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殘酷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洋務運動與同治中興

清朝鹹豐十一年(西曆1861年),鹹豐帝病死于熱河,并留下了一個處于混亂狀态的大清國給後繼者處理——此時清朝内有太平天國運動,外有第二次鴉片戰争沖擊。

在這個節骨眼上,慈禧太後夥同恭親王及時發動了政變,奪取了最高權力,史稱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後,洋務運動也拉開了序幕,很快,在清政府的支援下,中國的許多近代化工業項目陸續上馬,太平天國運動也被清政府勾結外國勢力成功鎮壓下去。

殘酷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曆史上,将這一現象,稱之為“同治中興”。

在同治中興的餘蔭下,清政府也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正式成立了北洋水師。

在同治中興——甲午戰争爆發之前,由于清朝的一系列改革、建設,以至于國際社會一度将清朝,視為遠東新的列強。

甲午戰争的意義

清朝光緒二十年(西曆1894年),以北韓問題為導火索,中日甲午戰争爆發。戰争爆發不久,在當時号稱亞洲第三的北洋水師,就幾乎被日本全殲。唯恐日本陸軍攻破北京的慈禧太後,急忙委任李鴻章奔赴日本求和,最終,李鴻章同日方簽訂《馬關條約》——在條約裡,李鴻章代表大清帝國向日本賠償了巨款,并割讓台灣等地給日本。

在中國近代史上,甲午戰争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具備十分重要的曆史意義,因為甲午戰争的結局,意味着清政府的洋務運動破産,與此同時,大清國的“列強”身份,也被識破,當被發現是紙老虎的大清國輸掉甲午戰争以後,西洋列國驚歎“第二次發現中國”,并掀開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戊戌變法前夕,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産生的。

殘酷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北洋水師敗在哪裡?

亞洲第一的水師、亞洲最大的國家,在被西洋列強打開國門不久,又被日本打敗,這一事件,在當時以及後世,引起了不少人的憤憤不平。

曆史是用來借鑒和檢討的,那麼,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到底是偶然因素還是必然因素?換而言之,北洋水師輸得冤不冤?

個人認為,關于甲午戰争,應該從多方面,來衡量當時中日兩國的情況。

政治上,清朝依舊奉行中世紀的政治狀态,并且腐朽的官場文化,朋黨鬥争左右着清朝的時局,同時也影響着軍事建設,而日本當時剛經過明治維新不久,政局較為清明,在整合力量上,比清朝具備優勢。

而這帶來的對應反映就是,日本能正确的建設自身的近代國防工業,而清廷則不能,最終,清廷所需要的武器彈藥,要麼依靠自身以次充好制造,要麼則進口西洋的武器,而在進口過程中,腐朽的利益集團少不得中飽私囊,用購買上等軍火的錢置辦劣等武器。

此外,管理上,日本已經實行技術官僚管技術問題——既明白海軍建設、軍事建設的人管理海軍,而清廷則非如此——比如一代腐儒翁同龢,一生隻知道官場鬥争和四書五經,對理工軍事一竅不通,但是居然可以利用職務便利,對北洋水師指手畫腳。

文化上。早在德川幕府時代,日本就已經引進了“蘭學”(蘭指荷蘭,這裡指西洋的數學、實體、化學等自然科學),是以在明治維新之前,很多日本有識之士,對于西洋的科技、文化,就有了一定的了解,這一積累,是洋務運動不過幾十年的清朝人所比不了的。

殘酷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軍事上。武器配置上,由于種種原因,甲午戰争爆發前夕,北洋水師的武器配置,已經并不比日本占據優勢,這一點,對北洋水師也十分不利。

是以綜合來看,甲午戰争中,北洋水師的失敗,是大勢所趨,是符合曆史必然性的一種展現。而北洋水師的失敗,歸根結底,清朝政治腐敗要居首要原因。

也是以,甲午戰争後,一代又一代的有識之士,開始在政治制度建設上尋找救國之路——于是有了後來的百日維新、預備立憲、辛亥革命、五四運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