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會挖去“雲”端下的“地雷”

“雲計算”時代,我們将面臨新的安全挑戰,我們該如何排掉埋伏在資訊安全底下的“地雷”?

當你還在對“XX門”表示震驚,擔心自己的終端裝置遭受資訊竊取時,一場以“雲”為名的技術革新,正在謀求将所有計算機資訊和服務網絡化。以前,我們的一切操作、存儲動作都發生在終端裝置,網絡是一個目的而非方式。如今,“雲計算”卻讓網絡也成為一種計算資源。

知名IT評論員Keso這樣描述“雲計算時代”――“将來我們買一台上網裝置的惟一理由就是因為它可以上網,裝置本身不需要安裝任何軟體,它要做的一切就是打開浏覽器去通路網際網路,讓Web終端來實作一切資訊處理和存儲。”

“雲”端下的“地雷”

将個人資訊從本機搬到網際網路,在資訊安全人人自危的時代,要讓大多數人信賴顯然還有很大的心理障礙。商業公司提供的“雲計算”服務是否安全可靠?存儲資訊的大型資料中心遭到攻擊後是否會造成大規模的資訊災難?

在Keso眼中,這都是“雲計算時代”技術尚未成熟的表現。個人資訊洩露,其實并非由“雲計算”帶來,換句話說,這更像是一個執法的問題,而非技術問題。

長期以來,中國人對隐私的保護意識比較淡薄,相關法律和制度長時間缺位,都造成了對個人資訊侵犯所需承擔的法律成本并不高。所幸的是,有關個人資訊保護的立法已然在我國啟動。而全球提供“雲計算”服務的幾家IT巨頭也已經開始重視資訊安全的保障。

如今,全球成熟的“雲計算”産品,如谷歌的GoogleDocs、Gmail等,在國外已經以其低成本、友善快捷等特點得到了較大推廣。亞馬遜公司的“彈性計算雲”也收到了極好的經濟回報,業界早有傳言,截至2009年中期,其收入已經接近1億美元。

但是,設想當“雲計算時代”完全到來,Google這樣的IT巨頭掌握了幾乎一切我們的個人資訊和商務資訊。随之而來的,會不會是一種新時代的資訊霸權?這樣的資訊霸權,又是否會繼續危害個人的資訊安全?

使用者都是“拆彈”部隊

“這種擔心并無太大必要。”Keso表示。雲技術并不具備排他性,在同時有幾家供應商為你提供服務時,使用者的選擇性會加強,不會出現壟斷局面。如此一來,制衡的商業環境會保障我們的個人資訊安全。

幾乎所有的電腦使用者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無休無止的微軟作業系統更新檔一直都在提醒你:我們的計算機環境有多不安全。一旦忘記打更新檔,或者選擇了錯誤的防毒軟體,都會讓我們的電腦陷入癱瘓。同時,由于盜版軟體無法進行更新,在缺乏更新檔程式保護的情況下,計算機使用者将暴露在各種危險之中。如果使用者缺乏資訊安全保護經驗,個人資訊便極易遭到洩露。而“雲計算時代”的另一個趨勢,就是通過資源的共享促進盜版時代成為過去式,總有一天,我們買回來的計算機,預裝的系統都将是合法甚至是免費的,對于私人資訊安全保護來說,這也是一大幸事。

傳統的防毒軟體和系統安全軟體,都隻是在一定的時間段内通過更新本地的病毒庫和掃描系統檔案,來實作系統防禦功能。防毒軟體本身并不是一項技術門檻極高的技術。決定防毒軟體成敗的,往往是其病毒庫的大小。 微軟來勢洶洶推出自己的防毒軟體MSE,不但全免費,而且在衆多測試中均表現良好。但像邁克菲、賽門鐵克、360等網絡安全公司均表示,MSE仍是傳統防毒軟體――“雲安全”體系和雲清除引擎才是決定電腦網絡資訊安全戰的終極必殺武器。

在“雲計算”時代,防毒軟體在“雲中”就能提前辨識并攔截木馬病毒。一個使用者被威脅,通過“雲”,廠商将在第一時間得到病毒資訊、發出預警。換句話說,每一個使用者都是一個病毒攔截點,所有的攔截點都是“雲安全”體系的一部分,通過“雲安全”體系,廣大使用者可以實作互聯互通。

在理想狀态的“雲計算時代”到來前,普通使用者在個人資訊安全保衛戰中還需要“潔身自好”。除了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不通路不可信網站、不随便下載下傳不明資源、勤打更新檔修補系統漏洞外,當自己的資訊安全受到侵犯時,也應該立即投訴和舉報。歸根結底,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才是保障每一位公民資訊安全的根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