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談談一些有趣的CSS題目(三)-- 層疊順序與堆棧上下文知多少

開本系列,讨論一些有趣的 CSS 題目,抛開實用性而言,一些題目為了拓寬一下解決問題的思路,此外,涉及一些容易忽視的 CSS 細節。

解題不考慮相容性,題目天馬行空,想到什麼說什麼,如果解題中有你感覺到生僻的 CSS 屬性,趕緊去補習一下吧。

不斷更新,不斷更新,不斷更新,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a href="http://www.cnblogs.com/coco1s/p/5893921.html">談談一些有趣的CSS題目(一)-- 左邊豎條的實作方法</a>

<a href="http://www.cnblogs.com/coco1s/p/5895764.html">談談一些有趣的CSS題目(二)-- 從條紋邊框的實作談盒子模型</a>

<code>z-index</code> 看上去其實很簡單,根據 <code>z-index</code> 的高低決定層疊的優先級,實則深入進去,會發現内有乾坤。

看看下面這題,定義兩個 <code>div</code> A 和 B,被包括在同一個父 <code>div</code> 标簽下。HTML結構如下:

它們的 <code>CSS</code> 定義如下:

大概描述起來,意思就是擁有共同父容器的兩個 DIV 重疊在一起,是 <code>display:inline-block</code> 疊在上面,還是<code>float:left</code> 疊在上面?

注意這裡 DOM 的順序,是先生成 <code>display:inline-block</code> ,再生成 <code>float:left</code> 。當然也可以把兩個的 DOM 順序調轉如下:

會發現,無論順序如何,始終是 <code>display:inline-block</code> 的 <code>div</code> 疊在上方。

這裡其實是涉及了所謂的層疊水準(stacking level),有一張圖可以很好的诠釋:

談談一些有趣的CSS題目(三)-- 層疊順序與堆棧上下文知多少

運用上圖的邏輯,上面的題目就迎刃而解,<code>inline-blcok</code> 的 <code>stacking level</code> 比之 <code>float</code> 要高,是以無論 DOM 的先後順序都堆疊在上面。

稍微翻譯一下:

是以我們的兩個 <code>div</code> 的比較是基于上面所列出來的 4 和 5 。5 的 <code>stacking level</code> 更高,是以疊得更高。

不過!不過!不過!重點來了,請注意,上面的比較是基于兩個 <code>div</code> 都沒有形成 <code>堆疊上下文</code> 這個為基礎的。下面我們修改一下題目,給兩個 <code>div</code> ,增加一個 <code>opacity</code>:

會看到,<code>inline-block</code> 的 <code>div</code> 不再一定疊在 <code>float</code> 的 <code>div</code> 之上,而是和 HTML 代碼中 DOM 的堆放順序有關,後添加的 div 會 疊在先添加的 div 之上。

這裡的關鍵點在于,添加的 <code>opacity:0.9</code> 這個讓兩個 div 都生成了 <code>stacking context(堆疊上下文)</code> 的概念。此時,要對兩者進行層疊排列,就需要 z-index ,z-index 越高的層疊層級越高。

堆疊上下文是HTML元素的三維概念,這些HTML元素在一條假想的相對于面向(電腦螢幕的)視窗或者網頁的使用者的 z 軸上延伸,HTML 元素依據其自身屬性按照優先級順序占用層疊上下文的空間。

根元素 (HTML),

z-index 值不為 "auto"的 絕對/相對定位,

一個 z-index 值不為 "auto"的 flex 項目 (flex item),即:父元素 display: flex|inline-flex,

opacity 屬性值小于 1 的元素(參考 the specification for opacity),

transform 屬性值不為 "none"的元素,

mix-blend-mode 屬性值不為 "normal"的元素,

filter值不為“none”的元素,

perspective值不為“none”的元素,

isolation 屬性被設定為 "isolate"的元素,

position: fixed

在 will-change 中指定了任意 CSS 屬性,即便你沒有直接指定這些屬性的值

-webkit-overflow-scrolling 屬性被設定 "touch"的元素

是以,上面我們給兩個 div 添加 opacity 屬性的目的就是為了形成 stacking context。也就是說添加 opacity 替換成上面列出來這些屬性都是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在層疊上下文中,其子元素同樣也按照上面解釋的規則進行層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子元素的 z-index 值隻在父級層疊上下文中有意義。意思就是父元素的 <code>z-index</code> 低于父元素另一個同級元素,子元素 <code>z-index</code>再高也沒用。

了解上面的 <code>stacking-level</code> 與 <code>stacking-context</code> 是了解 CSS 的層疊順序的關鍵。

到此本文結束,如果還有什麼疑問或者建議,可以多多交流,原創文章,文筆有限,才疏學淺,文中若有不正之處,萬望告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