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TIL學習筆記]之配置管理(1)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配置管理]

To provide a logical model of the IT infrastructure by identifying, controlling, maintaining and verifying the versions of All Configuration Items in existence.

“配置管理”通過識别、控制、維護和驗證現存的所有“配置項(CI)”的版本來制定IT基礎架構的邏輯模型。

[配置管理資料庫(CMDB)]的定義

  記錄CI項和CI關系的資料庫

[配置項(CI)]的定義

  ITIL中是這樣定義CI的:它是基礎設施元件或者是一個對象,處于(或将處于)“配置管理”的控制下。各種CI的複雜性、大小和類型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可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包括所有硬體、軟體和文檔),也可能是一個子產品或較小的硬體元件。

CI類型有以下幾大類:

硬體

軟體

文檔(包括技術文檔、流程和規範及圖表)

IT人員

[目标]

對公司内部的所有IT資産和配置及相關服務做出說明

提供相關配置及其記錄的準确資訊以支援其它IT服務的運作

為“事件管理”、“問題管理”、“變更管理”、“釋出管理”提供堅實的基礎

對照基礎設施驗證配置記錄并糾正任何異常情況

[學習體會]

我們将其目标分解成幾個部分,然後分别進行分析:

通過識别、控制、維護和驗證現存的所有“配置項(CI)”的版本來制定IT基礎架構的邏輯模型

  “配置管理”是圍繞着配置項(CI)展開的。剛接觸ITIL的人很容易将配置管理與資産管理搞混淆,實質上二者也有相似之處。通常我們說的資産管理,指的是裝置、裝備、機器、工具、材料等這些物質形态存在的資産,像列印機、PC機、伺服器等等。但在ITIL中,這樣的管理線條明顯太粗了,我們需要的是更具體一點的内容,比如一個伺服器配置了不同的端口,每一個不同的端口可能會有不同的連結,這時端口就可以定義成為CI。

  配置項(CI)是ITIL中所有活動的最基本的支撐,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準确的配置項,實施ITIL就是“天方夜談”。

  但是,僅有配置項(CI)就想完成配置管理,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不但要搞清楚自己的家底有多少,還要摸清楚家底的狀态(哪些在用,哪些不在用),也就是說要搞清楚資産項目之間的關系,隻有這樣才能在出現問題時把故障點及與它關聯的這些裝置找出來,并估計故障影響範圍,及時作出調整。

  “配置管理”是對CI進行管理,但更是對CI關系進行管理,是以可以這樣說,CMDB中記錄的20%是CI項,80%是CI項之間的關系。

  該目标的特定要素還包括對配置項(CI)進行維護和使用,這就要求CI的準确性,并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管理CI。要不然下面的這種情況就不足為奇了,例如客戶報告“我的掃描器不能使用了”。服務台的回答是:“這并不奇怪,根據我們系統的記錄,你并沒有配置掃描器”。(雖然這看似荒誕無稽,但的确說明了問題所在。)

  是以,如果還沒有一個集中的CMDB,那麼我們需要實施ITIL;如果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把握IT資産狀況,那麼我們需要實施ITIL。

  這是一個重要目标,因為并不是所有CI看上去都是資産。例如,内部編寫的程式、規程記錄以及人員通常不會被視為資産,但是它們都是“配置對象”。該目标要素意味着應該進行核查以確定所有可能的CI都應該包括在“配置管理資料庫(CMDB)”中。确定是否滿足該要素的要求非常簡單。是否進行了核查?當然,如果您沒有 CMDB,的确也不會有什麼内容可供核查。

  CMDB是所有其它IT服務運作的基礎,但并隻是記錄它就夠了,而是要把它與其它的服務流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例如,當服務台在事件記錄中輸入資料時,是否能夠自動從CMDB中取得相關的資料;這完全依賴于CMDB中正确記錄CI項的關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