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影響女性一生的生殖健康,妳還那麼“被動”嗎?

如果時間能重回2017年,湉靜(化名)會決然抛開一切顧慮,接受醫生放置孕激素宮内環的治療方案。這樣,如今剛邁入不惑之年的她,大概不必再面臨是否摘除子宮這樣一個殘酷的抉擇。

下不了的決心,拖不起的病情

2017年10月,湉靜在體檢中發現了5cm的卵巢囊腫,随後接受了囊腫切除手術。

手術醫生發現其輸卵管積液且黏連嚴重,在與家屬緊急協商後,手術同步剝離了右側輸卵管。術後病理報告顯示,湉靜還有一個靠近子宮深處的肌瘤,合并子宮腺肌症。考慮其已育有一子且無二胎計劃,醫生建議她放置孕激素宮内環以減緩病程。

出于對激素變化可能帶來的肥胖等副作用考慮,湉靜終未接受這個治療建議,想通過堅持定期随訪關注病程。

影響女性一生的生殖健康,妳還那麼“被動”嗎?

△圖檔來自視覺中國

隻是,初面疾病時的慌亂很快被繁忙的工作和生活沖淡。

經過數月中醫調理,湉靜自覺痛經等困擾有所減緩,也自然逐漸疏于健康管理和定期随訪。即便2019年體檢訓示右側卵巢又出現囊腫,合并輕度子宮腺肌症和子宮内膜異位症,她依然沒能下定決心放置孕激素宮内環。

直到2021年,B超醫生嚴肅告誡湉靜子宮問題嚴峻,進一步影像檢查後,醫生發現其病情已發展至深部子宮内膜異位症,且子宮後壁與直腸前壁存在高度黏連。

這一次,醫生的建議不再是宮内給藥,而是摘除子宮。

四年的遲疑帶來了無比沉重的後果,也讓湉靜在錯愕之餘,越發懊悔早前的選擇。

“哪怕胖一點,健康總是好的。”回顧過往病程,湉靜對生殖健康有了更深層的感悟。

長期呵護、定期檢查、早診早治,那些她曾經錯失的機會,如今被她反複向女性朋友宣教。而湉靜追悔莫及的背後,也映射着中國數億女性對生殖健康的不解、不顧與不安。

不止一個階段,不止一段關注

建構女性生殖健康的要素,遠不止生殖系統無恙本身。

事實上,對于生殖健康的大衆認知和教育還頗為有限,女性一生中所經曆的青春期、育齡期、更年期都與生殖健康高度相關,而并不僅僅等同于圍産期、育齡期的健康,“在醫學上所包含的範疇很廣,涵蓋男女性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副主任馬彩虹指出,生殖健康的概念正在逐漸外延化,不再局限于育齡期女性,“兒童保健、青少年性知識教育、産婦心理健康、更年期健康、性疾病預防、輔助生殖等多個環節實際上都應受到更多關注。”

身為抖音“網紅醫生”的陳蓉對此頗有體會。作為北京協和醫院婦産科主任醫師,陳蓉醫生近年會通過新媒體管道向大衆傳遞生殖健康知識,并收獲了160多萬粉絲。然而,現實中因重視度缺失而贻誤治療時機,或是因生殖健康知識儲備不足而導緻生育風險的病例還比比皆是,這讓陳蓉醫生深感遺憾。

另一方面,對生殖相關的問題往往被藏在秘密的角落,遮掩之下,成為患者難以啟齒的困惑,甚至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馬彩虹醫生的患者中就不乏這樣令人扼腕的案例。“以女性常見的痛經問題為例,很多家長會認為經曆過孕育過程痛經就會痊愈。”然而,痛經的背後往往隐匿着生殖系統的一些病變,“可能有生殖道發育異常,引發子宮内膜異位症,在長年累月的忍痛中,或許就促發了子宮内膜異位囊腫,導緻卵巢組織功能受損。”

影響女性一生的生殖健康,妳還那麼“被動”嗎?

在陳蓉醫生看來,生育力保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貫穿于整個生命周期,需要女性對自身健康有充分重視并長期呵護。

兒童和青春期女孩更多需要關注健康發育。“性早熟或青春期延遲均為異常,青春期女孩嚴重痛經也需給予特别關注。”

對20歲至40歲的育齡期女性而言,應首要關注月經情況。作為女性身體健康的“晴雨表”,月經周期是否規律并且在24-38天之間,月經量是否正常,經期沒有明顯伴随症狀。“多囊卵巢綜合征可能就表現為周期不規則,子宮内膜異位症或者子宮腺肌症可能就表現為痛經特别嚴重,是以月經出現問題,一定要及時就醫。”同時,定期體檢也對育齡期女性有着不可或缺的意義。“這個年齡層的女性,一定要做好乳腺癌、宮頸癌兩癌篩查,更多關注生殖健康。”

伴随着越來越多的産後抑郁導緻的悲劇見諸報端,孕産期女性的心理健康管理也成為頗受關注的社會議題。“了解的越多,恐慌就越少。”陳蓉醫生建議,孕媽媽可以通過讀書、參加相關課程教育訓練等方式,增加孕育、分娩相關知識儲備,讓自己心中“更有底氣”,而孕産婦家屬也需要建構和諧的家庭氛圍,增加正向鼓勵。

育齡期之後,女性則要開始為更年期做準備。一方面關注月經情況,另一方面要養成規律體檢意識,防範器質性疾病。“要及時儲備一些關于更年期的知識,比如月經不再規律,開始潮熱出汗、失眠等,可能意味着我們進入了人生新的階段。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去看婦科内分泌科或更年期門診,緩解不适,也避免焦慮情緒被放大。”

再開放一點,再主動一點

作為人類健康的基礎要素之一, 生殖健康是實作“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環節。但更多時候,生殖健康于大衆而言,都蒙着一層神秘的面紗。

從1994年中國政府正式引入生殖健康概念,到我國計劃生育和衛生工作的逐漸落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确提出要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等公共服務水準,建立免費提供的國家生殖健康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提供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務等。

然而,盡管生殖健康事業在長期實踐中已建立了行政管理、群衆工作、技術服務相結合的完整工作機制,但生殖健康觀念距真正的“深入人心、直言不諱”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和任何一種疾病管理一樣,這本應是一個被大方置于台前的開放話題,但更多情況下,生殖相關的疑問與病痛往往被蒙上了巨大的病恥感,難以啟齒、羞于問醫。加上疾病本身就具備高度隐匿性,發病緩、程序慢,使得許多本可以在早期得到良好控制的疾病有了肆虐了可能。

一個30餘歲的年輕患者就曾令陳蓉醫生唏噓不已。“生理期以外的時間也會有出血現象,卻因為出血量不大就一直忍着、拖着,一年多以後來就診時,宮頸呈火焰口狀,已經時宮頸癌晚期。”這讓陳蓉醫生格外痛心,“宮頸癌是比較特殊的,不管是定期兩癌篩查,還是出現症狀後的及時就醫,我們其實有很多道防線可以将它扼殺在搖籃裡。但每年我們還是會發現有很多的女性,因為不重視,沒有去做普查,然後演變為晚期宮頸癌、乳腺癌,這就特别的不應該。”

影響女性一生的生殖健康,妳還那麼“被動”嗎?

從事輔助生育工作多年的馬彩虹醫生對此感觸也頗深。“感冒了,就完全沒顧忌和别人傾訴,但如若有不孕症,患者就會産生很大的心理壓力,我們确實遇到很多患者,是需要辭職來看病,做試管嬰兒。”而這樣的心理狀态本身也會延遲患者就醫時機,甚至會影響最終治療效果。

此外,合理的生育規劃也對女性生殖健康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對于女性而言,生育的時間規劃非常重要,我們更建議女性在35歲前進行生育,以大幅降低孕産婦和胎兒的風險。”同時,陳蓉醫生也反複提醒女性,在生育規劃之外,一定要做好有效避孕。

“人工流産可能會損傷子宮内膜,也可能會影響女性正常的懷孕和生産。”陳蓉醫生指出,避孕套的使用是很好的避孕方式,而相較于這個男方主導的避孕方式,可以自行服用的複方短效口服避孕藥對女性而言,更利于女性掌握避孕的主動權。“是以我也常鼓勵女性們使用複方短效口服避孕藥,這可以說是效率最高的避孕方式之一,從長期管理來看,也能提供譬如規律月經、避免異常子宮出血風險等獲益。”

營養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女性的生殖健康。“營養過剩、營養不足都會産生負面作用。”馬彩虹醫生指出,當代女性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往往過多,而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元素攝入十分有限。譬如葉酸不足,就會增加新生兒神經管畸形發生率;營養不足會降低女性卵母細胞品質,可能導緻胚胎發育異常;維生素B缺乏可能會導緻高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也對生殖健康有影響。“改善女性的生殖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正因如此,馬彩虹醫生也提倡,“使用一些含有葉酸的多元營養素,提高女性的生殖健康。”

“我們對生殖健康的科普教育還遠遠不足。”馬彩虹醫生指出,疾病治療背後的長期健康管理教育還不夠完善;家庭和學校教育對于青少年性教育往往還“猶抱琵琶半遮面”,不良資訊管道也便有了滋生土壤;育齡期女性礙于生活、工作等多方面壓力,無暇顧及自身生殖健康,對于科學備孕和全孕期健康管理的意識和認知不足,更難以對孕育下一代有合理規劃和執行。“我們生殖健康重點正在從治病轉向預防,轉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這更有賴于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投入。”馬彩虹醫生呼籲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