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津人,趕大營,咋趕的?有的人,趕着趕着,死在了趕大營的路上

我們在以前的文字裡說過,趕大營這一曆史事件,在明朝時就存在,不過是晚清時,天津楊柳青人把這叫響了,讓它現在在曆史的深處還有回音。

最早的趕大營是什麼樣的呢?讓我們先從一個人說起。

這個人叫,王相卿,山西太谷縣人,由于他身材高大,臂力過人,故人稱“王二疤子”,是清朝晉商中著名的旅蒙商号“大盛魁”創始人。他最先發現的“大營”是軍營,清朝的軍營。

天津人,趕大營,咋趕的?有的人,趕着趕着,死在了趕大營的路上

曆史的背景是這樣的:王相卿最早是駐紮在殺虎口一帶清軍中的一名夥夫,服雜役的,可能還沒有軍隊的正式編制,混口飯吃。他很聰明,見到士兵們很需要一些生活用品,就開始用自己手上不多的銀子進購一些生活用品再賣清軍。這個過程中,他一定是賺了一些,但不會很多。曆史給他的機遇是這樣的: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要禦駕西征噶爾丹,山西右玉縣殺虎口是大軍由内地通向蒙古大草原的必經之路,清軍在這裡駐紮的數量不由分說地增多了。他感到自己的商機來了,就脫離兵役,實作自己發财的夢想。

最初的情況是很糟糕的,王相卿的行頭十分簡單,一條扁擔,一頭紮捆簡單的行李和食品,一頭紮捆着要賣給軍人的商品,軍隊走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換來的錢也僅夠自己糊口。後來的情況變了,噶爾丹被征服,清軍出關控制了草原,他就想到與人合夥抱團做生意。這就有了曆史上關于他的“桃源三結義”——他找了姓史與姓張的兩人,三人結拜成兄弟,聯合創業了。

天津人,趕大營,咋趕的?有的人,趕着趕着,死在了趕大營的路上

今天的史料說,王、張、史三人不怕風險,不畏艱苦,終于踏出了一條以山西、河北為樞紐,北越長城至俄西伯利亞,東達扶桑,南到東南亞的國際商路。其實并不完全是這樣的,在王、張、史三人的前面是清朝的軍隊,這三人最初大約都有些“貨郞擔”的角色,後來,随着草原的太平,他們也有着由行商變坐商的經曆,創辦了在蒙古大草原上稱雄200多年“大盛魁”,才有了他們以山西、河北為樞紐的生意線路。

今天的人們為了紀念和繼承王、張、史三人的創業精神,在“大盛魁”的祠堂和财神座前,供奉了四樣傳家寶:一條扁擔、兩個貨箱,一塊石頭、一碗稀飯。扁擔是創始人以肩挑貿易起家;貨箱是創始人用過的裝财物的大木箱;石頭是創業時作為秤砣用來稱銀子的衡器;稀飯是在當年創業最艱苦的時期,在一年的除夕之夜,王、張、史三人,因極度貧苦,沒有錢吃年夜飯,隻好煮一鍋小米粥充饑,以打發年關。這些物件都有力地說明了王、張、史三人最初追随軍隊或者說是“趕大營”的經曆。

天津人,趕大營,咋趕的?有的人,趕着趕着,死在了趕大營的路上

天津人的“趕大營”也是一樣的,最初是追随西靖陝甘的軍隊,經曆了大緻這樣一個線路:即由陝西至甘肅平涼、慶陽一帶,由此再至甯夏吳忠金積堡再至甘肅河州、青海西甯,然後一路向西直抵甘肅肅州(酒泉)。在這個線路上,以楊柳青為主的天津人見大軍走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行頭基本和王相卿的一樣,一條扁擔挑兩頭,讓自己活下來的同時,也将挑着的商品賣給了清軍的士兵,多多少少賺到了一些銀子。

和王相卿一樣,“趕大營”的天津人中也出了一個發了财的代表——安文忠。安文忠最早是左宗棠軍隊中召雇的船工,因為清軍所到之處各種日用商品都很匮乏,這讓他漸漸意識到,如果跟随部隊做生意,肯定能賺大錢。于是,他便買了一副筐簍,購置了小件日用品,跟着部隊做起了生意。

安文忠的經曆當然是和王相卿一樣艱苦的——那時,戰事激烈,做買賣擔着很大的風險,饑寒交迫和病痛都是家常便飯。有時候走二十幾個村莊都看不見一個人。據說有次,安文忠和兩個同伴擔着貨物趕路,一路上橫七豎八盡是屍體。晚上,大家實在走不動了,隻好在冷風中随便找了個地方歇腳。渴極了的他們看見不遠處有片亮汪汪的地方,以為是水,就都過去喝了幾口。最初,累過頭的他們沒有一個人發現這“水”有什麼不對勁的,但一覺醒來,天蒙蒙亮時發現,先前喝過的“水”竟然是一窪血!

天津人,趕大營,咋趕的?有的人,趕着趕着,死在了趕大營的路上

和王相卿“桃源三結義”的兄弟一樣,見環境很艱苦,張、史二人心灰意冷,就傳回家鄉另謀生計,安文忠掙了些銀子,就回家去了,幹别的生意了。但他們的經曆卻無形中在家鄉形成了榜樣的力量,即張、史二人讓家鄉人民覺得走西口能賺錢,也都浩浩蕩蕩地加入了走西口的隊伍;安文忠回到老家楊柳青後,也讓楊柳青人覺得趕大營能賺錢,也便紛紛加入了趕大營的隊伍。

在這裡,我們繞道說一件事情,也是趕大營與走西口的不同。熟悉曆史的人都知道,當年的走西口的“口”是指長城的關口。西口是相對東口而言的。東口是以河北省張家口往東一帶的關口。西口是以殺虎口為代表的關口。出了東口與西口,都是内蒙古地區,不過一個在内蒙古東部地區,一個在内蒙古西部地區。

在我國明代,因為軍事上的需要,修築了一條明長城。具體的線路是:從甯夏花馬池,經陝北三邊、榆林、府谷,到晉西北緊貼黃河的河曲、偏關,穿過雁北地區,銜接河北張家口,最後上了燕山山脈。是以,在張家口以西的長城及其附近設有很多的關口,口裡的人要到口外,均需經過這些關口。

天津人,趕大營,咋趕的?有的人,趕着趕着,死在了趕大營的路上

與趕大營的人不同的是,走西口的群體主要集中在山西、陝西與内蒙古的交界處,那裡有地種,即是我們以前說到的“隔離帶”,走西口主體人群是奔着塞外的土地去種的,不僅僅是做生意,這就導緻了其數量的龐大。趕大營的人在塞外沒有土地讓他們可以種,隻能限于做生意,人口數量因而很有限。

有地可種可以多一份活下去的希望,無地可種這種希望當然就會減少。是以,趕大營在某種程度上說要比走西口艱苦,風險很大。這種大風險的純生意活兒,讓趕大營中沒有了女人,成了清一色的男人,而走西口群體中最初沒有女人,是因為當時蒙古地區的王爺們怕走西口群體拖家帶口,在蒙古地區安了家、成了蒙古人不太好辦。後來的情況是,随着走西口群體的大規模增加,這個規矩被破了,而趕大營的群體中始終是沒有女人的,女人們身子骨弱,是受不了挑擔子的生活的。

天津人,趕大營,咋趕的?有的人,趕着趕着,死在了趕大營的路上
天津人,趕大營,咋趕的?有的人,趕着趕着,死在了趕大營的路上

今天,人們研究當年趕大營的線路,其實最初,它是一條軍事的飄忽不定的線路,真正被固定下來,也伴随着左宗棠大軍在肅州的休整以及為收複新疆而進行的備戰。曆史的年表是這樣的:1873年11月,肅州回民軍首領馬文祿被迫投降,随着肅州克複,陝甘回變告終,但清軍大營還駐紮在那裡,為收複新疆做準備,直到1876年4月,左宗棠在肅州祭旗,正式出兵。這中間的兩年多時間,也讓趕大營的人們趟出了一條趕大營的固定線路。

這條路即是由天津出發,過長城東口,然後進入河套地區,再由河套地區進入阿拉善地區,然後到達酒泉地區。這也是絲綢之路的一條線路,在宋朝時,中原與南方的人們去新疆,一般都會選擇這條線路。天津人的趕大營讓這條線路複活與熱鬧了起來,阿拉善地區因為自然環境惡劣,有一條有名的絲綢之路——駝道——因駱駝行走拓出形成的道路,和其他絲綢之路支線一樣,連接配接着祖國的邊疆與内地,也是曆史上靠駱駝物質貿易和軍事供給道路。趕大營群體的到來,使這條古老的道路再一次煥發了生機,連接配接起了沿途的大小市鎮、商埠碼頭,由東及西,拓滿了趕大營人的足迹,也成了他們留給後世的一份曆史記憶。

天津人,趕大營,咋趕的?有的人,趕着趕着,死在了趕大營的路上

前文中所說賺了錢回家去的安文忠,在這時又加入了趕大營的群體——本來,他已經另謀生路了,但卻因與人合夥販糧食,在海上遇到風浪船翻貨損,把先前掙到的那些銀子賠了個精光。無奈之下,他隻好再次肩挑小簍來到酒泉,跟着左宗棠大軍進疆。在他的身後,楊柳青趕大營的序幕正式拉開。他們将手中的銀子購買了茶葉、煙葉、辣椒、糖果及針線、手巾、布襪等随部隊出了玉門關,并被清軍登記在冊,在“進疆後不許探聽軍情,不許販賣鴉片,不許聚賭窩娼”等等規定裡,成了随軍的商人。

後來的情況是,趕大營的路線與左宗棠大軍收複新疆的線路一緻,他們先是進入新疆的門戶哈密,然後由北及南,遍布新疆的各個城鎮。接下來,他們中間的一部分人回了老家,另一部分人便在當地由行商變坐商,為新疆商貿與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天津人,趕大營,咋趕的?有的人,趕着趕着,死在了趕大營的路上

安文忠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他最先與幾位老鄉在地曠人稀的迪化(烏魯木齊)搭蓋了簡易住房,在城裡的大十字路東南邊擺攤設點,生意漸漸紅火以後,又擴建了房屋,成為坐商,一點點地做大了生意。1883年,清廷從沙俄手中收複伊犁後,他從迪化随金順将軍進入伊犁的綏定,在城内設立了門市部,挂出“文豐泰京貨店”的牌子,不久又進入惠遠(今屬霍城縣)、甯遠(今伊甯),并在甯遠設立總店。

天津人,趕大營,咋趕的?有的人,趕着趕着,死在了趕大營的路上

這期間,他大約又衣錦還鄉了一次,不但在天津結婚,還用白銀兩千兩置辦了許多商品,運往新疆銷售。一時間,人們奔走相告,都認為新疆是個能掙到錢,甚至是能掙到大錢的好地方,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趕大營的行列中來了。

現在,人們已經不知道當年到底有多少人去了新疆,但天津趕大營的人卻在新疆的曆史上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三千貨郞滿天山。而我們在前段時間寫這段曆史時,至今,烏魯木齊老天津人挺多的,但這些人隻有在家時才說天津話,原因是在外界說天津話,多少有些不友善。這些人可能不是趕大營的後裔,因為新中國成立後也有很多天津人成建制地援疆,比如自治區二建,新疆塑膠制品廠等,但都是天津人在新疆的見證,讓天津與烏魯木齊兩個相距2000多公裡的中國城市有了更近的“血脈親情”。

天津人,趕大營,咋趕的?有的人,趕着趕着,死在了趕大營的路上

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安文忠家族現在還有後人在烏魯木齊——他叫安啟琥,還曾經接受過記者采訪,講述過當年天津人趕大營的故事。而在幾年前,央視播出《趕大營》記錄片後,引起不小轟動,有很多趕大營的不但主動與媒體聯絡,告訴人們當年的故事,還有記者深入新疆采訪,在哈密一個地方發現了當年趕大營的人的一塊墓地,他們在路上走就走着就沒了,沒就地掩埋,連塊可以當墓碑的木牌也沒有留下。曆史不能忘,有誰能不說今天新疆的繁榮與穩定,不曾有過天津趕大營的人作出的貢獻呢?

天津人,趕大營,咋趕的?有的人,趕着趕着,死在了趕大營的路上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