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需求分析

之前講過需求采集的事兒,需求采集了很多,但從哪裡着手?使用者幫我們想好了怎麼做,照使用者說的做嗎?

關于這一點,《人人都是産品經理》的作者蘇傑,用了這樣一個title:聽使用者說但不要照着做。

1、明确我們的價值

對于采集的需求,首先要明确的知道,一個是使用者需求,一個是産品需求,這中間的轉化過程,就是這篇blog的主題——需求分析。

使用者需求 VS 産品需求

使用者需求:從使用者采集到的、使用者自以為的需求,并且經常表達為使用者解決方案;

産品需求:經過分析,找到的真實需求,并且表達為産品解決方案;

需求分析:從使用者提出的需求出發,找到使用者内心真正的渴望,再轉化為産品需求的過程。

關于需求分析,可以先看看下面的一幅圖:

需求分析

這個過程可以形象化為“Y”,“需求分析”的過程就是經曆圖中的“1 –> 2 — >3”,把“使用者需求”轉化為“産品功能”。

“Y”的越上面越是解決方案,越下面越是背後的目的。“1-使用者需求”,大多表現為使用者的解決方案,往往是不好的,但好的“3-産品功能”一定是從使用者需求轉化而來,而不是憑空而來。

so,“聽不聽使用者”都是一個意思,更準确的說是“聽使用者的,但不要照着做”。同時,也不要誤解“創造需求”,你創造的隻能是滿足使用者需求解決方案——産品功能,而不是使用者需求。

1–>2,通過問“Why”,逐漸歸納,2–>3,通過問“How”,逐漸演繹。過程中都要用到各種輔助資訊,比如資料、競品、行業等。

把“2-産品需求”追溯到“4-馬斯洛需求”的過程是可選的,畫為虛線,隻是為了這個理論的完備,如果感興趣,每個産品需求總能挖到馬斯洛的層面。

“2-産品需求”的點如何選擇,我們到底應該挖到那個層面上,作為産品需求,取決于公司和産品的定位。

PS:關于需求分析,關于“Y理論”,蘇傑還有一篇更詳細的“Y理論”,跳轉連結:http://iamsujie.com/1000/1017/

需求分析和技術分析的差別:

技術分析:“樹幹————樹枝————樹葉”,即将大問題拆分為小問題,然後發現難點,逐一攻克。

需求分析:首先“樹葉————樹枝————樹幹”,然後“樹幹————樹枝————樹葉”的分析過程,即“分————總——-分”過程。

核心思想:即不能漏掉提煉使用者需求的這個過程,另一方面也不能隻停留在本質上。

滿足需求的三種方式:

之前講過,需求來源于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減小這種差距,就有如下三種方式。

①提高現實

即我們最常見也最常用的辦法:開發某種産品,但也是最笨的辦法;

②降低理想

還記得以前那個著名的“暗室滴水試驗”嗎?永遠不要忽視心理暗示的力量,“打預防針”、“醜話說在前頭”聽得不要太多;

③轉移需求

引導使用者去關注其他事物,或者這麼說:人的行為都是需求驅動,想改變,需要将更強烈的需求給使用者,而不是糾結于原來的需求。

2、給需求做一次“DNA檢測”

整個檢測過程可以用如下的這幅示意圖來表示:

需求分析

如上圖所示,我們先把使用者需求轉化為産品需求,然後一步步确定每個産品需求的基本屬性、商業價值、實作難度、成本效益等。

其中,基本屬性,可以結合Google的測試分析法:特質+元件,來進一步思考;連結:http://www.cnblogs.com/imyalost/p/6593817.html

①把使用者需求轉化為産品需求

經過之前的需求采集等過程,現在我們有很多需求,接下來就是整理需求,建議一個項目組或團隊裡,采用統一的記錄方式,比如Word、excel等。

接下來,“明确我們的價值”。建議團隊成員一起開展一次“頭腦風暴”,對需求有個全面的了解,然後每個人分一塊,将其轉化為産品需求,最後記錄在一起。

我們要明确一點:使用者需求和産品需求是多對多的關系,可能用多個功能來滿足一個使用者需求,也可能用一個功能滿足多個使用者需求,甚至多個産品需求滿足多個使用者需求,并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當然,一般而言我們采集整理後的産品需求很多,是以在需求轉化中,需要“忍痛”做一輪篩選,把明顯不靠譜的使用者需求剔除,當然,其中的尺度自己把握。

②确定需求的基本屬性

當然,産品需求需要一直維護,可以指定一個人維護,或者共享模式,大家一起維護。需求總有一些“基本屬性”,可以見下圖:

需求分析

編号:作為需求的唯一辨別,友善指明需求,快速查找

送出人:必填,送出人是PD,有充分的義務了解原始的使用者需求

送出時間:輔助資訊,記錄送出人何時送出該需求

子產品:一般而言,根據人類記憶特點,産品由5±2個子產品比較合理,如果超過,就要考慮增加一個基本屬性叫“二級子產品

名稱:用簡潔的短語描述需求,要給使用者提供什麼樣的功能,比如:黑名單

描述:用來具體的描述名稱中的功能是什麼意思,描述隻需要說明此功能做什麼,無須解釋怎麼做;注意語言的無歧義性、完整性、一緻性和可測試性等

提出者:使用者需求提出者,有疑惑時便于進一步追溯

提出時間:原始需求提出時間,差別于送出時間,這是個輔助資訊

BUG編号:可選,一般來說,産品的某些BUG也可以視為需求,當然,也可以用其它方式管理BUG

③需求種類

說到需求種類,可以看看下面這個表格所示:

需求分析

分類:除了上面的表格内容之外,還包括很多非功能性需求,比如性能、可教育訓練、可維護、可擴充......有很多需求更是為了公司其他業務部門同僚做的。

層次:把需求分為“基礎、擴充(期望需求)、增值(興奮需求)”三層,理論依據參照KANO模型。

其實,對需求的種類劃分沒這麼絕對,取決于很多因素,比如商業目的變了,或者功能類型變更,都會有影響。

《人人都是産品經理》的作者蘇傑有這樣的解釋:

雪中送炭:指産品的基本功能,對使用者很重要,産品缺了這個功能,就無法操作使用;

錦上添花:非必須的功能,使用者有時會用到,可以更便于使用者使用;

④、分析需求的商業價值

一個公司做任何産品,一個産品做任何需求,最終都是要滿足一定的商業目的,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産生的效益。

是以,需求的商業價值是最關鍵的内容,值得我們用不同的名額來判斷衡量,如下面的表格所示。

需求分析

重要性:可以參考時間管理裡面“重要與緊急”的概念(推薦一本書:《高效能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

緊急度:從時間次元上判斷這個需求是否迫切,以及做或不做對産品的影響。

持續時間:一個産品是有生命的,需求也是,有的很長,有的很短(比如“雙11”)。

商業價值:或者稱為商業優先級,是對上述幾種商業價值名額的綜合評判,這點是整個需求清單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⑤需求的實作難度

這一點,特别是對于開發童鞋來說,就是工作量化,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說:

工作量:即人力成本、額外的硬體成本、其他資源的消耗等。

開發量:需求實作難易程度,開發的時間成本(一般來說,大多的公司開發人員都比較忙。。。)等。

PS:當然,還有運維童鞋的部署維護資源投入,測試童鞋的測試所需時間、人力成本等等。

⑥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商業價值÷實作難度

決不能因為某個需求實作難度很小就馬上去做,也不能因為另一個需求實作難度大而不做。

說到這裡,想起之前發生在我建的技術交流群的一件事:

事情是這樣的:有位在鬥魚性能測試組的大神,某天他提了一個問題,其實用糾結這個詞來形容更好,問題就是:鬥魚有10%的使用者用的WindowsXP系統,而且浏覽器

是IE8及以下,這樣就導緻了他們的相容和性能問題比較明顯,但是這10%的使用者為鬥魚提供了20%的收益,是以,這個需求,必須實作,但難度又很大。。。。。。

上面這件事,從商業價值考慮,是必須要做的,但實作難度較大,開發量可能比較大,是以又回到了成本效益這個問題。

是以,關于成本效益這個話題,還要綜合多方因素來考慮。

轉載請注明出處,商用請征得作者本人同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