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構安全可控的汽車供應鍊體系,解決“缺芯少魂”等卡脖子難題

摘要:推動産業鍊向深度融合方向發展,共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攜手推進補鍊、固鍊和強鍊

12月25日,中國汽車産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年度之聲在天津召開。這是泰達汽車論壇的年度收官盛會,圍繞“融合與競争——變革的力量”的主題,行業機構上司、汽車企業高層、行業專家總結了2021年産業發展,研判未來汽車産業變革趨勢,為助力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提供智庫支援。

在汽車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大趨勢下,汽車的内涵和外延不斷豐富,供應鍊也随之延長,汽車産業亟需突破創新邊界。去年以來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過去幾十年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序列生産、分工協作供應鍊在新冠疫情和頻發的自然災害面前,暴露出脆弱的一面。

面對未來更為複雜的發展環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安鐵成提出,建構更加安全、可控的供應鍊體系是當務之急,相關參與方需進一步推動産業鍊向深度融合方向發展,共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攜手推進補鍊、固鍊和強鍊。

去年以來汽車行業暴露的晶片供應危機,就充分說明汽車産業供應鍊還存在卡脖子的技術難題,需要堅持創新發展、加強深度融合。

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公布的最新資料,截止到12月9日,2021年全球因缺芯導緻的汽車減産量已達1027.2萬輛,其中中國汽車市場2021年減産198.2萬輛,占到全球的19.3%。

建構安全可控的汽車供應鍊體系,解決“缺芯少魂”等卡脖子難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楊中平認為,汽車晶片不能自主可控是缺芯的主要原因。首先,我國半導體與國際先進水準差距明顯。雖然在封裝測試和晶片設計等方面,國内晶片已具備一定的競争力,但在産品技術、制程工藝、上車應用等方面與國際先進相比較還存在較大差距。特别在制程工藝方面,距離國際先進水準差距較大;在設計軟體方面,企業都嚴重依賴國外提供的設計工具。

其次,汽車和半導體産業協同不足。汽車晶片産品條件嚴苛,認證周期長、投入成本高。現有汽車半導體企業、零部件供應商(Tier1)、整車廠商(OEM)已形成較強的綁定供應鍊關系,對新進企業構成了行業壁壘,國内晶片缺乏技術疊代更新的上車應用機會。

第三,缺乏連接配接兩個行業的國核心心Tier1企業。國内汽車企業在核心零部件技術、電器架構、供應體系等嚴重依賴國際大型零部件集團,缺乏像博世、大陸這樣既對汽車電氣架構非常熟悉,又對晶片非常了解的核心零部件Tier1,缺乏了對國産晶片上車應用的牽引力,晶片供應和晶片上車的中間環節存在“腸梗塞”。

是以要積極推動汽車與汽車晶片産業融合發展。一是國内汽車産業企業要敢于上車先嘗先試先用國内晶片;二是多方融合創新,掌握電動化智能化架構下先進晶片主動權;三是布局發展第三代半導體,力争實作與世界同步;四是要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加強與國外先進半導體企業合作,營造半導體發展的良好生态。

安鐵成也指出,要為本土晶片廠商提供更大的應用空間,整零協同打造自主汽車晶片産業鍊。

除了晶片,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表示,在目前傳統産業鍊以外,随着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要加快提高锂、汞、鎳等關鍵資源的保障能力,要強化作業系統等關鍵領域的本土化布局。

與此同時,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快速發展下,汽車供應鍊也迎來了創新發展的戰略機遇。汽車行業正逐漸轉向“硬體+軟體+服務”的發展模式,軟體和服務逐漸成為汽車行業的新盈利點。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金香花指出,要關注盈利模式變革,建構智慧出行新生态。

根據行業機構預計,到2035年整車銷售及零配件的利潤占比将從目前的64.8%下降到46.6%,而智能網聯和移動出行的利潤占比将從目前的0.8%上升到27.4%。以智能網聯和移動出行為代表的“軟體+服務”闆塊,有望迎來全新的發展空間。

(作者| 餘适 編輯| 張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