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臭鳜魚、中和湯,吃的不僅是一道菜,更多的是菜背後的文化和故事

作者:快來速遞

俗語有雲: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中國的百姓基于其獨特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使其飯桌上的菜肴各具其地域之“味”,并對其精益求精,再加之其它的因素,進而有了我們今天的中國傳統八大菜系。 作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也是這樣産生的。徽菜菜系又稱“徽幫”、“安徽風味”,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

由于受儲藏條件和保鮮技術的限制,許多季節性的原料還是有明顯的限制,如産自夏季的原料在冬季就沒有辦法得到,非産筍季節就吃不到筍子。

而有些徽菜的出現正是由于這種儲藏和保鮮技術的不足,如深受人們喜愛的傳統名菜“臭鳜魚”,鳜魚産于長江而非徽州,捕撈後取到青陽、太平運到徽州需十天半月之久,雖采取粗鹽包裹等保鮮方法,但到達徽州後已經發臭,經過徽菜師傅們的精心烹制,鳜魚是似臭實香,嫩而鮮美,是以即使在運輸和保鮮技術較好的情況下,人們仍把新鮮的鳜魚采用淺腌久儲的方法使其變臭,做成“臭鳜魚”。

臭鳜魚、中和湯,吃的不僅是一道菜,更多的是菜背後的文化和故事

圖檔:安徽人家臭鳜魚

徽菜中有一道不太顯眼的中和湯,相傳已有700多年曆史。相較臭鳜魚、毛豆腐的顯赫名聲,中和湯一直冷清無聞;相對牛尾狸、馬蹄鼈的人文雅緻,中和湯隻是平淡無趣;相比一品鍋、包袱餃的一喜一憂,中和湯則顯得十分平靜無瀾。中和湯雖名氣不大,卻耐人尋味、意蘊深長。

臭鳜魚、中和湯,吃的不僅是一道菜,更多的是菜背後的文化和故事

圖檔:中和湯

南宋祁門人方嶽在湖畔的星子縣為官,因嗜好豆腐,常泛舟中河,撈取河中蝦米清煮豆腐為湯,清澈味香,鮮嫩不膩,是以取名中和湯。方嶽出身于一個世代耕讀之家,七歲能賦詩,時人稱為神童,後來中了進士為官。其一生仕途不順,卻能淡然視之。這可從其留下的詩詞文章中窺見一斑。方嶽的詩,多描寫農村生活與田園風光,詩風樸素自然,清新質樸,平白如話。洪焱祖說他“詩文四六,不用古律,以意為之,語或天出。”其詞作風格清健,文章則流暢平易,真切直率。

舉其詩作,如《感懷》:

宦情已矣随流去,

老色蒼然上面來。

已慣山居無曆日,

不知人世有公台。

《感懷》詩共有十首,皆是他解職鄉居時所作。詩中疏朗淡遠的詩句,透露出他處世平和舒放的心境。他曾在《次韻别元可》詩中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這或許也就是他詩如人生、人生如詩的真實寫照。

現在回到這道湯羹的名字上來,中和之“和”雖與“河”同音,為什麼方嶽要改“河”為“和”?這其中存有幾許講究?中和,字面了解就是中正平和。《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學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本就是根本,達就是最廣、最普遍化的,達道就是普遍的原則。中、和,以中為貴,以和為美,是儒家人生觀很重要的概念,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主要核心。

人生何其漫長,當你端上一小碗中和湯品嘗時,或許在這輕啜慢嚼之間,倒能悟出一些人生的道道來。

不止臭鳜魚、中和湯,一品鍋、刀闆香等徽菜都有其背後的文化和故事。安徽人家同時将故事巧妙地融入到菜肴中,食客吃的不僅是一道菜,更多的是這道菜背後的文化和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