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子為什麼要說“天地不仁”?“刍狗”到底是什麼意思?

作者:栖霞長春

很多人都聽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這句話。這是《道德經》第五章的内容。不知道大家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有沒有困惑,老子為何要說天地不仁、聖人不仁;天地為何不仁;聖人為何不仁?

老子為什麼要說“天地不仁”?“刍狗”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進行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看看這句話裡的“刍狗”和“仁”到底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會誤以為刍狗的意思是狗,是以認為這句話是說“聖人不仁愛,不把人當人,而是把人當狗”。

但刍狗的意思其實是祭祀用的草狗。草狗的待遇如下:祭祀前和祭祀中很受人重視,祭祀後就被丢棄破壞燒火用了。

老子為什麼要說“天地不仁”?“刍狗”到底是什麼意思?

是以,說草狗代指卑賤,或者有鄙視意義顯然是在斷章取義。實際上,刍狗有受重視的時候也有沒用的時候,人們在使用刍狗的過程中并沒有什麼喜愛或鄙視的情緒,隻是按照它的作用來使用它。同樣的,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也都是讓他們按照本來的樣子發展,并不會夾雜什麼特殊的情緒。

那麼,“仁”又是什麼意思?夫妻,有喜愛之心。

但在老子看來,仁是不如道和德的狀态的。故他寫下了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因為“仁”是一種有偏好和喜愛的狀态,有了偏好和喜愛就已經失去了“德”和“道”,就可能會出于“仁心”而去幹涉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

有一個著名的案例,就是因為“仁”而幹涉了自然,最終導緻了巨大的問題:

20世紀初,為了保護凱巴伯森林中的4000多頭野鹿,當時的美國總統下令射殺那裡的狼,因為他認為狼的存在會減少鹿的數量,最終那裡的狼全部滅絕了。由于沒有天敵,不久之後,鹿就增長到了10萬餘頭。鹿群啃食了一切可食用的植物,吃光了野草,毀壞了林木,并導緻以植物為食的其他動物銳減。但最終鹿的數量也并未如願增加,反而由于數量過多,導緻食物匮乏,鹿群陷入了饑餓和疾病的困境。到了1942年,凱巴伯森林中鹿的數量下降到8000頭,且病弱者居多。

老子為什麼要說“天地不仁”?“刍狗”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個悲劇發生的根源是狼被消滅了。實際上,狼的存在可以控制鹿群總數的穩定,使鹿群不緻繁殖過多,同時狼捕食的主要老弱病殘、跑不快的鹿,這也有助于鹿群的優勝劣汰。

出于對鹿的“仁”而消滅狼,殊不知天地自有其運作規律,不會因個人意志和喜好而轉移。

大自然對人沒有偏愛,不會因為你好就讓你風調雨順,也不會因為你壞就降下雷劈你。聖人也是一樣的,遵循百姓發展的規律,不因個人喜好進行幹涉,才是對百姓最大的恩惠。

就像一杯濁水,想撈盡其中的泥沙,卻越攪越混,放着不動,反而自然清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