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長會上孩子們的留言,看到第5條淚崩了

家長會上孩子們的留言,看到第5條淚崩了

閨蜜前幾天去參加家長會,沒想到把自己給整哭了。

會上老師給家長們展示了孩子們寫下的心裡話。

孩子們心裡是怎麼想我們的呢?

1

我有時候不聽父母話的原因是:

他們老是罵我,是以我很生氣,不想聽他們的

壓力太大了,您太兇了

因為我感覺太煩了

我有自己的想法

我想多休息一會兒,太累

......

我想對爸媽說:

有些事我辦不到,要是我能辦到,我肯定辦到。

我真的不想被打、被罵,我已經盡力了!

您可以聽聽我的主意嗎?

以後周末能不能帶我去玩

能不能不再說我了

請誇誇我吧

家長會上孩子們的留言,看到第5條淚崩了

一群八九歲的孩子的心裡話,看得老母親潸然淚下。

每天送孩子上學時,望着那群背着書包走進校門的小小身影。

大人看到的是快樂啊無憂無慮啊,原來,就算再沒心沒肺的孩子,

小小背影中也有不易察覺的三個字——“太難了”。

2

這份心裡話,讓父母有機會看到孩子的另一面。

想想平日裡,孩子在家裡說得最多是什麼?

“你怎麼還在磨蹭?”

“媽媽我錯了”

“快點寫作業了”,

“好的,媽媽”

“起床了,吃飯了,要遲到了”,

“好的,好的,好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那個愛問“為什麼”“憑什麼”的小屁孩,口頭禅變成了“好的”。

也許是不知道怎麼跟大人解釋,也許是人小言輕,說了也沒人聽。

但“好的”,并不是真的“好”的。

家長會上孩子們的留言,看到第5條淚崩了

那天閨蜜跟我訴苦,大早上起來,因為一件小事被親媽唠叨。

“哎呀,就是昨晚你要跟孩子多玩一會兒,看看,都沒睡夠吧”

成年人的唠叨,一開頭,就很難刹住車。

“為什麼要給孩子吃面包呢?面包有什麼營養?”

“哎呀,這麼冷的天,不讓孩子多穿一層褲子怎麼行?”

.......

都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大事,閨蜜也有自己的理由,但就是不想解釋。解釋一句,太後有100句等着,根本說不通。

聽着太後的唠叨不斷更新,千言萬語湧到嘴邊,變成了“好的,好的,都是我的錯”。

她的女兒正在洗臉,聽出了媽媽語氣裡的煩躁,跑過來抱住媽媽,仰着頭說“媽媽也有起床氣,是不是?”

不知怎的,這一句話一個擁抱,差點讓她掉下淚來。

她知道,那不是起床氣,就是不停被指責的時候,你真真切切地生氣了。

孩子的這句話,幫不了什麼忙,但就是讓她覺得好溫暖好感動,被了解的感覺真好。

這句話是她每天幫孩子應對家人催促時說的。

當外婆說“哎呀,這麼半天衣服還沒穿好!要遲到了知道不知道?诶?你還有脾氣了?”

爸爸也會幫着外婆念叨“你這孩子自己晚了,還耍脾氣.....”

這時候,她總會出面給女兒撐腰“她就是起床氣,能不能别在這個時候跟孩子講道理?”

以前她覺得自己是很了解孩子的媽媽,這個讓人窒息的早晨,讓她對孩子感同身受。

這不是起床氣,這控制、指責和催催催,擱誰身上誰都有情緒。

不一樣的是,大人不爽了可以出門散心,可以找朋友吐槽。

而小孩子哪裡也去不了,跟誰也說不了。

家長會上孩子們的留言,看到第5條淚崩了

小孩子的傾訴,最開始不會用語言表達,

他們用纏着大人,訴說失去了安全感。

用發脾氣,訴說自己被幹預的煩惱。

用尿床和夜驚,訴說自己承受了過多的壓力。

他的訴說,有多少被聽到呢?

他的壓力,有多少被了解呢?

慢慢地慢慢地,他們不再有脾氣,不再說什麼。

小心翼翼地看着大人的臉色,緩緩吐出一句“好的”。

其實他們很想說“能不能聽聽我的主意?”

有多少父母認真去了解過孩子的想法?

3

孩子最渴望的還有父母的鼓勵。

看到那句“請誇誇我吧!”真的好心疼。

這屆孩子很幸福,不缺吃不少穿,要什麼就給買什麼。

他們最想要的不是什麼好吃的好玩的,而是父母少一點的指責,多一點的認可。

家長會上孩子們的留言,看到第5條淚崩了

你想過鼓勵能産生多麼大的能量嗎?

“聯考戰神”王金戰老師說“我的眼裡沒有差生”。

他曾接手過一個沒有老師願意接收、差點被退學的孩子。

這孩子沉迷網絡、離家出走、逃課作弊,打架鬥毆,出格的事兒,都做了個遍。

父母帶着看了很多心理醫生和教育專家,都無濟于事。

高三的第一次摸底考試,他裝病拒絕參加。

王金戰鼓勵他“你都沒怎麼上課,肯定倒數第一啊,既然如此,你還顧慮什麼,難道還怕考倒數第二?”

毫無意外地,他考了倒數第一。但王老師“拿着放大鏡找他的優點”,有機會就表揚他,他慢慢燃起了鬥志,奮起直追。

接踵而來的月考,他還是倒數第一,卻進步了161個名次,和倒數第二的同學,縮小了30分的差距。

王金戰當着全班同學表揚他“老師沒看錯人!你們看這位同學,一次考試分差就縮小30分,高三一共8次大型考試,如果每次都縮小30分,那就不是考不考得上大學的問題了,而是考清華北大的問題了!”

他從一條蟲變成了一條龍,一名一名地追趕,最終真的考進了北大。

也許有人說,王金戰這是在人大附任教,這裡的孩子最後一名進北大也不足為奇。讓他教普校看看,第一名也未必能上北大。

也許這個案例不能複制,但王金戰的教育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王金戰說:一個孩子,是反複遭遇失敗打擊後才變成了“差生”,而讓一個“差生”逆襲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讓他不斷地感受成功的喜悅,不斷收到表揚與激勵,就能變成一個“優秀生”。

這也是我在兩隻包子教育中的真實感受,用放大鏡努力找孩子身上的優點,給他鼓勵,給他肯定,給他跳跳腳就能達成的小目标,今天比昨天有進步,這次考試比上次有進步,就是勝利!

迷你包從數學10以内都算不清的孩子,到一年級學期結束,幾乎每次測試數學都是滿分,靠得就是這一招。

4

最讓我淚目的,是孩子們最後的幾句留言:

雖然他們罵過我,但我還是很愛他們;

我愛你們;

我愛您.....

大人總希望孩子成為優秀的孩子,

但孩子從來沒要求我們做多麼了不起的父母。

不管我們做了什麼,他們總是毫不猶豫地原諒我們,愛我們。

你越說他,吼他,他哭到變聲了,還是要媽媽,别人誰都不行。

家長會上孩子們的留言,看到第5條淚崩了

這世上能給出這麼純粹的愛的,除了父母,就是自己親生的崽。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犯錯誤,并不斷改正的過程。不犯錯的孩子長不大。

如果連父母都不能包容他的錯誤,那這個世界上誰能包容他。

希望孩子在家裡得到的——永遠是港灣,是安慰,是安全感,而不是控制,指責,被懷疑,不要把養育變成一場父母子女間的戰争。

如果成長中真的要有一場戰争,李中瑩先生說得就很好:

在這場戰争當中,如果父母赢了就是悲劇。

如果孩子赢了,就是整個家庭的喜劇。

聰明的父母,讓孩子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