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閑話盛宣懷

作者:陳汝東文史片段
閑話盛宣懷

第一代郵電部長盛宣懷

盛宣懷與李鴻章

盛宣懷(1844—1916)是江蘇常州武進縣人,出身官宦家庭,祖父二輩皆為官,家境優裕。盛宣懷的父親盛康是李鴻章父親刑部員外郎李文安的門生,而李文安與曾國藩是同在道光18年一起中進士的所謂“同年”,是以又讓李鴻章拜在曾國藩門下。就在盛宣懷出生的1844年,其父盛康連過三關,中進士,點翰林,又得貴子,風光無限,時年二十八歲;而李鴻章當時二十有二,雖才華出衆,卻隻是個秀才,因為他連鄉試都未通過。眼見盛康威風八面,李鴻章主動提出要與盛康結拜為兄弟。這兄弟換盟貼之後,惹來一段故事:原來清朝官場不成文規矩,若果拜把兄弟中一人當了大官,地位遠較另一人為高,而有恰逢同一地為官,官小的那個就要親自到上司衙門繳還盟帖,稱呼大人,自稱卑職,不得以兄弟相稱。二十年後,李鴻章因剿滅“長毛”(太平天國)有功,已成朝廷柱石,超一品的伯爵,而當年的把兄盛康卻後勁乏力,混來混去隻是湖北的一個不起眼的小道台,聽說李鴻章要調任湖廣總督,無論如何拉不下老臉,居然在李到任之前辭官歸故裡,到死也不再見面。他老人家自己要面子,卻還不忘兒子前程。原來這盛宣懷雖聰明過人,讀書卻平庸,屢試不中,做父親的看他不是這塊料,隻能出錢替他捐了個五品同知,帶上當年拜把的盟貼,去找“李叔”謀條出路。

也許因為有這層關系,加上自己的才幹,盛宣懷很快在淮軍中脫穎而出,成為李鴻章的得力助手,是李倡導的洋務運動的積極實踐者,一生經曆傳奇,創辦了很多開時代先河的事業,比如電報、輪船、鐵路、銀行、礦山等,不一而足。

電信事業創始者

19世紀60年代,英、美、法等國數次要求在中國建立電報線,大清國朝野上下無不驚慌失措,以為“電報之設,深入地下,橫沖直撞,四通八達,地脈既絕……”清政府便一次次加以拒絕。到了70年代,清廷對列強的設線要求,無論如何也招架不住了,隻得同意他們設線,但做了個“電線沉于海底,其線端不得牽引上岸”的啼笑皆非的規定。(英國人在上海建造的凇滬鐵路,也因為占用農田,拆毀墳墓,不得已由盛宣懷出面與英商談判,以28萬兩銀子買回,拆了了事。)

明治維新後日漸強大的日本卻适時地給清政府一個教訓:日本出動海軍在台灣東部登陸,斬殺山民和酋長,揚言要霸占全島,由于沒有電報線路,清廷一個月之後才獲知軍情緊急,朝野震動,最後竟然與“倭人”簽定和約,賠償四十萬兩白銀,并喪失了琉球群島的宗主權,輿論大嘩,認為喪權辱國,政府無能。

在這種背景下,天津道盛宣懷提議創辦電報,并于1877年架設了第一條試驗性的電報線路:天津到大沽的一百餘裡,淮軍的飛馬戰報尚需半日 ,而電報五分鐘即可到達。試驗成功,盛宣懷在李鴻章的支援下上書清政府《拟請開辦津滬電報》,認為“用兵之道神速為貴……而數萬裡海洋欲通軍信,則又有電報之法……瞬息之間可以互相問答……如由天津陸路循運河以至江北,越長江以達上海,安置旱線……需費不過十餘萬兩,一半年可以告成。”得到清政府同意,1880年,天津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電報總局;1881年,我國自主建設的第一條長途公衆電報線也在天津和上海同時開工,盛宣懷時年37歲。津滬電報線完工開通,《申報》當即決定讓駐北京的記者今後将新聞先送到天津,再通過電報傳到上海。1882年1月16日《申報》對此做了報道,就在這一天,該報刊登了一條駐北京訪員從天津電報局拍發的“電訊”:清廷查辦雲南按察使渎職的消息。這是中國新聞史上的第一條新聞專電。

當時創辦電報采用的是丹麥大北公司的技術,但大北公司卻擅自将自己的電報線路在吳凇口登陸,收攬租界華洋各界發往外國的電報業務,跟着英國的大東公司也要求将電報線路上岸,顯然有損中國利益,盛宣懷便上演了一出好戲:他事先發動幾百名百姓,拿了鋤頭鐵揪,佯裝要砍斷大北公司的線杆,洋人找盛宣懷調解,盛宣懷便說:你們違反國際公法,損害我國主權,老百姓也嫌你們壞了他們的風水,現在有兩條路,一是将已架線路歸還,我們适當補償工程費用,不然我也不管,讓老百姓砍了線杆,你們什麼都沒有了。洋人沒辦法,隻好讓出旱線,收了點白銀了事。在此基礎上,盛宣懷又參照輪船招商局與外商訂立齊價合同的做法,與丹麥大北和英國大東電報公司訂立了齊價合同,這就在當時十分困難的條件下,使新生的中國電報局站穩了腳跟, 這也是清朝電信外交史上少有的勝利。

光緒二十五年七月(1899年),盛宣懷向朝廷奏請電報局試辦電話,得到準許,他又采取官商合辦勸華商集資自辦德律風(電話一詞的英文另一種譯音)公司,與電報局相輔相成。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津滬電報也是采取官商合辦方式,并在上海招商大獲成功,但後來清政府還是把電報收歸國有。

盛宣懷當時得到電報局總辦的差事,卻同時失去了天津道的實職,心裡有點不痛快,李鴻章安慰他說:當一二任道台,卸任了,就無人記得了,創辦電報局這樣的大事卻可流傳後世,100年後興許還有人說電報是你盛某人辦的,豈不了得!現在看來,果真如此。

閑話盛宣懷

身前身後事

盛宣懷是一個天生的商人,也是“官商”。李鴻章說他是:一手官印,一手算盤,亦官亦商,左右逢源。他不但創辦了中國電報電話,其他比較著名的還有輪船招商局、通商銀行、漢冶萍礦業、南洋公學(上海交大前身),連張裕葡萄酒也是他創辦的呢。作為官員,他的最大政績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西逃,盛宣懷南北奔走,倡導并促成了李鴻章(兩廣)、張之洞(湖廣)、劉坤一(兩江)的東南互保方案,儲存了最富庶的财賦集中之區免受戰亂之苦,為國家保持複興的元氣,可謂莫大的功勳!

在這裡不能不提到同時代的另一位“紅頂商人”胡雪岩,有人說胡的破敗是因為盛的緣故。盛的老闆是李鴻章,胡的背景是左宗棠,左李政見不同,必然帶來盛與胡之間許多商業利益的沖突。胡的倒閉起因是他想獨霸生絲出口市場,聯合了許多上海的絲商,囤積了生絲,欲與洋人鬥到底,豈料歐洲絲價大跌,胡虧損極大,引起混亂,大批客戶到他的阜康錢莊擠兌,胡無奈破産。當時其實盛宣懷也在做生絲生意,但不與胡合作,非但不出手相助,還有落井下石之嫌。同為商人,兩人性格不同,胡雪岩大起大落,賭徒無疑,盛宣懷就穩當得多,他緊跟李鴻章,一路鴻運當頭,李鴻章死後,他又投奔張之洞,富貴不減,一路當到了一品的郵傳部尚書(相當于現在的郵電部長)。

盛極而衰是在辛亥革命前,盛宣懷為挽救自己奄奄一息的漢冶萍礦業,強行将商辦的川漢鐵路收歸國有,引起川漢鐵路官商合辦的萬千股東的強烈抗議,即著名的“保路運動”,保路會紳民把他視為死敵,必欲去之而後快。接着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為找個替罪羊平息民憤,将盛宣懷革職,永不叙用,盛宣懷不得已逃亡日本。

盛宣懷作為官商,做生意喜歡“官督商辦”、“官商合辦”,一方面是友善李鴻章辦事,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謀私利,多年經營,私囊甚豐。當時盛傳他的家産有五千萬之巨,其實據查充其量不過一千萬,而以股票及不動産居多。是以辛亥革命他出逃後,他的留在國内的親友卻遭了災,财産盡失。然而在他回國後的第二年(1913年),輪船招商局召開股東大會,盛宣懷居然又當上了董事長---他握有全部二萬股商股中的一萬一千股!也不知道他用的是什麼方法。當然,電報局、鐵路局等已經收歸國有了。

盛宣懷有八子八女,值得一提的是七兒子盛萍頤,做了孔祥熙的理财顧問,自己辦了個足球隊。晚年潦倒,将父親的600封家信賣給了香港中文大學。還有一個外孫、四女兒的兒子邵洵美,是三、四十年代有點名氣的詩人,著名的《新月》雜志還是他資助出版的。徐志摩、徐悲鴻都是他的朋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