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作者:藝術廢托邦

雕塑裝置作品一直被專業的核心藏家鐘愛,多樣的存在形态與強大的表現力,一直給予觀者不一樣的新鮮感,從材料的應用到符号特征的隐喻,以及其多元的延伸性,從早期的宗教演化出的具有品牌特征的神聖雕塑到現如今公共城市雕塑,這種載體一直是被普通觀衆和專業人士共同欣賞的議題,所承載的曆史和觀念的厚重感也相較于其他的藝術表達形式更具有直覺感受。

根據Artsy的資料,我總結了一些被關注的比較多的(在世)美術館藝術家,他們把當代藝術雕塑(裝置)用作分離空間或賦予新的概念,并結合展出環境,創作獨立的藝術語言。盡管他們之中有一些作品的體量比較小,但這些藝術家也打破了将雕塑作為獨立研究的一門學科的慣例。

達米安·奧爾特加(DamiánOrtega) 他是一位墨西哥藝術家,他的創作經常将現實元素進行解構并重組為新穎的視覺體驗。他出生于1967的墨西哥城,他将這種優先在藝術設計上出現卻應用到實體學研究上的方法提取概念元素并重模組化型以此完成他的創作。(解構主義作為一種設計風格的探索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但它的哲學淵源則可以追溯到1967年。當時一位哲學家德裡達(Jacque Derrida,1930——2004)基于對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的批判,提出了“解構主義”的理論。)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宇宙控制者, 2007 宇宙控制者, 2007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收獲(Harvest),2013 年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宇宙的東西,2003,威尼斯雙年展

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于1950年生于倫敦,是當代著名的雕塑藝術家。完成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學業後,曾在印度行曆三年,之後回到倫敦,先後進入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斯萊德美術學院深造。

在其藝術生涯中,葛姆雷一直以自己的軀體作為原型,并以此為出發點探索軀體與其寓居的空間之間的關系;經曆過60年代歐洲反叛運動的影響,他直接挑戰古典雕塑的正确性并放棄主流的羅丹雕塑語言,強調觀者的主體地位。放棄對政治英雄、宗教領袖或理想化的人體的塑造,關注與衆人的互動性。他邀請觀衆重新考慮以自己為主體所在的時間和空間中的位置,并讓觀衆的經驗參與進來,不迎合規則,而是質疑我們的生存環境。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空眩,2015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Still moving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靜止中移動,2017

琳達·本格裡斯(Lynda Benglis)生于1941年,琳達·本格裡斯成長在一個希臘裔美國家庭裡,她現在對自己年輕時候對色彩的好奇隻能回憶起很少的一部分。

上世紀60年代,琳達·本格裡斯(Lynda Benglis)作為新手在紐約藝術界嶄露頭角:她用彩色乳膠在地闆上作“畫”,打破了雕塑與繪畫之間的界限。70年代初,她用呈流狀的聚氨酯在牆壁上勾勒出充滿隐喻的人體曲線與自然景觀圖,向僵化的極簡主義發起挑戰。她對男權主義與藝術商業化的辛辣諷刺,使她成為毀譽參半的焦點人物。21世紀後,她從聚氨酯泡沫到金屬、玻璃、搪瓷、不鏽鋼、蜂蠟乃至乳膠——琳達的材料實驗及其以性為标志的抽象風格是其創作主題。

“在任何地方我都很難感覺舒服。我喜歡早上醒來時不知身在何處。”琳達有着流浪癖。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Lynda Benglis. Contraband, 1969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Lynda Benglis element from Adhesive Products 1971 Walker Art center collection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Lynda Benglis at Blum and Poe,2020

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1954年出生于印度孟買,1970年代初,曾在以色列的農莊裡學習電子工程專業,而後決心成為一名藝術家,并于1972年遷居于英國倫敦,求學于霍恩西藝術學院和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1990年和1991年分獲威尼斯雙年展新秀藝術家獎和英國“特納獎”,成為“新英國雕塑”的代表人物。是當今全球公認的當代藝術大家。卡普爾的創作是形而上學的,超自然層面的探讨,涉及物質和非物質,存在和消逝,空間和非空間等玄學問題。

“一個真實的物體往往能導緻一個非物質的感受。”—安尼施·卡普爾他的作品好像找到了這個世界的一條縫隙,他嘗試用各種手段暗示現象與精神之間的對話。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Tsunami, stainless steel, 2018.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Cloud Gate (The Bean),2004, Chicago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塔拉·多諾萬(Tara Donovan)1969年出生于紐約市皇後區法拉盛。是一位美國雕塑家,在紐約布魯克林生活和工作。她的大型裝置、雕塑、素描和版畫都是利用日常物品來探索積累和聚合的變革效應。她能夠利用物體固有的實體特性将其轉化為産生獨特感覺現象的作品而廣受贊譽。不改變其實體外觀,僅通過大量堆疊與組合,創造出一種無限擴張、仿佛具有了生命力的龐然大物。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Untitled,MCA Denver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Untitled,Pace Gallery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Untitled(Styrofoam cups), 2003/2008

馬克·奎安(Marc Quinn)1964年出生在倫敦。1985年畢業于劍橋大學羅賓森學院。目前他在倫敦生活和創作。主要通過雕塑作品來塑造人形,用材廣泛,有大理石,血液,冰,玻璃,金屬,或化學合成物。他對生物結構的易變性很感興趣,有時用花作素材,儲存在冷凍的矽樹脂裡,使其長時間開放。從概念的層面來講,他的作品研究的是形式與内容,或說内在與外在的聯系,尤其是關于身體方面的。

“自我”[Self, 1991]是奎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他抽取了幾品脫自己的血液,冷凍後做成自己的頭部模型,放置在制冷箱裡儲存和展出。這裡,奎安重新闡釋了一種藝術化的自我肖像手法,選擇以一種真正形式化和生理的方式來表現自己。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Self( Blood). 2006.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CARELESS DESIRE(無心的欲望)2010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The Seven Deadly Sins VI,1964

雷切爾·懷特瑞德爵士(Rachel Whiteread)出生于1963年,是一位英國藝術家。她創作的作品以用來塑造作品四周與空間環境的聯系,她将金屬、石膏、橡膠或者玻璃纖維等熔化後倒進模子,制造正常的、生活中原本就有的物體。然後将物體周圍的空間“封存”或“凝固”後呈現在大衆面前。她以“反雕塑”的方式,颠覆了大家對雕塑的傳統認知。作為第一個赢得特納獎的女性藝術家,她用具有紀念碑性質的作品繼續探索着有關“不在場”與“缺失”的話題。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Untitled,2010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Untitled(Torso) 1991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House,1993

奇奇·史密斯1954年生于德國紐倫堡,她的生活和後來的藝術創作都在美國進行的。史密斯出生于一個藝術之家,她的父母都是負有盛名的藝術家,她的父親是雕塑家托尼·史密斯,母親是歌劇演員珍妮·史密斯。

其作品涉及性、出生和再生等主題。她在 1980 年代末和 1990 年代初的具象作品涉及艾滋病和性别等主題,而最近的作品則描繪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她涉及創作的領域非常之多,從版畫到雕塑。在雕塑領域,她對人體的主題非常關注。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1980 Pace Gallery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1939年生于美國舊金山。雕塑家,錄影家。極簡主義藝術大師。以金屬闆材組構壯觀抽象雕塑而聞名。1964年理查德·塞拉以耶魯大學獎學金去巴黎第一次看到布朗庫西的雕塑時,便被深深吸引:僅僅一條邊緣的線就能暗示雕塑的體積。于是他放棄繪畫,開始探索如何重塑空間。

1970年通路日本時,日本的花園給了他很多靈感和啟發,他開始嘗試創造規模龐大的雕塑,人們可以親臨其境感受雕塑的内涵。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著名策展人馬丁·施萬德,這樣評論理查德·塞拉的雕塑:“他的作品,通常與危險和壓迫感相關”。一件作品的内涵展現在于觀衆的了解,而不在于雕塑本身。雕塑的空間構造和時間觀點,則是觀衆了解理查德·塞拉雕塑的不同方式。

1981年,一個12英尺高、120英尺長的巨大弧形雕塑被樹立在了紐約聯邦廣場,這就是理查德·塞拉完成的《傾斜的弧》。這件巨型雕塑幾乎占據了整個聯邦廣場,但也是以而引發了巨大的争議。塞拉的辯解還是以失敗收場。1989年,雕塑被搬出廣場。塞拉曾表示“藝術,從來就不是讓人感到舒服的東西。”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Sequence(序列), Cantor Arts Center, Stanford University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Junction, 2011,Gagosian Gallery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Backdoor Pipeline(後門管道), 2010,Gagosian Gallery

傑夫昆斯出生于1955,小時候他放學後挨家挨戶賣禮品包裝紙和糖果以賺取零用錢。十幾歲的時候他非常尊敬薩爾瓦多·達利,以至于達利在紐約市的瑞吉酒店入住時,昆斯直接拜訪了他。

1979年左右,昆斯一直專注于有關概念藝術的研究,例如“THE NEW”系列,是一組真空吸塵器。昆斯早期作品的另一個例子是“平衡系列”(1983),由漂浮在蒸餾水中的一到三個籃球組成,這是藝術家在諾貝爾獎獲得者實體學家理查德費曼的幫助下研究的項目(後又将其更新創作了第二組)。後,昆斯開始轉向電鍍雕塑的研究,專于商業藝術,這是是緻使他在學術界的風評褒貶不一的原因。

評論家們對昆斯的看法分歧很大。有些人認為他的作品具有開創性和重要的藝術史意義。其他人認為他的作品媚俗、粗魯,并且基于憤世嫉俗的自我推銷。昆斯曾表示,他的作品中沒有隐藏的含義和批評。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Gazing Ball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Coloring Book, 1997-2005,Gagosian Gallery

盤點10位在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