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裝置聯網走向萬物互聯 三大趨勢引領物聯網未來

今時今日,物聯網正在越發變得博大精深,與之相關的各種新概念、新觀點層出不窮,為了更好地了解其深意,追溯它的本來面貌和發展軌迹就顯得非常重要。

始于M2M的物聯網起源

裝置間的無線聯網方案,先于物聯網概念的問世。早在2011年,即已出現利用3G工業路由器為企業提供裝置間無線聯網服務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少數優秀供應商甚至可以為客戶提供遠端的裝置管理、資料采集等服務,論理念的先進性,并不比Predix遜色多少。緻力于裝置聯網(Machine to Machine, 簡稱M2M)的北京映翰通便是當時這個領域的典型代表企業。

國内有關物聯網的相關概念,最早由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以“感覺中國”這一名詞提出,其實質即是“傳感無線網絡”。沒過多久 ,“物聯網”一詞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全國。一時之間,但凡與網絡相關的行業與企業,都聲稱自己是物聯網産業的從業者。

随後,國内的網際網路公司也紛紛開始投身物聯網浪潮,并大肆鼓吹IoT概念,一時間各種智能手環、智能插座、智能音響等智能裝置你方唱罷我登場,掀起了一輪又一輪智能硬體單品的熱潮。

從M2M到物聯網的演進

物聯網實際上是個很寬泛的詞,涉及的面極廣,以至于迄今為止業界對物聯網概念的定義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共識。

業界最初隻是簡單的将“物聯網”分為感覺層、網絡層、應用層,三層架構。比如一個工業資料采集的場景,現場的工業控制器采集傳感器的資料(感覺層),通過一台類似映翰通工業3G路由器,利用營運商的移動網絡(網絡層),将工業控制器采集的資料通過無線的方式發送至M2M平台。通過M2M平台,不僅可以遠端管理3G路由器,還可以将工業控制器采集的資料進行呈現(應用層)。這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M2M系統。

從裝置聯網走向萬物互聯 三大趨勢引領物聯網未來

圖2 物聯網關鍵因素,資訊來源:南山工業書院整理

對于物聯網,連接配接是基礎、平台是關鍵,資料是核心。

“連接配接是基礎”,任何“物”,隻有連接配接之後才能進行資料收集與傳遞。連接配接除了指“物”之間的通信連接配接,還包含API、流程、應用等的連接配接。

“平台是關鍵”,依靠平台進行資料收集、資料分析、系統互通,是解決過去資訊孤島的關鍵。

“資料是核心”,這裡所指的資料既包含了原始資料,也包含經過資料分析、人工智能等處理的資訊資料。“資料”在“連接配接”的基礎上流動,通過“平台”進行互通,驅動着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應用。

目前業界已普遍将物聯網分為消費物聯網和工業物聯網。消費物聯網即大家所熟知的智能手環、智能攝像頭等智能硬體單品,其最重要價值展現在使用者體驗的提升。而工業物聯網則包含了制造、交通、能源、醫療等行業的物聯網應用,最大價值展現在如制造業生産效率的提高和生産、營運成本的降低。

英特爾物聯網事業部總經理陳偉曾經說過:消費物聯網是體驗經濟,産業(工業)物聯網是價值經濟。這是一個言簡意赅的說明。

三大趨勢引領物聯網未來

雖然經曆的多年的發展,物聯網卻仍然面臨應用碎片化的挑戰。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物聯網更多地會傾向于率先在垂直行業裡蓬勃發展,此外還有三種趨勢值得關注。

(1)更加豐富的連接配接技術

物聯網的基礎是連接配接,任何物聯網應用的底層都是通過網絡進行連接配接。大家比較熟悉的連接配接技術包括WIFI、藍牙、ZigBee等短距離無線連接配接技術和GPRS、LTE、NB-IoT等蜂窩連接配接技術,當然還包含了工業總線、以太網、PON等有線連接配接技術。

現在最受市場廣泛關注的當屬NB-IoT。随着2016年6月NB-IoT标準協定的當機,NB-IoT着實又掀起了物聯網市場新一波熱潮。NB-IoT作為窄帶蜂窩低功耗廣域技術,其廣覆寫、大連接配接、低功耗、低成本的優勢,非常适合那些遠距離傳輸、資料量少、需電池供電長久運作的物聯網應用。

在實際場景中,大部分物聯網應用通常隻需要傳輸很少量的資料。例如,對于橋梁的位移狀态資料進行采集,雖然資料量并不大,但橋梁一般位置比較分散,而且一般都不具備供電環境,傳統的2G/3G通信對功耗要求較高而不能應用部署。NB-IoT的出現,将能夠更有效地解決更多類似場景的接入需求。

國内三大營運商正在争相部署NB-IoT試點,中國電信已宣稱今年6月将實作NB-IoT 800M全網覆寫。NB-IoT目前主要晶片廠商為Qualcomm、華為海思、中興微,主要模組廠商為Ublox、移遠通信、中興物聯。整個NB-IoT産業預計從2017下半年開始走向成熟。

關于NB-IoT産業的未來,可以引用蓋茨的經典名句以共勉:“我們經常高估了今後一、兩年内将發生的變革,但又常常低估了今後10年内将要發生的變化”。

(2)建構生态圈 vs擁抱生态圈

在真正萬物互聯到來之前,業界将形成幾大物聯網生态圈,無論是企業還是開發者都不得不依賴于生态圈生存、發展。

建構生态圈的典型代表企業主要包括:GE(Predix)、Siemens(Mindsphere)、華為(LiteOS/OceanConnect)、阿裡巴巴(YunOS和阿裡雲)等。公司不但需要具備作業系統、互聯協定或物聯網平台等核心技術,并且需建構合作夥伴生态,為生态夥伴提供開發指導及相關營銷支援。

GE Predix是生态圈建構者中的典型代表,不同與以往的裝置連接配接與資料采集平台, GE把Predix平台定位為工業網際網路的雲作業系統,實際上就是為使用者提供一個開放的應用開發環境及配套工具,使用者可以基于自己的實際業務需求開發資料采集等應用,當然Predix的功能遠遠不止于此。建構物聯網生态圈,技術僅僅是衆多必備要素之一,強大的系統內建能力和在價值鍊上不可替代的影響力,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物聯網應用開發是一個涉及作業系統、硬體、網絡、互聯協定、雲平台等多方面的系統工程,如GE、Siemens、華為一般有實力與資源建構生态圈者,可謂鳳毛麟角,即便如此也不可能獨立覆寫其間的所有環節,而對于絕大多數普通企業來說,在無法建構生态圈的情況下,最好的做法就是擁抱生态圈,同時隻聚焦于自身專精或擅長的業務領域進行應用創新。

(3)商業模式創新

物聯網曾經一度被視為“高大上、有前途”的明星産業,現而今卻因為難以實作盈利而飽受诟病。根據IBM的統計,大約2/3的物聯網項目都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其中不乏 “僞需求”、技術平台選擇不當,項目無法落地等各種問題,但更多的失敗項目,則歸因于商業模式。

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想在2C端物聯網市場賺錢異常艱難,絕大多數消費者并不願為無法解決實際痛點與需求的各色的消費類智能單品買單。2B市場尚且有利可圖,比如映翰通能夠為電梯制造商提供遠端維護方案,能夠直接為使用者降低差旅成本,使用者自然也非常願意為方案買單。2G(To Government)市場雖然能夠靠政府投資拉動需求、賺取政府補貼,但受政府政策影響極大,并非長久之計。想要“掘金”物聯網,除了真正結合自身實際需求部署應用外,商業模式創新也非常重要。

後記

不同的行業、産業角色對物聯網的視角及關注點是不一樣的。從通信企業的視角,通常定義的物聯網指的是“将無處不在的業務終端(水表、工業控制器等),通過有線/無線、長/短距離通信網絡實作互聯互通,借助雲平台進行資料彙聚與應用內建,在專網或網際網路環境下,采用适當的資訊安全保障機制,提供智慧家庭、智能交通和智能醫療等垂直行業應用”。

也可以根據IBM所定義的“物聯經濟”再來了解物聯網,“物聯網正在把實體資産轉變為實時全球數字市場的參與者,我們周圍的資産将與其他任何線上商品一樣,能夠輕松地進行索引、搜尋和交易。”

物聯網正在成為當下一代人的重要機遇,接下來我們将迎來所有行業的物聯網化轉型。當然,物聯網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以業務需求為驅動,持續地疊代擴充,才能逐漸走向真正的萬物互聯。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