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院外檢查與臨床表現不符時,我們該怎麼辦?

作者:沈淩醫生

上個周日我值白班,下午搶救室讓我會診一個發熱的患者。患者來自桐廬農村,平時有養雞養鴨史。因為發熱五天就診,五天前不明原因出現發熱,體溫達到40度,沒有畏寒寒戰、咽痛、咳嗽,伴有頭昏不适,無頭痛,當時未予重視。2天前出現走路不穩,就診當地醫院。行胸部CT檢查示左上肺大片實變,頭顱CT示“左側大腦半球多發結節竈伴周圍水腫帶形成,腦白質脫髓鞘”。

當院外檢查與臨床表現不符時,我們該怎麼辦?
當院外檢查與臨床表現不符時,我們該怎麼辦?

實驗室檢查如下:

血正常示白細胞3.92*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93.9%;

降鈣素原3.585ug/ml,C反應蛋白308.9mg/L,血沉73mm/h;

生化:丙氧酸氨基轉移酶56U/L,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77U/L,白蛋白23.6g/L,乳酸脫氫酶320U/L。

惡性良性腫瘤名額:CEA5.04ug/L(參考0-5ug/L),細胞角蛋白8.43ug/L(參考0-3.5ug/L),NSE17.45ug/L(參考0-16.6ug/L);

當地醫院診斷重症肺炎,予以“頭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療,以及甘油果糖減輕腦水腫降顱壓等治療。由于症狀改善不明顯,于是患者家屬要求轉我院繼續治療。

在我了解完這些情況後,有一個病首先跳入我的腦海的疾病就是鹦鹉熱衣原體肺炎,這個病我已經多次說過了(參見《鹦鹉熱衣原體肺炎,一個不應該陌生的“重症肺炎”》、《我是如何診治肺炎的?(1)—兼談肺炎診治的臨床思維》),這個病例也基本符合這些特點,我們一一羅列一下:

流行病學角度:有雞鴨接觸史;

高熱,體溫超過39度,常常達到40度;

常伴有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昏、胡言亂語、行走不穩;

體征上有相對緩脈;

白細胞正常或者下降,但中性比例明顯增高,C反應蛋白明顯增高,PCT會增高;

生化中白蛋白明顯下降、LDH和(或)肌酸激酶會增高;

廣譜抗菌藥物治療無效。

當院外檢查與臨床表現不符時,我們該怎麼辦?

上圖:患者的體溫單,我們可以看到患者體溫39.2度時,脈搏卻隻有90次/分,而正常情況下應該是110-120次/分,體溫與脈搏曲線分離。

雖然外院頭顱CT報告異常,但是患者在此次發病前沒有任何神經系統疾病和表現,不像是惡性良性腫瘤轉移。但是外院既然如此報告,再加上多項惡性良性腫瘤名額異常,為謹慎起見,我們還是給患者做了頭顱核磁共振,結果報告是:“兩側腦室旁、基底節區多發腔隙性腦梗塞”。進一步做腦脊液和血的NGS檢查結果也找到了鹦鹉熱衣原體的序列。

我們請影像科的醫生幫我們一起看了這位患者外院的CT和本院的MR檢查,他也很驚訝于患者影像結果的差異很大,但認真分析後認為之前的頭顱CT可能是由于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由于谵妄導緻頭部運動沒有固定,出現了僞影。理由是頭顱CT顯示的病變沒有連續性,而且影像品質不佳。

這個病例相對複雜,多種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異常,包括影像學的結果導緻最初判斷的偏差,這就要求我們臨床醫生要有良好的臨床思維,同時要對各種檢查檢驗結果辯證的分析。如果發現相關結果不能解釋臨床表現,要善于抓住主要沖突,例如本病人,在病人多種臨床表現的實驗室檢查均已指向鹦鹉熱時,要敢于診斷用藥,而不能再畏手畏腳或者仍然給予碳青黴烯類或者抗陽性菌的藥物,進而錯失治療時機。

好在本患者在我們及時有效的治療下,情況有了明顯改善,體溫已恢複正常,發炎名額也已下降。

當院外檢查與臨床表現不符時,我們該怎麼辦?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冬天到了,鹦鹉熱到了發病的高峰期,我們一定要糾正過去認為該病是少見病或者罕見病的錯誤觀念,抓住本病的特點,其實診斷并不難,治療的用藥也很便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