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夏芯傳—中國制造古董鐘表展”橫琴開幕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錢瑜

“廣鐘”與“蘇鐘”有什麼不同?國人對手表的愛好有何鮮明特色?12月16日,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2周年,“華夏芯傳—中國制造古董鐘表展”在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開幕。

“華夏芯傳—中國制造古董鐘表展”橫琴開幕

現場部分展品

本次展覽展出藏品近150件,全面展示鐘表技術自明代萬曆年間經澳門傳入内地後,中國鐘表制造近四百年的發展曆程,展現中國工匠的傳承與家國情懷,讓觀衆在鐘表的嘀嗒聲中感受文化交流與傳承。

澳門鐘表博物館館長方榮毅表示,機械鐘表的傳入和傳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澳門作為西方鐘表技術進入中華的第一站,在中國鐘表文化史上地位特殊而卓然。“鐘表自傳入中國,不但改變了中國傳統的計時方式,更是東西方之間文化交流和傳播的使者。”他提及,後續計劃推出橫琴表,明年在橫琴的鐘表展覽計劃也已規劃好。

“華夏芯傳—中國制造古董鐘表展”橫琴開幕

觀衆現場參觀

珠海橫琴中天鐘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傑麟介紹,早在順治時期清宮廷就開始了鐘表制作。到了乾隆年間,鐘表貿易及制作收藏更是日臻鼎盛。而廣州作為當時中國重要的進出口城市,很快就制造出能媲美西洋鐘表的“廣鐘”。清鼎盛時期的廣鐘為宮廷禦用貢品,其設計和制作由宮廷派員督辦,是古代中國鐘表曆史的巅峰。在藝術特色上,西洋、嶺南與宮廷文化“三者合一”。丁傑麟說,從“廣鐘”上可以明顯感受到中西文化的融合,“‘廣鐘’有各種造型,但‘蘇鐘’造型單一,為标準化的先驅,因為這樣可以批量化生産。”

“華夏芯傳—中國制造古董鐘表展”橫琴開幕

現場展出的“廣鐘”

據悉,清朝嘉慶年間,才有成規模的集中手工制鐘作坊的出現,地區主要集中蘇州,技術源自于南京以及周邊地區,故統稱為“蘇鐘”。該類鐘的特色多為紅木制作,大小具有一定的規制,形式絕大部分是借鑒中國傳統“插屏”造型,屏芯部分改造成鐘機箱,機箱下為插屏支架,最下部改造成可左右移動角度的花底座。丁傑麟說:“那時候的‘廣鐘’‘蘇鐘’造型都考慮了與家具相融合。”

在現場展出的“廣琺琅雙鈴套秒廣鐘“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據介紹,該鐘表如今價值數十萬元。拱形鐘頂,兩側銅把手、渦卷底足等設計讓人想起了英國木鐘,充分展現了廣鐘東西融合的特色。時鐘後門玻璃蝕刻有花鳥圖案,兩側側窗則采用了彩色玻璃,展現了清代廣府文化的審美情趣。有意思的是,該鐘秒針夾在時針和分針之間,所謂“套秒”,為早期廣鐘特征之一。“後期,秒針就在分針的上面了,走時精準。套秒的話,隻是一個裝飾,走一圈并不一定是60秒。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就是要有秒針,如果沒有秒針,大家會覺得這個表是不走的。這是我們很鮮明的一個特色。”

本次展覽由澳門基金會指導,珠海橫琴中天鐘表科技有限公司和珠海大橫琴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大橫琴發展公司”)聯合主辦,澳門鐘表博物館協辦,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建設方案》釋出以來,琴澳兩地文創産業合作推出的重要展覽之一。大橫琴發展公司副總經理陳學坤認為,澳門文旅會展商貿産業是合作區重點發展的四大産業之一,本次展覽是大橫琴發展公司積極探索與澳門企業聯合舉辦跨境展會的有益嘗試,是引入澳門優秀文化創意産業,豐富橫琴文旅會展内容的良好開端。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黃鐵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