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淄博名吃博山燒肉,每個淄博人的内心深處的味道

作者:魅力淄博
淄博名吃博山燒肉,每個淄博人的内心深處的味道

博山燒肉

有着悠久傳統制作工藝的博山燒肉,以其在全國絕無僅有的制作工藝及獨特品位,曾作為技術文獻載入《中國食品工藝制作大全》,1982年和1984年,兩次被評為部優名特産品。其特點是味道醇香,肥而不膩。最受消費者歡迎的是發泡起酥,松脆金黃的肉皮和肥瘦相間的肉質,成條狀挂烤的豬肉、多是除血脖和後坐以外的腰彎部分,一切剖斷,但見绛紅、乳白、金黃三色相呈,脍炙香味撲鼻而來。

工藝

燒肉的方法,應當是人類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時代發現了用火來烤炙食物的最古老的文明,發展至今,則有文野精粗之别。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便記載着“炙豚法”(即烤豬肉之法)。據傳,明洪武年間章丘人黃誠,因生活貧窮。常捕野獸烤着吃。後來在土坯爐烤炙野獸時加上佐料,烤成後上市出曹。清同治年間博山宗氏創辦“福盛齋”,用章丘豬(小而瘦)燒烤,子孫相傳成為名吃。不但被博山人推為佳品而且外埠商人也用其設宴持客,或饋贈親友。民國初年,錢、段、周孫幾家,相繼辦起了“遠興齋”, “順祥齋”、“振興齋”、“勝華齋”等多家燒烤肉店,

燒肉的制作過程是将130餘斤重的生豬宰殺,剔肉晾24小時,剖成長條肉塊,放在花椒鹽水中浸泡2一3小時後再晾半小時,入爐後用帶香氣的木頭(桑、精、柿、蘋果等木,忌用松柏等木)燒制3一5小時即成。剛出護的燒肉,豬肉皮像炸皮肚一樣,滿是金黃色的皮泡,如果用手一拍則被打碎,火候可謂上乘。

現在,博山各大超市的肉食品專櫃均有燒肉出售,味道都不錯。若論正宗,當數“聚樂村牌”燒肉。

贊譽

顔山風物四海揚,山城盛馔異尋常。

最使遊人回味處,猶記古城燒肉香。

這是到博山旅遊和客人對當地名吃燒肉的贊譽歌謠。

沿革

燒肉,博山俗稱燒肉,具有悠久的曆史。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裡,評述了“炙豚法”,即将整豬加上佐料,以柴火燒熟而食之,這是原始烤肉的方法,至今章丘烤豬猶用此法。博山燒肉在制作方法上則有改進。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博山“遠興齋”經理錢振遠改進了傳統整豬燒烤的方法,精選五花鮮肉,劈成約二十厘米長、五厘米寬的長條,搓入适量的細鹽、花椒面和白糖,經過五十分鐘浸潤,再晾五小時,待風幹适度,用鐵鈎挂入特制的烘烤爐裡,用文火四面翻烤,燒的透,四面見火,熟得均勻,烤得快,富原始風味,異香撲鼻。燒肉的木料選用柿木、桑榆等質硬、耐燃木材,禁用有邪味的松柏木。故而具有皮酥肉嫩、醇香味美、肥而不膩的特點。剛出爐的熱燒肉,呈金黃色的皮泡,松酥可口,如撒上白糖,用荷葉包後再食,清香鮮美,别有風味,堪稱博山一絕。燒肉瘦的可作拼盤,肥的可用薄粉皮燴之,或用之炖豆腐,燒芽白菜,都有特殊味道。這種色、香、味俱佳,脍炙人口,四季鹹宜的地方名吃,既可作家庭的友善菜肴,又可當禮品饋贈親友,更可作為宴席上的美味。

淄博名吃博山燒肉,每個淄博人的内心深處的味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