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甲午海戰清朝出動63萬軍隊,犧牲3萬人就投降了,日軍陣亡多少?

作者:小蘭聊曆史

甲午戰争,對于中華民族來說絕對是一個不堪回首的陰影。這場戰争不僅讓清朝遭受了慘重的人員和财富損失,更殘酷的是,它宣告了中國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了列強觊觎的肥肉。面對日軍的進攻,63萬清軍竟然在短短幾個月内就節節敗退,最終不得不割地賠款。令人無法相信的是,當時日軍的陣亡人數竟然少之又少,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擁有絕對兵力優勢的清軍如此不堪一擊?這背後的隐情又是什麼?

甲午海戰清朝出動63萬軍隊,犧牲3萬人就投降了,日軍陣亡多少?

朋友們,大家都知道甲午戰争對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恥辱,但你們可知道,在這場戰争中清軍到底損失了多少人員?竟然高達3萬人!而日軍的陣亡人數呢?僅僅1132人,其中大部分甚至是死于各種傳染病,被清軍真正擊斃的日軍連700人都不到。光看這幾個數字就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了。

甲午海戰清朝出動63萬軍隊,犧牲3萬人就投降了,日軍陣亡多少?

要說起這一切的根源,還得從當年的形勢說起。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後就迅速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擴軍備戰,将鄰近的中國和北韓視為了觊觎的對象。與此同時,日本還暗中網開一面,在中朝兩國廣泛滲透,布下了遍及各地的"情報網",并繪制詳細的軍事地圖,為日後的侵略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與日本如此虎視眈眈不同,當時的清朝雖然也看出了日本的野心,并開始加強海防,但由于腐朽無能,根本無力真正提高軍隊的實力。1894年,日本終于以北韓農民起義為借口,先是誘使清軍入朝,不久後便直接出兵攻占了北韓重鎮,迫使清朝對其宣戰。

甲午海戰清朝出動63萬軍隊,犧牲3萬人就投降了,日軍陣亡多少?

就這樣,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争拉開了序幕。在陸地上,雖然清軍開始時兵力占優,但由于作戰計劃捉襟見肘,軍紀問題嚴重,很快就被日軍逼退到了鴨綠江。在海上,盡管北洋水師在數量上占據明顯優勢,但由于裝備陳舊、訓練不足,最終在黃海海戰中被日本海軍徹底擊潰。

鐵桶陣歸鐵桶陣,連打遊擊也不行,潰兵滿地無旗手,唯一等待的就是日軍的進攻。沒過多久,日軍就占領了遼東半島,接着血洗全城後又攻陷了旅順口。面對如此窘境,清朝内部開始嘩然叫嚣要求和談。但日軍仍然蓄意深入,最終在兩個月後,更是攻下了北洋水師的大學營威海衛。就這樣,清朝的海軍徹底覆沒,丢盔棄甲。

甲午海戰清朝出動63萬軍隊,犧牲3萬人就投降了,日軍陣亡多少?

戰敗的清朝不得不割地賠款,除了島嶼台灣被迫割讓,更是被勒索了高達2.3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相當于當年清廷三年的财政收入總和。而令人感到可笑的是,日本竟然将這筆賠款的85%用來建立艦船和造武器,為下一步的擴張做準備。

甲午海戰清朝出動63萬軍隊,犧牲3萬人就投降了,日軍陣亡多少?

回顧整個甲午戰争,清軍固然在裝備和訓練上嚴重落後于日軍,但關鍵原因還是當時清朝統治者的糜爛和腐朽。早在戰前,就已經有不少官員因為私怨而阻礙軍備的發展。而等到戰争爆發後,更是充斥着推诿扯皮、互相推卸的官僚主義作風,從上司層到基層,都是一潭死水。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從一開始就有着明确的作戰計劃,并全力以赴地加強國力,注重和平時期的軍事訓練。

甲午海戰清朝出動63萬軍隊,犧牲3萬人就投降了,日軍陣亡多少?

是以,大清王朝幾乎是注定要被擊敗的。甲午戰争的結果,不僅讓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更标志着從此東亞的主導權完全失守,落入了日本的手中。這無疑是中華民族百年來最大的一次屈辱,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創傷。

甲午海戰清朝出動63萬軍隊,犧牲3萬人就投降了,日軍陣亡多少?

總的來說,甲午戰争給中國上了一個慘痛的教訓。那就是,一個國家如果長期沒有與時俱進的意識,墨守陳規,迷信權威,缺乏進取精神的話,就難免會在關鍵時刻潰不成軍。一味驕傲于所謂的"天朝上國"的自負,不思進取,終将會被現實無情地唾棄。相比之下,當時雖然實力不強但朝氣蓬勃的日本,卻深刻領悟到了現代化的重要性,下定決心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

甲午海戰清朝出動63萬軍隊,犧牲3萬人就投降了,日軍陣亡多少?

反觀今天,我們已從甲午戰争的陰影中走出,重新強盛起來。但曆史的經驗和教訓同樣寶貴,不應被我們遺忘。唯有時刻保持謙遜、勇于自我革新的精神,并且堅持富國強軍的道路,我們的國家才能行穩緻遠,跻身世界強國之林。讓我們銘記甲午的屈辱,但更要從中汲取力量,為中華民族的複興而不懈奮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