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立夫 |《管子》: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作者:劉立夫

《管子》: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盡管《管子》的成書年代有待确定,但該書所提倡理性主義的自然觀,否定天命鬼神,強調人的力量,這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劉立夫 |《管子》: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一、天是“自然之天”

《管子•形勢》開篇就提出一個有趣的現象:

“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淵深而不涸,則沉玉極矣。”

人們見到高峻的山嶺,就會去那裡烹羊祭祀山神;見到水深的地方,就會去那裡投入玉石以求神佑。實際上,再高峻的山嶺也沒有“山神”,再深沉的水池也沒有“水仙”,各種自然神靈都是人的想象。

劉立夫 |《管子》: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管子認為,自然萬物沒有意志,春秋冬夏隻是陰陽的推移,農時長短不過陰陽的作用,晝夜更替無非陰陽的變化。總體上說,天地間陰陽的運轉有正常,也有失常,但多的無法減少,少的也不能增加。天地的總體變化,非人力所能損益。

換言之,“天常”、“地則”都不會因人的行為而發生改變,所謂“雖不正,有餘不可損,不足不可益也”,天地自然的總體規則不随社會的變遷而産生變動,這就是古今同一的道理。

劉立夫 |《管子》: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二、齊桓公問天

齊桓公問管仲:“王者何貴?”管子說:“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告訴齊桓公:“所謂天,并非指蒼蒼莽莽的天。而作為一國之君,應該以百姓為天。”

可見,在管仲的心目中,過去人們那種神靈之天早已失去神性,被還原為自然之天,并提出更為理性的“以百姓為天”。這與《尚書•泰誓》中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如出一轍。

劉立夫 |《管子》: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霸言》篇雲: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如果将這裡的“人”了解為“人心”、“民心”,那管子這段話的意思就與《孟子》的“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沒有兩樣。不過,據《管子》的“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這就拉開了管子與儒家的差距。畢竟,孟子隻提王道,不提霸道。

劉立夫 |《管子》: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三、對鬼神的态度

“鬼神”一詞在《管子》中被引用90多次。《管子》對鬼神的态度有兩面性:一方面否定鬼神迷信,另一方面又借助鬼神的威嚴來教化“漏民”(尚未開化的小民)。

“專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遠之證。能專乎?能一乎?能毋蔔筮而知兇吉乎?”

大意是,隻要專心一意,耳目端正,哪怕不求神蔔卦,也可預測吉兇。管子強調,一國之君(聖人)如果不緻力于追尋治國安民之道,不重視農業生産,不竭力使群眾統一和服從,反而癡迷于“恃龜筮”、“用巫醫”,那樣的話,不僅不能逢兇化吉,還會導緻鬼神頻頻作怪,國家走向覆亡。

劉立夫 |《管子》: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在鬼神信仰盛行的時代,管子畢竟不能免俗。管子提出,出于國家治理的需要,君主應“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廟,恭祖舊”。也就是說,君主重視敬重鬼神之禮,小民方能感悟尊卑;君主敬奉山川祭祀,其威令方能在民間傳播;君主恭敬宗廟祖先,百姓方能安分守己;君主恭順宗親舊故,孝悌方能完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