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起隴西》的評價,為何不太一樣?

文|阿寶

《風起隴西》已經收官。陳恭的舍身成仁、荀诩的赤膽忠心,都讓我們印象深刻。一場隐藏在宏大曆史裡的傳奇,也就此告一段落。

從相關平台的評分來看,本劇的整體表現并不差。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公衆對本劇的評價卻呈現出不一緻的樣子。一部分網友對馬伯庸和路陽創造出的三國版諜戰故事頗為欣賞,看得如癡如醉;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網友對本劇不太感冒,尤其是相對沉悶、壓抑的叙事,更是“勸退”了不少觀衆。

《風起隴西》的評價,為何不太一樣?

這裡面,到底有什麼門道?

近年來,馬伯庸的小說早已成為影視改編的“香饽饽”。但無論是這一次的《風起隴西》還是不久前的《風起洛陽》,在聲勢上似乎都無法與當年的《長安十二時辰》相提并論。

其實,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若論想象力和創意,《風起隴西》一點也不遜色于《長安十二時辰》,甚至還有不少更出彩的設定。

正如導演路陽所言,在三國那個恢弘紛亂的曆史時代中,陳恭、荀诩等角色,他們隻是活躍在蜀漢和曹魏之間的一些小間諜,棋子一樣的角色,卻活出了不一樣的精彩。颠覆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三國曆史,需要勇氣,更能讓觀衆擁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隻是,和呈現出強盛、繁華的《長安十二時辰》相比,《風起隴西》将故事選取在諸葛亮北伐的時間節點,顯得不那麼“讨巧”。此時,三國的故事已經講完三分之二,劉備、張飛、關羽、馬超、黃忠等名将紛紛退場。至于在本劇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郭淮、楊儀,甚至是李嚴,相較之下,星光都要暗淡不少。

《風起隴西》的評價,為何不太一樣?

這樣一來,對三國愛好者而言,本劇能夠重新挖掘這段曆史讓他們感到驚喜;但對更多普通觀衆而言,三國的曆史背景更像是本劇無從輕重的點綴,很難讓他們産生共鳴感。

此外,馬伯庸現代意識極強的台詞和人物塑造,似乎也更适用于海納百川、相容并包的唐朝,而不是更古樸的三國時代。雖然馬伯庸自己也坦承,寫作《風起隴西》時,不乏惡搞和戲谑的心态,但由于大家對三國人物更熟悉,也注入了更多情感,是以人們未必完全能接受這種創作風格。從本劇開播至今的情況來看,觀衆的觀點也并不一緻。

比如,諸葛亮在原作中一手策劃了反間計,使之偏離了《三國演義》中忠誠、正直的形象;在劇集裡,諸葛亮又對手下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顯然又和足智多謀的傳統印象有了一定距離。

《風起隴西》的評價,為何不太一樣?

說到底,戲說曆史本就不是一件容易把握“分寸”的工作。盡管如此,《風起隴西》的環環相扣和層層反轉,依然能讓許多觀衆看得過瘾、刺激,也就證明了劇集本身的品質。至于對曆史細節的考證,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此太過計較,隻會妨礙文藝創作的表達。

是以,無論是喜愛還是無感,我們都應該鼓勵大膽創新的主創。希望能有更多國産劇集像《風起隴西》一樣,寫出新穎、有趣的故事。當然,最後能取得怎樣的播放效果,那就看是否能打動觀衆了。

文字:阿寶

責編:王子墨

編輯:張永群 孫岱 張雪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