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Linux基礎指令小結(下)- Linux學習日記

今天,由于我們已經可以使用vi編輯自己的檔案,如果我們想檢視這些檔案,總不能每次都使用vi打開檔案去檢視吧。是以首先給大家介紹幾條關于檔案檢視指令。

<b>1.</b><b>檔案檢視指令</b>

<b>cat</b>指令

     這條指令适用于最簡單的文本檢視,它在顯示檔案内容的時候是以第一行開始,在顯示過程中沒有停頓,檔案較長的話,隻能看到最後一頁内容在螢幕上顯示,不适合檢視長檔案。

例如:我們檢視“/etc”目錄下的“inittab檔案,直接在指令提示符下輸入:

由于這個檔案較長,我們隻看到了檔案的最後一頁在螢幕上的顯示。如果在cat /etc/inittab後加上-n将在顯示的結果中顯示行号。

接下來這個指令比較有意思,寫法是将cat反過來些,并且它和cat指令的功能剛好相反,是以檔案的最後一行開始到檔案的第一行反向的顯示到螢幕。它就是tac,用法也和cat一樣,這裡不做詳細介紹。

<b>more</b><b>指令</b>

當檔案很大的時候more指令相比cat指令要好用的多,它的用法也是<b>more [</b><b>檔案名</b><b>]</b>,它的顯示方法是分屏顯示檔案内容。

例如:同樣還是“/etc”目錄下的“inittab檔案,也是在指令提示符下輸入:

我們看到這個指令的确是分屏顯示,在螢幕的最下方還顯示出目前顯示内容在整個檔案中的百分比。那麼我們怎樣可以看到40%以下的内容,這裡介紹幾個常用的操作按鍵,如果想了解詳細使用方法,在分屏顯示界面中輸入“h”會顯示more指令的幫助資訊。

輸入<b>空格</b>将顯示下一屏的檔案内容,如果檔案已經顯示到檔案尾,more指令會自動退出。

輸入字幕b将顯示上一屏的檔案内容,如果顯示已經在檔案頭部,則螢幕顯示檔案保持不變。

使用Enter鍵可以将檔案内容向上滾動一行,也就是顯示一行新的内容到目前螢幕。

輸入q或Q退出more指令閱讀環境。

總結,這條指令可以分屏顯示内容和翻頁功能,較适合閱讀較長的檔案。

<b>less</b><b>指令</b>

less指令和more的功能幾乎差不多,隻是多了一些功能。更适用閱讀較長較大的檔案。使用方法也是less [檔案名]。

還是以檢視“/etc”目錄下的“inittab檔案,也是在指令提示符下輸入:

less也是以全螢幕的顯示檔案,最後一行顯示出了目前閱讀檔案的名稱。

less指令中的“Enter鍵、空格鍵和b”操作鍵功能和more的相同,還可以使用Page Up和 Page Down進行上下翻頁,使用上下方向鍵對文本内容一行一行的上下移動,退出指令和more的也一樣。還可以查找字元串,輸入/要查找的字元串。

<b>head</b><b>和</b><b>tail</b><b>指令</b>

這兩條指令可以檢視檔案的前幾行或後幾行,兩條指令都是預設顯示檔案内容10行,但是head是顯示最前10行,而tail是最後10行。

head和tail指令中添加選項“-n”,可以設定檢視最前n行或最後n行,例如檢視“/etc”目錄下的“inittab檔案中的前3行使用指令如下:

<b>nl</b><b>指令</b>

nl指令檢視檔案的同時可以顯示行号,用法和cat –n相似。

<b>2.</b><b>檔案或目錄的查找</b>

<b>find</b><b>指令</b>

<b>     </b>find指令的在查找檔案或目錄的功能非常強大,可以根據檔案的大多數屬性來查找檔案,它的使用形式也是多變的,基本指令格式:

find [path] [expression] 使用這條指令最常用的是按照檔案名查找,檔案名表達式的格式為:-name 檔案名,其中檔案名可以使用*或?通配符進行表示。符合條件的将被顯示出來。

例如:查找“inittab”檔案,可以使用find  / –name inittab

我們在查找的過程中會發現它的查找速度相當的慢,而且這條指令十分耗硬碟。是以這條指令雖然功能十分的強大,但是最好先使用其它指令查找不到的時候使用。

其它可選選項:

-adminN     在過去N分鐘内讀過的檔案

-anewerFILE  比檔案FILE更晚讀取的檔案

-cnewer FILE 比檔案FILE更新的檔案

-atime[士]N   在過去N天以内(-)或以外(+)讀取過的檔案

-cmin[士]N   在過去N分鐘以内(-)或以外(+)修改過的檔案

-ctime[士]N   在過去N天以内(-)或以外(+)修改過的檔案

-empty       空檔案

-gN         組id号是N的檔案

-groupNAME 組名是NAME的檔案

-ipath P,path P 路徑名符合P的檔案,ipath會忽略大小寫

-name NAME,-iname NAME 檔案名稱符合NAME的,iname會忽略大小寫。

-sizeN[b|c|k|w] 檔案大小是N,機關b代表512位的塊,c表示一個char,k表示kilobytes,w是一個word。

-typeT        檔案類型是T的檔案,檔案類型有d目錄、c字元裝置檔案、 b塊裝置檔案、f普通檔案、l符号連結、s套接字檔案。     

-mount,-xdev  隻檢查和指定目錄在同一個檔案系統中的檔案,避免列出其它檔案系統中的檔案。

<b>which</b><b>指令</b>

<b>    </b>which的基本功能是通過環境變量PATH到該路徑内尋找可執行檔案,是以用于查找可執行檔案。其實這個時候想一想,怎樣可以看出檔案是可執行檔案,我在前面已經介紹了一種方法,學習就是結合起來運用。在我們還不熟悉這個系統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在某個目錄檢視一下是否有可執行檔案,然後在使用which驗證。

<b>whereis</b><b>指令</b>

whereis可以迅速的找到檔案,而且還提供了這個檔案的二進制可執行檔案、源代碼檔案和使用手冊頁存放位置。

例如:查找inittab檔案

我們可以看到inittab是存放在子目錄/etc下,而且他的使用手冊在/usr/share/man/man5下的inittab.5.gz

<b>3.</b><b>硬碟裝載指令</b>

<b>mount</b><b>指令</b>

<b>    </b>mount指令用于實體裝置(例如:CD光牒、U盤、硬碟)中的檔案系統挂載到linux檔案系統的某個目錄中,在mount指令不使用任何選項和參數的時候将顯示目前linux系統中以挂載的檔案系統資訊。首先介紹CD光牒的挂載方法:

mount指令的功能強大,指令格式也比較豐富。但是常用挂載檔案系統指令格式:mount –t type dev dir

其中–t type選項指出需要挂載的檔案系統類型,CD光牒檔案系統類型是:iso9660;dev表示需要挂載檔案系統的裝置名稱,CD光牒驅動器的裝置名稱是/dev/cdrom; dir表示挂載點,即挂載到的檔案目錄路徑。CD光牒裝置在linux as4中系統中的預設路徑是/media/cdrom。

由于CD光牒是隻讀的存儲媒體,是以mount指令在挂載CD光牒的時候會提示CD光牒一隻讀(read-only)模式進行挂載,挂載後使用mount指令檢視已挂載的檔案系統,可以在最後一行看到裝置的挂載資訊,證明挂載成功。

讀取CD光牒中的内容非常的簡單了,使用mount指令挂載後,可以通路挂載目錄完成對CD光牒中内容的讀取。

<b>umount</b><b>指令</b>

<b>     </b>umount指令用于解除安裝已經挂載的檔案系統,基本格式如:<b>umount dir device […]</b>使用umount解除安裝檔案系統可以指定挂載裝置檔案名或挂載目錄作為參數,可以将解除安裝指定的裝置或挂載點目錄上的檔案系統。

     對于CD光牒檔案系統的解除安裝可以使用,以下兩條指令中的任意一條:注意在解除安裝的時候要退出CD光牒的挂載目錄,否則提示檔案系統在使用。

<b>eject</b><b>指令</b>

<b>     </b>使用eject指令可以将CD光牒驅動器中的CD光牒輕輕彈出和收回,不必使用CD光牒驅動器的彈出按鈕。

<b>U</b><b>盤的使用方法</b>

在linux系統中,USB裝置被視為SCSI裝置,使用這個裝置檔案的格式為“sdX”系統中的第一個SCSI裝置表示為“sda”第二個表示為“sdb”由于我使用的系統硬碟是序列槽硬碟,是以我的U盤被識别為“sdb”

U盤裝置插入系統後每次配置設定的裝置檔案名是不固定的,依賴于目前系統擁有幾個SCSI裝置,在不确定裝置名稱時,我們可以使用“fdisk”指令,列出系統中所有儲存設備:

 我們可以看出目前裝置檔案名是“/dev/sdb”,U盤上唯一的主分區裝置檔案的名稱是“/dev/sdb1”,分區中的檔案系統類型是fat。知道這些以後我們就可以使用mount指令挂載U盤到目前檔案系統。“/mnt”目錄通常用于挂載系統中臨時使用的檔案系統,可以将“/mnt”目錄作為U盤系統的挂接點。使用“vfat”檔案系統類型表示所有的fat檔案系統類型,包括fat16和fat32,ntfs還是使用ntfs表示。

<b>U</b><b>盤的解除安裝</b>

<b></b>

其實,在linux系統中還有好多好多的指令,比如磁盤管理、使用者管理的指令等等,我将他們總結成了一個個單一子產品來記憶。讓我們慢慢的了解和記憶,能夠掌握和運用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本文轉自yjlsy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baidu/47898,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