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代安史之亂後的第一賢臣李泌,一生之中兩次最有價值的戰略謀劃

中唐第一賢臣非李泌莫屬。

李泌世稱“李邺侯”,其戰略思想、政治舉措多為後人稱頌,傳統史官對其诟病主要在于李泌一直崇尚無為出世的老莊之道,沒有先憂憂後樂樂的犧牲精神,不是個标準的儒家士大夫。

但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李泌是個有獨立人格的人,其為大唐解決問題的能力遠比無作為的敬業精神有價值。李泌最重要的兩次戰略謀劃為唐王朝解決了安史之亂和吐蕃兩大難題,為盛唐崩塌後的唐王朝能夠繼續維持百多年奠定了基礎。

唐代安史之亂後的第一賢臣李泌,一生之中兩次最有價值的戰略謀劃

【聽了李泌一半話的肅、代二宗,雖然平定了安史之亂,但留下藩鎮割據的後患】

當唐肅宗李亨從父親李隆基那裡奪來了皇位後,就擔負起了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的上司責任。但唐肅宗才具不足,沒有能力對形勢進行細緻、深入的分析,更沒有能力确定平叛的方向和步驟,李泌的第一次出山彌補了唐肅宗的缺陷。

之前的李泌在玄宗末期受張說、張九齡等文人宰相影響,得罪了楊國忠、安祿山等人,被貶官離京後索性就“潛遁名山,以習隐自适”(《舊唐書》)。入山修道對李泌來說是第一次,但并不是最後一次,之後李泌又曾多次主動離開權力中心,視功名利祿如糞土。

但李泌應該是有自己的消息管道,對天下大事變化了如指掌。唐肅宗去了靈武,李泌也第一時間主動去了靈武,正是無計可施的唐肅宗才擺脫了混亂。

這段時間李泌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包括平叛戰略、對太上皇關系、唐肅宗幾個兒子關系的處理,這些問題既相對獨立又有内在聯系,都是影響唐王朝走向的關鍵問題。

唐代安史之亂後的第一賢臣李泌,一生之中兩次最有價值的戰略謀劃

對唐肅宗的幾個兒子,李泌提出要強化太子李豫也就是後來的唐代宗的最高地位。太子要兼任平叛天下兵馬大元帥,而不能讓其他兒子統禦大軍,否則一旦有了戰功将來不好處置,是影響政權交接和穩定的隐患。唐肅宗基本上聽從了李泌的建議,數年後唐代宗繼位雖然也有張皇後事件,但總體上政權交接還是比較平穩的。這個事情後來在唐代宗時期也發生過,李泌保護了當時為太子的唐德宗,也不知道唐朝皇帝這方面哪來這麼大折騰勁兒。

對太上皇李隆基,李泌提出唐肅宗要安心當自己的皇帝,一來李隆基已經老邁,二來唐肅宗平叛過程聲望已經足夠穩定皇位,隻要把李隆基當作老父親孝敬就足夠。唐肅宗按李泌之策接回了李隆基,雖然私下縱容李輔國等人苛待李隆基,但其表現總體上來說沒有留下負面曆史評價。

最為重要的平叛戰略,李泌提出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叛軍隻是一群沒有政治理念的烏合之衆,應當固守四方,避開叛軍鋒銳。具體戰術包括由李光弼鎮守山西并尋機東出井陉直搗叛軍範陽老巢;郭子儀當時占據了潼關、陝州(現三門峽市),剛好卡在長安、洛陽兩京之間,可以适當放開通道,在長安和範陽兩個方向對叛軍施加壓力,使叛軍無法首尾兼顧,隻能千裡奔襲兩處援救,以疲憊叛軍;先範陽再兩京,這樣才能把叛軍徹底幹淨的消滅掉。

唐代安史之亂後的第一賢臣李泌,一生之中兩次最有價值的戰略謀劃

但此時的唐肅宗急于收複兩京以穩定自己的地位,沒有完全采納李泌的謀劃,郭子儀與叛軍精銳在長安清渠決戰大敗,損失了大量的部隊和武器物資,使叛軍再次勢大。後來雖然收複了兩京,但卻把叛軍全部壓回了河北,成為之後藩鎮割據的隐患。

李泌在此之後,主動退隐到衡山修道,局面雖與李泌謀劃有差別,但平叛大局已定,隻要唐軍繼續進攻,就能在很短時間全部解決問題。

萬萬沒有想到,唐肅宗在收複兩京之後停止了平叛工作,使安慶緒在相州積攢了力量,史思明降而複叛,唐軍六十萬大軍相州大敗,洛陽再次失守,叛軍進入江淮,局面再次轉為不利,安史之亂又多元持了數年之久。

這是李泌第一次有價值的戰略謀劃,雖然唐肅宗、唐代宗的錯誤決策讓整個過程走了很多彎路,但大方向沒錯,唐王朝總算是磕磕絆絆的平定了安史之亂。

唐代安史之亂後的第一賢臣李泌,一生之中兩次最有價值的戰略謀劃

【完全聽李泌話的唐德宗,為大唐消除了最強大的外敵吐蕃】

有本事的人都是要被周圍同僚排擠的,崇尚老莊之道的李泌不願意把心思放在與其他臣僚争權奪利上,于是無論是肅宗時期還是之後代宗時期李泌都主動避開政治。在唐代宗堅決請李泌出山後,李泌又被先後兩任宰相排擠到了地方為官。地方上李泌政績突出,在杭州任刺史期間引西湖水建造了六口水井,杭州人民得惠甚多。

唐德宗繼位之初,他的父親唐代宗雖然沒能取得對吐蕃的決定性勝利,還留下了一個藩鎮割據的大尾巴,但畢竟穩定住了局面,唐王朝國力也開始恢複。但唐德宗錯誤的選擇了先削除藩鎮,激起了藩鎮的集體反抗,泾原兵變使唐德宗繼安祿山叛軍、吐蕃之後第三次逃離了長安。

比李泌小20歲的唐德宗,原來在靈武的時候就向李泌學文,唐代宗時期也一直與李泌交好,李泌可以說是唐德宗的老師、領路人。是以,唐德宗在泾原兵變人生谷底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還在杭州當刺史的李泌,李泌就如20多年前到靈武唐肅宗身邊一樣,又到了唐德宗身邊。

唐代安史之亂後的第一賢臣李泌,一生之中兩次最有價值的戰略謀劃

(唐德宗崇陵)

李泌首先幫助唐德宗穩定住了局面,平定了藩鎮作亂,之後制定了中唐時期最重要的國家戰略,重新梳理了唐王朝的對外政策,把削弱吐蕃作為德宗時期的主要任務,提出了北和回纥、南撫南诏、外聯大食天竺的困蕃戰略。

對北方的回纥實行懷柔政策,放棄以往的恩怨。唐德宗年輕時期曾受過回纥的氣,自己的屬官被回纥杖打緻死,但在李泌勸慰下唐德宗接受了回纥上表稱臣,回纥可汗認唐德宗為父,唐王朝與回纥和親;

南诏原本是大唐鐵杆盟友,在玄宗時期被楊國忠推到吐蕃懷抱,大唐在天寶戰争中損失慘重。根據李泌的戰略,唐王朝放棄了與南诏的仇怨,加上南诏跟着吐蕃很是受壓榨,就重新投奔唐朝懷抱,唐德宗再次冊封南诏王;

同時,聯系大食、天竺,與唐王朝改善了關系。

對吐蕃也遣使求和,雙方簽訂了清水之盟,重新議定邊界,唐王朝主動收縮,放棄了一部分雙方争議的土地。

李泌在困蕃戰略制定後不久就去世,僅當了一年多的的宰相,好在唐德宗并未人亡政息,在位期間一直把困蕃戰略實施的堅決徹底,原本安史之亂後趁着唐王朝虛弱建立起來的以吐蕃為核心的反唐聯盟瓦解,反而是吐蕃身處唐王朝、回纥、南诏、大食、天竺的戰略包圍之中。等到唐德宗末期,這個曾經興盛一時、給唐王朝造成最大傷害的異族政權已經被嚴重削弱,處在分裂的邊緣,再也不是大唐的心腹之患。

這是李泌給唐王朝留下的最大遺産,其價值不在平定安史之亂之下。

唐代安史之亂後的第一賢臣李泌,一生之中兩次最有價值的戰略謀劃

【無為出世的老莊之道,使李泌沒有堅持陷入改革的泥潭】

李泌對國家發展有非常深入的見解,但也清楚的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到、哪些事情做不到。

比如李泌曾上書建議恢複府兵制,從根本上遏制藩鎮割據,但沒有得到皇帝的接受,而李泌也沒有像其他問題一樣多次堅持進谏。

府兵制的優點毋庸置疑,初唐時期依靠府兵制才有李世民的天可汗威名,府兵制崩潰的原因是均田制失效,而均田制失效是權貴利益集團特權造成的土地兼并和向自耕農轉嫁了過多的國家稅賦。

李泌想要恢複府兵制,就是要從社會再配置設定制度入手,要觸動唐王朝最有權勢的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且不說改革能否能夠成功的改變唐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結構,想做這種事情的改革家往往沒有好下場,商鞅就是前車之鑒。

而李泌沒有堅持,這也是出世的老莊思想決定了他不像其他儒家士大夫一樣明知不可為而為。

唐代安史之亂後的第一賢臣李泌,一生之中兩次最有價值的戰略謀劃

李泌是我個人最欣賞和欽佩的唐代名臣,其對唐王朝的貢獻不在初盛唐房、杜、姚、宋四大賢相以及晚唐中興名臣李德裕之下,尤其是在安史之亂後那種複雜、紛亂的局面下。

對于李泌來說,比他大11歲的唐肅宗是朋友,比他小5歲的唐代宗是同學,比他小20歲的唐德宗是學生,雖然有君臣名分,但心理上李泌與這些皇帝是平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李泌的思想與現代人更為接近。皇帝聽建議,李泌就會把道理掰開揉碎了說清楚,甚至為一件事情能反複十幾次勸谏,而不會過于看皇帝的臉色;皇帝不聽建議,把該說的都說了,聽不聽自己看着辦,大不了不幹了。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曆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曆史,歡迎關注和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