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全部應驗了

作者:嚴守說曆史

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都會把諸葛亮看為是智慧和忠義的化身。劉備也正是在諸葛亮的幫助下,順利取得荊州和益州,和當時已經同時北方的曹魏和東南沿海的東吳三分天下。在劉備托孤之後,更是鞠躬盡瘁,六次北伐,最後星隕五丈原,讓無數人為之扼腕。

而諸葛亮的這種智慧更是在《三國演義》展現的淋漓盡緻,火燒博望坡、赤壁大戰、空城計、七擒孟獲更是完全展現出了諸葛亮的智慧。可就是這麼一位人物卻在他出山之時,被司馬徽的10個字言中了最終的命運。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全部應驗了

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正處于人生的低谷之中。當時,劉備剛從曹操手裡逃脫,如同喪家之犬一樣,逃到了荊州,依附于割據荊州的劉表。劉表雖然對于劉備以禮相待,但是在暗中多少還是有些防備劉備。于是,就按排劉備到新野屯兵。

這段時間,曹操已經徹底平定了北方,遠征烏桓,把目光投降了南方。孫權也在這段時間掌握大權,進而吞并了江夏郡。而這個時候,雖然劉備打敗過一次夏侯惇,但總體而言是寸功未立。以至于劉備自己等忍不住哀歎道:“髀肉生肉。”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全部應驗了

到了建安十二年,劉表的身體每況愈下,考慮到荊州蔡氏實力強大,就考慮讓劉備輔佐長子以期能夠制衡蔡氏。而劉備也是以備受蔡氏家族的忌憚和懷疑,甚至屢次陷身到危險之中。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劉備經過徐庶和司馬徽的推薦,知道了諸葛亮其人。這對于劉備來說無異于是雪中送碳,要知道在之前劉備手下雖然有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猛将,但是終究是沒有運籌帷幄之間的戰略人才,至于簡雍、孫乾等人距離一流的謀士更是有不小的差距。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全部應驗了

而這個時候本來就是官宦世家出身的曹操,身邊已經籠絡了一批同樣出自于名門望族的荀攸、荀彧、程昱、夏侯惇、曹仁等人,這些人不但是當世人傑,背後更是有着家族勢力的支援。

而作為軍閥出身的孫氏政權在周瑜、魯肅以及一些舊部的幫助下以及和江東的世家大族達成了合作,已經在江東地區站穩了腳跟,并且吞并了江夏,對于荊襄九郡更是虎視眈眈。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全部應驗了

而劉備身邊的關羽、趙雲就是平民出身,張飛也就是個小地主,至于糜氏兄弟商人出身雖然有錢,但是社會地位也遠比不上世家大族的,至于簡雍等人也不過是白面書生。而這個時候,諸葛亮對于劉備來說就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了。

首先,諸葛亮本身就是當時一流的謀士。雖然《三國演義》中的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乃至空城計都被證僞。但是,這并不不影響諸葛亮的智慧,因為相比于這種高超的戰術藝術,諸葛亮本人更為突出的是他的戰略眼光和内政治理能力。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全部應驗了

三顧茅廬之際,其實北方已經完全被曹魏所控制,至于東南方那也是東吳的地盤。當時天下有數的勢力,也就隻剩下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的張魯以及西北的馬騰韓遂,這些勢力雖然割據一方,但是任何一方的實力都遠遠無法和孫曹兩家相比。

至于劉備此時也隻是暫避與劉表的羽翼之下,而就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卻以高超的智慧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天才般的戰略設想,他聯合相對弱小的孫權對抗曹操,同時在占據荊州之後,有借助地勢的友善占據了益州,在這一過程中還不忘聯合西涼的馬超牽制曹操。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全部應驗了

之後在漢中和曹操一戰,更是徹底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态勢。這一切全是出自于諸葛亮天才的戰略構想。諸葛亮出山之前,劉備手下也不缺乏關羽這樣的帥才和張飛、趙雲這樣的将才,可是之是以會屢戰屢敗除了缺乏士族的支援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戰略上的短視。

除此之外,諸葛亮在于内政方面更是難得一見的人才,劉備在占領荊州、益州、漢中之後,之是以能夠很快的站穩腳跟,這和諸葛亮的貢獻是密不可分的。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全部應驗了

就比如,在荊州時,諸葛亮就注意聯合士族。而到了益州,由于劉璋的向來寬厚,于是就更加注意嚴明法律。同時在益州,諸葛亮更是鼓勵耕種,發展蜀絲。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能在荊州失守之後,以益州一州之地七次伐魏。

當然,除了這兩個方面以外,諸葛亮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幫助劉備得到了士族的支援。荊襄九郡名士輩出,而諸葛亮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他本身就是諸葛家族出身,他的哥哥諸葛瑾更是東吳重臣。在這之後,荊襄的名士更是紛紛投于劉備麾下。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全部應驗了

龐統、馬良、法正等人都是當世一流的謀士,至于黃忠、魏延也是少有的将才。甚至就連益州的張松等人也有了投靠劉備的意圖,這也為日後劉備攻取益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諸葛亮出山之時,把他推薦給劉備的司馬徽卻這麼說道:“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其人精通各種學問,門生弟子更是遍布天下。可是不滿于當時的政治,于是隐遁山林,每當别人問他政事的時候,也隻是說:“好好。”于是,人稱好好先生。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全部應驗了

但是,這并不能掩蓋司馬徽自身的才能。而他對于諸葛亮的預言更是一語成谶。說孔明得其主,自然是說孔明選擇的劉備當然是一個好主動,為人仁善、性格堅韌、禮賢下士又有遠大的理想。

說孔明不得其時,是因為漢朝的傾頹之勢已經是不可以避免了,而劉備當時打的旗号是複興漢室,這肯定是不可能。先不說别人,就是劉備的盟友孫權作為東吳之主,自然也是不想看到漢朝重新一統天下的。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全部應驗了

其次,劉備基團是當時僅存的庶民基團,而當時天下是士族的天下。這一點從之後魏晉南北朝的士族政治就能看出,而這些士族和劉備就有天然的沖突,而當時士族勢力強大,劉備想要崛起無異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縱觀三國,劉備集團的複興漢室的政治理想無疑是充滿悲情色彩的。而作為劉備集團中的頂梁柱和三分天下戰略的提出者諸葛亮,無疑是窮盡他的一生也為這個宏大的理想抱負而努力。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全部應驗了

然而,正如司馬徽所說,諸葛亮到底是不得其時。在關羽失掉荊州之後,整個蜀國也無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最後,諸葛亮隻能竭盡全力地六出祁山,最後頗為悲壯的星隕五丈原。在這之後二十七年,蜀國也無可避免地走向了滅亡,隻留下了這段讓後人為之悲歎的傳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