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大發現!廣元旺蒼縣發現恐龍界的“巨星”馬門溪龍化石群

作者:新雨山居

央廣網成都10月30日消息(記者 昌思榮)記者從10月29日召開的旺蒼縣恐龍化石地質遺迹調查評審驗收會上獲悉, 廣元旺蒼縣發現中國迄今第一個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侏羅紀晚期馬門溪龍動物群集中埋藏地。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中國地質博物館、重慶地質調查院、自貢恐龍博物館相關專家,與四川省地質勘查開發局一起,對該化石遺迹進行了現場考察。

重大發現!廣元旺蒼縣發現恐龍界的“巨星”馬門溪龍化石群

據考證,遠古時期,旺蒼縣山澤水潤,植物茂盛,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古生物的生活繁衍提供了一方沃土。馬門溪恐龍遺迹位于嘉川鎮槐樹村一社,化石點出露地層屬于中生代中生代侏羅紀晚期,距今大約1.6億年,化石富集區域超過1平方千米。

重大發現!廣元旺蒼縣發現恐龍界的“巨星”馬門溪龍化石群
重大發現!廣元旺蒼縣發現恐龍界的“巨星”馬門溪龍化石群

目前已經出露有脊椎、肩胛骨、股骨等化石最長股骨達1.5米。經專家初步鑒定,有蜥腳類、獸腳類、劍龍類等恐龍,還有龜鼈類、三列齒獸類等其他爬行動物。該恐龍化石點具有蘊藏量大,埋藏集中,生物多樣性豐富等特點。

馬門溪龍被稱為恐龍界的“巨星”,是中國發現的最大蜥腳類恐龍之一,體長超20米,體軀近7米,頸部特别長,接近體長的一半。

本次發現對研究四川盆地恐龍的系統演化、古環境、古生态以及生物多樣性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旺蒼縣隸屬于四川省廣元市,地處川北邊緣米倉山南麓,幅員面積3004平方公裡。該縣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除了鼓城山——七裡峽風景名勝區、鹿亭溫泉等自然景觀和紅色旅遊曆史文化景觀外,從1976年7月開始發現的恐龍化石群将成為繼加拿大“提雷爾博物館”、美國“道格拉斯恐龍公園”和“自貢恐龍博物館”之後的第四大恐龍化石公園。

從1976年7月到2001年1月,經過重慶自然博物館、中科院、英國自然博物館的專家周世武、董枝明等組成的考察隊幾次發掘和考察,發現旺蒼縣嘉川鎮恐龍化石點埋藏極為豐富,其分布面廣,規模之大,堆積集中是四川首次發現。經過專家評估,旺蒼恐龍化石群具有兩大突出特點。1、嘉川槐樹村一組化石點,埋藏于一座小山丘上,其分布面積估計有2萬平方米,化石層層疊疊,非常密集,揭開埋藏化石的岩石蓋層,裸露的化石像一幅壯觀而美麗的圖畫,十分耐人尋味和發人深思,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與美國克利夫蘭恐龍化石點十分相似,是古生物學家、地層古生專業的學生常年實習、科考的重要基地。2、該化石點埋藏前受水動作用影響甚大,從表面看化石分布雜亂無章,從目前化石暴露情況分析不利于将恐龍化石挖掘出土,然後作複原裝架,但對科研上的化石埋藏學、青少年學習自然知識、旅遊者參觀都是十分難得的風景點,也是國内外大、中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和野外教學難以尋求的理想課堂。

相關閱讀:

青川現世界罕見地質遺迹 記錄2.5億年前生物大滅絕或許與旺蒼恐龍滅絕事件密切相關連

第三次:2.5億年前巨型火山爆發導緻的生物大滅絕

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至三疊紀過渡時期,地球上發生了迄今已知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全球總共約57%的科、83%的屬、約96%海洋生物的種與約70%陸地生物的種滅絕了。

這次滅絕事件又是如何發生的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科學家研究發現,這次大規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隻經曆了短短6 萬年的時間,這對于整個地球史而言,僅僅是“眨眼之間”。

在那個時代,火山頻繁爆發,沉積下來的火山灰在掩蓋了一切的同時,又為我們準确地記錄下了當時的情景。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我國浙江省長興縣煤山的一段地層剖面,清晰地反映了當時動物滅絕的過程:在地層剖面中,越往地層的上方,四射珊瑚、三葉蟲等生物就越稀少,随着時間的推移絕迹了。科學家們采用碳同位素分析等方法确定這些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發現煤山剖面标志生物大滅絕開始的25層火山灰為2.51941億年前,終結于2.51880億年前,這意味着大滅絕發生在大約6萬年這一時間段内,是一次突發性的滅絕事件。

同時,經過計算,在當時的生物大滅絕初期,地球的溫度是25℃,但至生物大滅絕結束時,地球溫度升至33℃,短短幾萬年的時間内地球溫度升高了8℃。這足以說明當時的地球經曆了一段全球範圍的高溫期,溫度升高,氣候幹旱,森林野火不斷直至燃燒殆盡,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海洋生物也因缺氧而大批死亡。究其罪魁禍首,就是當時大規模的火山活動,導緻地表大量溫室氣體釋放和快速的溫室效應。

第四次:2.08億年前原因不明的生物大滅絕

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至侏羅紀過渡時期,地球上發生了第4 次生物大滅絕事件,這次滅絕事件的影響遍及陸地與海洋,導緻全球約23%的科與48%的屬的生物滅絕,其規模在5 次大滅絕事件中排名最末。也正是這次滅絕事件,給恐龍提供廣闊的生存空間,使得恐龍成為侏羅紀的優勢陸地動物。這次滅絕事件曆時很短,不足1萬年,其原因至今未有定論。

關于這次滅絕事件最常見的觀點是,隕石撞擊地球所緻。法國有個羅什舒阿爾隕石坑,地質年代大約是2.01億年前,這個被侵蝕過的隕石坑,直徑約25 千米,原始直徑可能約50千米,但是也有專家認為這樣的體積不足以造成大規模的生物滅絕。2013年,科學家在本國岐阜縣坂祝町河流沿岸和大分縣津久見市的海岸附近分别發現了濃度很高的金屬锇,這種金屬在地表上非常罕見,但在隕星内則含量豐富。後經同位素分析證明,新發現的锇與地表本來存在的锇不同,其來源是隕星。他們認為這是一顆直徑為3.3~7.8千米的隕星撞擊地球所緻,此次撞擊導緻了三疊紀至侏羅紀生物大滅絕。

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一事件與當時大規模火山爆發所引發的氣候變化有關。在三疊紀時期,火山爆發噴湧了大量岩漿和氣體,改變了當時的氣候條件,排放的二氧化碳還可能會酸化海洋,造成海洋及陸地生物的滅絕。

第五次:6500萬年前恐龍時代的生物大滅絕

2013年2月15日,一顆編号為2012DA14的近地小行星以距離地球僅僅2.77萬千米的位置掠過地球,盡管它沒有撞擊地球,卻着實讓科學家捏了一把汗。因為這顆小行星直徑約44米,重量達12萬噸。如果它撞擊了地球,将釋放相當于230萬噸爆炸當量的能量,近乎于1908年震驚世界的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大爆炸産生的能量。

然而,我們的地球并不是每次都能那麼幸運。如今地球上大大小小的隕石坑數以百計,每一個都代表着當年的一次創傷。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撞擊事件,造成了地球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當年地球的霸主恐龍也不幸全軍覆沒,那就是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事件。

恐龍是一類能以後肢支撐身體并直立行走的脊椎動物,大多栖息于陸地上,大約在2.25 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統治全球陸地生态系統超過1.6億年之久,直到約6500萬年前的白垩紀晚期滅絕。但是,恐龍的後代——鳥類存活了下來,繁衍至今。

關于恐龍的滅絕,科學家們提出了五花八門的假說,先前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以下四種:其一“, 氣候變遷說”。該假說認為6500萬年前的地球氣候陡然變化造成大批動植物死亡;其二,“地磁變化說”。該假說認為當年的地球磁場突然發生變化使得大批動物遭受滅頂之災;其三,“酸雨說”。該假說認為白垩紀末期地球上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造成恐龍中毒而滅絕;其四,“被子植物中毒說”。該假說認為地球上的被子植物逐漸取代了裸子植物之後,其中含有的毒素被動物食用之後累積,進而導緻恐龍滅絕。當然,每一種假說都有科學的一面,但也存在争議。現今,被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是“隕石撞擊說”。

20世紀70年代末,一位名叫格倫·彭菲爾德的地質學家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地區從事石油勘探工作時,驚奇地發現在尤卡坦半島外海的海床之下,有個直徑達70千米的弧狀地形。之後,他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尤卡坦半島上也有一個這樣的弧狀地形,二者居然可以合成一個完整的圓形,合成後的直徑達180千米寬。但是,由于他是從事石油勘探工作的,這個發現沒引起他的重視,這些與石油無關的發現也就沒有被公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