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些“中國式禮貌”正在坑娃,父母們引以為傲,孩子的内心卻很傷

這些“中國式禮貌”正在坑娃,父母們引以為傲,孩子的内心卻很傷

每當逢年過節,親友們齊聚一堂的時候,大人們的話題免不了兜兜轉轉來到孩子身上。

很多時候孩子也會在家長的指令下忙得“不亦樂乎”,一會被指令向某某親戚打招呼問好,一會又在父母的鼓勵下來段“才藝表演”。

而一旦孩子出現抵觸情緒,或者說出一個“不”字時,還會被家長扣上“無理取鬧”的帽子,家長一邊向大家辯解,一邊對孩子進行強迫,最後場面十分尴尬,家長臉上無光,孩子也大感委屈。

這些“中國式禮貌”正在坑娃,父母們引以為傲,孩子的内心卻很傷

事實上,有時候家長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不過問孩子的意見,不尊重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過分要求類似的“中國式禮貌”,隻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比如下面幾種,曾發生在很多家庭中。

逼孩子打招呼——你是啞巴嗎?怎麼見人不打招呼

雖然見面問好是一項基本禮儀,但家長強迫孩子打招呼卻并不可取,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類似的場景:

“我不是教你見面要和人問好嗎,怎麼不說話?”

“你是啞巴嗎?趕緊叫人呀”

這些“中國式禮貌”正在坑娃,父母們引以為傲,孩子的内心卻很傷

其實每個孩子的性格多有不同,固然主動開口的孩子性格陽光,更招人喜愛,但孩子内向,羞于向不熟悉的親戚打招呼也不是什麼大罪過,家長大可不必情緒激動,使孩子變緊張。

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慢慢适應的過程,隻有家長和孩子“統一戰線”,給孩子尊重,讓其放松下來,才能逐漸改觀。

比如家長可以試着以孩子的口吻打招呼來做示範,或者是等與孩子獨處時,玩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教孩子如何與人禮貌問候,讓孩子能夠在這樣的“預演”中慢慢适應。

這些“中國式禮貌”正在坑娃,父母們引以為傲,孩子的内心卻很傷

強迫孩子謙讓——你比弟弟妹妹大,就應該讓着他們

上星期去表妹小林家,就發生了這樣的一幕。

小林有兩個孩子,姐姐6歲,弟弟4歲,當小林拿出玩具讓她們兩個在一旁玩耍時,弟弟因為想玩姐姐的娃娃,在遭到拒絕後嚎啕大哭。

小林見狀二話沒說,一把就将娃娃從姐姐手中搶了下來,轉手扔給弟弟後,還對着姐姐講起道理:“不是早就教過你嗎?你是姐姐,要學會讓着弟弟才行,更何況隻是一個玩具娃娃。”

雖然小女孩心裡滿是委屈,但還是強忍着淚水點了點頭,轉頭不情願地玩起來别的玩具,能看出類似的謙讓早已經發生不是一次兩次了。

這些“中國式禮貌”正在坑娃,父母們引以為傲,孩子的内心卻很傷

我們從小就被家長教導“孔融讓梨”的故事,互相謙讓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孔融讓梨”的前提應該是自願才對,如果因為孩子不謙讓就去批評,無疑是不合适的。

正确的做法應該是,當孩子願意對弟弟妹妹謙讓時,家長可以予以鼓勵和誇獎,稱贊孩子“這樣的做法真棒,是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小姐姐(哥哥)”。

當孩子不願意謙讓時,家長也不應該不分青紅皂白地去逼迫孩子,而要在弄明白孩子内心的想法後,再去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方法。

這些“中國式禮貌”正在坑娃,父母們引以為傲,孩子的内心卻很傷

逼孩子表演“才藝”——快過來,給叔叔阿姨們來段“才藝表演”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已經30多歲的魏大勳再度迎來“童年噩夢”——被老爸要求在聚會上表演節目,聽到爸爸的話後,魏大勳瞪大眼睛不敢置信,一旁的嘉賓們也是哈哈大笑。

事實上很多人或許都有過相同的經曆,每當親朋好友聚會時,很多家長會将孩子的才藝表演作為烘托氣氛的保留節目。

如果孩子願意的話自然皆大歡喜,但如果孩子不願意,家長強硬逼迫孩子的話,隻會讓其感到委屈、無助、惶恐,即便最後受到了大家的稱贊,也不會感到有一絲開心,反而對性格養成造成消極影響。

這些“中國式禮貌”正在坑娃,父母們引以為傲,孩子的内心卻很傷

家長想鼓勵孩子在衆人面前表演,或者是“練練膽”無可厚非,但關鍵是要征求孩子的意見,孩子欣然同意,家長可以及時地給予孩子肯定,反之如果孩子不願意,家長要避免強迫。

過分謙虛——哪裡哪裡,你家孩子比我家孩子強多了

每當其他人誇獎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下意識地謙虛起來:

“哪裡哪裡,比你家孩子差遠咯”

“還是你家孩子厲害,我家孩子太調皮”

這些“中國式禮貌”正在坑娃,父母們引以為傲,孩子的内心卻很傷

殊不知當孩子聽到家長這樣的“謙虛”時,很容易對自身産生懷疑,一臉黯然,忍不住在内心質問自己“我真的比别人差很多嗎”?

其實面對這樣的誇獎,家長大可以将一切歸咎于孩子的努力上,表示孩子最近确實沒少付出,是以才有了一定的進步。

對待他人的誇獎這樣回複不僅不失禮貌,而且可以對孩子産生激勵,讓孩子努力做得更好。

這些“中國式禮貌”正在坑娃,父母們引以為傲,孩子的内心卻很傷

歪媽結語:

教孩子學會禮貌離不開家長的耐心引導和教育,一味地強迫孩子很難取得好的結果,隻有家長尊重孩子的意見,掌握科學的教育方式,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