贈,興來如答。”這些句子似乎都有詩的魂魄,令人興感忘懷,美不勝收。

劉勰的《文心雕龍》雖然寫得很好,但是由于作者的社會地位很低,如果沒有當時的名人加以評點,大家都不會承認他的著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勰冒險在路上沖闖當時大文豪沈約的車隊,把書送給他看。沈約讀完之後,覺得确實不錯,于是《文心雕龍》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後來,劉勰在老師僧佑的推薦下在梁朝做了一系列小官,頗不得意,也讓他心灰意冷,最後決心在定林寺出家。剃度後不久便去世了。儒家常說君子有三不朽:最上立德,其次立功,當兩者都不得實作的時候,他們寄希望于“立言”,劉勰著《文心》便是實踐“立言”的目标。“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後。”(曹丕《典論·論文》)他确實做到了這一點。

點滴拍賣天天上新、3萬多古籍、高清圖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