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也有春運?古人都是怎麼回家過年的?

原标題:古代也有春運?古人都是怎麼回家過年的?

《論語裡仁》裡面有句話,叫做“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再加上以前是傳統封建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是以外出打工的人并不多,

春節需要回家的是哪些人呢?

一般就是朝廷的大臣,還有各個地方政府的公職人員和商人了。

古代也有春運?古人都是怎麼回家過年的?

早在唐朝時期,春節放假七天就已經成為了傳統,唐玄宗頒布了《假甯令》:“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意思就是說春節放假七天,冬至放假七天,形成了兩個黃金周,到了宋朝節假日更加人性化了,官員不但有春節、寒食、冬至放假七日的規定,年末還有“封印”假期,也就是說宋朝的各級官署,到每年農曆十二月十二日就會封官印停止公務,然辦公人員回家過年探親,一直到次年的正月20日再過來,這點很好的照顧到了那些家在偏遠地區的人員。

既然放假的事情确定了,就再來說說交通的事情,古代基本是靠馬車出行,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築了大量官道和秦直道,統一了車輪半徑,這讓全國的交通便利起來,同時秦始皇可以說是國道的創始者了。

《漢書》記載:“為馳道于天下,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這裡的馳道實際上已經和高速公路差不多了,寬五十步,也就是70米的樣子,隔三丈就栽種一棵樹達到吸塵鞏土的目的。中國過去最著名的馳道有九條,包括了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山東的東方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

古代也有春運?古人都是怎麼回家過年的?

此外從秦朝開始,還有了專門的“軌道”,根據碳14測定,秦漢代的軌道,和如今的鐵路基本上沒有差別,隻是不用火車頭牽引,而是采用馬拉動的方式,車行駛在軌道上,減少了颠簸,速度效率也會加快,軌木并非鐵鑄造,而是木頭鋪設,作了很好防腐處理,很多專家認為,秦軌道的發現,比起兵馬俑更加驚人。這些都加速了人們回家省親的路途,如今春運期間很多車站旅客被因為擁擠而苦不堪言,恐怕古時順暢的交通就要讓他們羨慕了。

古代也有春運?古人都是怎麼回家過年的?

接着我們可以說下古代“春運”最重要的關鍵:交通工具,如今回家可以坐大巴、火車飛機,過去就隻有畜力車了,當然畜力車也分很多種,從動物分有馬車、驢車、牛車,從結構上則有辎車、安車等等,辎車就如同現在的大貨車,一般運送糧草,自然也可以坐人,不過坐上去很不舒服。稍微窮點的人就隻能擠在一堆,坐辎車回家了,而至于更窮的就用腳走路了。

過去人們是否也要搶車票呢?這或許不用,但是唐朝政府為了穩定“春運”,杜絕“黃牛”的産生,采取了明碼标價的手段,做出明文規定。

《唐六典》記載:春節期間雇傭馬車,載1000斤,走100裡,那麼運費是900文,馬匹每馱100斤,走100裡,運費100文,走山道坡路,運費120文,雇主和車夫可以通過地勢的崎岖酌情商讨,但即便走的全是山路,價格也不能超過150文,走平坦大道,費用再低也不能超過80文,同樣,“巴士公司”也不能店大欺客,故意拖延,馬匹至少每天要走70裡,驢載貨物至少每天要走50裡,車行至少30裡。這麼做很好的保護春運時期的暢通。

古代也有春運?古人都是怎麼回家過年的?

至于春運的價格,我們能夠看下春節李白回家探親的價格就知道了,開元十八年,李白30歲,他在京城呆了郁郁不得志的一年後,自然也想家了!李白的家在四川江油(人家出身在吉爾吉斯斯坦,不過5歲就搬家),這段路途怎麼走?從都城長安出發,往西走到大散關,然後搭馬車行駛“高速公路”陳倉道,緊接着翻越秦嶺和大巴山,沿着國道金牛道繼續走,路途長達1800裡,四川地勢崎岖,有三分之二的路途是山路,李白足足走了一個月,路上雇傭馬車和寄宿則使用了12貫銅錢。

古代也有春運?古人都是怎麼回家過年的?

這是什麼概念,一貫銅錢有1000文銅闆組成,唐朝1鬥米隻需要5文銅錢就能買,放到如今,折算成匯率,李白路上至少花去了數萬元,這回家的代價也着實太大了一點。即便是李白這樣的人也吃不消,更不用提那些貧苦的路人了。詩人蔣士铨的一首《歲暮到家》也是歎出了春運回家的不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歎風塵。

古代也有春運?古人都是怎麼回家過年的?

無論是古人,還是如今分散四處的遊子,歸家為的是血濃于水的親情,在外打拼的是美好的将來,他們的足迹雖然細小且不醒目,但是這已經成為了中國曆史畫卷上不可忽視的印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