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記者 | 潘文捷 林子人 陳佳靖 董子琪 趙蘊娴 葉青 黃月 姜妍

編輯 | 姜妍

1

又到了年末編輯部書單的釋出日,這一傳統從2016年至今,已經迎來了第六份編輯部私人書單。

我們做這份書單的初衷,既是對自己一年的閱讀行為進行一次梳理和總結,也是希望給年末諸多書單推薦和書獎評選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這份書單當然不全面也很具個人特色,一定會對部分好書有遺漏,可能對一些寂寂無名的書關注度也不夠。但是,書單上的每一本書,在編輯部内都至少有一個人把它從頭到尾讀完,也願意認真寫下一段還算真誠的推薦語。閱讀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希望它也走進了你的生活。

今年的書單有一些變化,我們多出來了一份溫故書單——即舊書推薦。雖然對文化記者來說,很多時候工作裡不斷接觸的、閱讀的都是新書,但我們知道重讀和溫故同樣重要。是以今年編輯部每個人依然推薦了10本書,其中包括了1-3本非今年出版的新書,最早的出版日期可以追溯到25年前,這也是書籍和閱讀力量的另一種展現。

今年我們新開了一個叫“編輯部聊天室”的新欄目,每周末會選擇一個話題和大家一起展開聊聊,有的是當下流行的文化事件,有的是我們稿件中涉及但沒完全延展開的觀點,也有的就是生活中可能很多人會思考讨論的現象,如果你剛好對其中一些話題感興趣的話,也很歡迎來和我們互動。另外,“重返九十年代系列”我們也在緩慢的推進中,這是我們迄今為止操作過的最難的系列,每一篇都要花費許多的心力,請原諒它的出稿速度,但這個系列裡的每一篇稿件品質應該都還不錯。

2021年我們依然保持着一個小而美的團隊,每個人都努力把自己的興趣與平台需求結合得更好,也努力探讨多元有價值的話題。如果這些過往稿件有給過你一些啟發的話,我們的工作也就多了些許意義。

編輯部書單是2021年界面文化年終盤點系列的第一篇,從今天開始,我們将和大家一起從逝者、勞動、環境、文學出版等角度和領域回首即将過去的這一年。希望你們能喜歡。

畢竟,閱讀時,我們在一起。

重點推薦

《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日] 清水潔

譯者:王華懋

版本:後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2

大學生豬野詩織很早就因和前男友分手後長期遭人跟蹤騷擾,而向埼玉縣警上尾署求助,雖然極力表達了自己可能被殺害的恐懼,警察卻隻是訓斥了她,将之當作一般的情侶吵架。随後,她在埼玉縣JR桶川站遭人持刀刺死。時任《Focus》周刊的社會記者的清水潔發現案件中有太多古怪不合理之處,于是一路追蹤,尋找兇手。在這個過程中他意識到,日本警方和記者俱樂部的結構是一樣的——俱樂部認為案子怎麼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警方發表了什麼内容;警方卻認為,隻要逮捕到“兇手”就好了。通過對真相的不斷追問,清水潔不僅追查到了曾經揚言殺人卻被警方選擇性無視的重大嫌疑人,還揭發了埼玉縣警的醜聞,使得多名警界人士被處分。他的報道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推動了日本《跟蹤騷擾行為規範法》的出台。

書裡講述了清水潔進行追蹤調查的很多細節,例如曾經為了尋找被嫌犯搭讪過的女生,在車站問了約三百個女孩子,結果真的找到了。這些過程令人備受鼓舞,在一些時刻也激勵了我。此外,清水潔接受我采訪時有兩段話令人難忘。一段話是,記者和媒體的職責是放大微弱的聲音,“照本宣科地報道當權者想說的話,那就不是一位記者,而是形同于信鴿或電話線”。他也說,在日本許多人在網絡世界中尋找令他們舒适自在的天地,必要的是“心情舒暢”而非“真相”,例如很多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殺問題上的回避态度。作為記者,“我們隻要羅列事實,将無法反駁的内容堅定地傳達給對方。這就是真相的力量”。受教了。(推薦人 潘文捷)

《美國不平等的起源》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美]伊莎貝爾·威爾克森

譯者:姚向輝 顧冰珂

版本: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1-1

在本書中,作者伊莎貝爾·威爾克森指出了美國種族主義與印度種姓制度的同構性,并将視野延展至廣泛意義上的社會不公。她認為,人類社會的不平等歸根結底是一個名叫“種姓”的社會建構:它假設一個群體因為某種天生條件而比被定為更低等的其他群體更聰明、更有能力、更有資格,并據此配置設定誰更擁有權力、資源、尊重和權威。這是一套被安裝在我們每個人潛意識裡的程式,它可以是膚色/種族,也可以是性别,還表現為财富階層、宗教信仰。

和之前我讀過的其他自由派知識分子分析黨派政治的作品相比,《美國不平等的起源》看似将問題根源歸咎于一個已經被讨論爛了的問題——種族歧視——但作者的闡釋很有說服力。比如威爾克森在分析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指出,要了解為何白人勞工階級會違背自身利益支援特朗普,就需要看到許多選民對“身份”和“地位”的珍視。他們甯願犧牲眼前的利益(比如失去醫療保險),也要保住位于種姓制度頂端的象征性地位。

回到種族主義的問題,不少人認為這是美國人或黑人與白人的事,但其實我們也身處其中。在我看來,白人至上主義是西方帝國主義擴張時期以來強加給全世界的最糟糕的思想遺産之一。正如書中所說,白人與黑人之間人為形成的這道鴻溝亦迫使亞裔、拉丁裔和原住民這些中間種姓與非洲裔新移民在這個兩級制度之中尋找自身定位,讨好支配種姓(白人),服從他們制定的規則,遠離和鄙夷被支配種姓(黑人)。這種“排序”或許現在依然殘存于我們的潛意識中,影響我們對自身和他者的看法。對種族主義想要有更多了解的讀者,也推薦《天生的标簽: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的曆史》(伊布拉姆·X.肯迪著)、《法律的顔色》(理查德·羅斯坦著)和《偏見》(珍妮弗·埃伯哈特著)。(推薦人 林子人)

《世界墳墓中的安娜·尹》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波]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譯者: 林歆

版本:可以文化/浙江文藝出版社 2021-8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今年引進出版的小說和我都想推薦,包括有懸疑色彩的長篇小說《糜骨之壤》和原名為《衆鼓齊鳴》的小說集《世界上最醜的女人》,不過最喜歡的還是這本改編自蘇美爾神話的《世界墳墓中的安娜·尹》,故事的主體是名叫安娜·尹的女神下地府巡遊,她的摯友為了救出她向諸父尋求幫助,結果卻遇到了種種阻礙。

我喜愛她運用古老神話反思現代生活的姿态,并展現出真正的創世的智慧,其中有一種女巫式的通靈感。她的語句也是那麼地不可思議,我摘抄了不少,像是人類内部的構造與城市如此相似,看起來廣闊偉岸,實則空洞虛無;諸父指令女子不可與男子平起平坐,因為她手掌更軟弱、頭也更軟弱,雖然她能夠給予生命,但卻被認為不知如何處置生命。

托姐書寫中的神秘和靈性值得一提再提,她在二十一世紀這樣寫作的姿态,令我想起贊美蟋蟀鳴叫而諷刺官員演講的美國作家梭羅。我不贊成很多人認為她小說中的神話、星象、神秘術屬于寫作的修辭或元素的看法,仿佛她的泛神論是“熱愛大自然”一般的陳詞濫調或是什麼環保文學的招式。托姐當然是了解星象如何運作的,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她運用的星象學或神秘學不僅僅是一種分門别類的知識,而是在召喚與我們當下認知方式完全不同的、被我們早已遺忘的了解世界的門徑。她也不是一個活在過去的民俗文學作者,她反對的都是我們熟悉的東西,其中有一些諷刺極其微妙,像是中産階級消費觀、腦滿肥腸的成功者以及無法想象虛構的平庸心靈。讀她的小說,可以了解她的熱愛之下是瘋狂反抗以及對現世庸俗的反思,同時了解到她想傳達的智慧,太多的知識也許會變成智慧的障礙,功名利祿會讓人如同做了感官摘除手術。(推薦人 董子琪)

《她來自馬裡烏波爾》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德]娜塔莎·沃丁

譯者:[德]祁沁雯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21-3

閱讀這部非虛構作品的體驗是令人難忘的,幾乎每隔幾頁,你都會被作者揭開的秘密往事所震撼,驚歎于人的命運竟會如此難料,驚心動魄。在書中,作者娜塔莎·沃丁開啟了一段連她自己都無從下手的尋母之旅。她的母親1920年出生于烏克蘭的馬裡烏波爾,童年時掙紮在前蘇聯的内戰、大清洗和饑荒中,成年後又遭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國家社會主義的殘酷歲月。在娜塔莎10歲那年,母親自殺,留下的隻有空白和謎團。通過網際網路,娜塔莎開始從蛛絲馬迹中尋找母親的線索,試圖拼湊出她過去真實的生活,卻在無意中打開了家族曆史的黑匣子。原來,母親曾在二戰期間作為強制勞工被迫前往德國,更令人驚詫的是,在動蕩的二十世紀,她的整個家族幾乎沒有一個人是正常死亡的。

二戰之後,關于猶太人大屠殺的曆史書寫層出不窮,與此相對的,非猶太裔強制勞工的曆史卻鮮有人知。這些強制勞工的數量至今仍是謎團,據說在600萬-2700萬之間。在此意義上,本書也讓“東方勞工”這一長期被遮蔽和遺忘的群體得以被大衆重新認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看到了曆史如何從根本上形塑了個體的生命。正如作者所言,我們并非在曆史之外,而是在曆史之中。(推薦人 陳佳靖)

《變成種子的小孩》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 開開 編著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21-4

不知從幾歲開始,兒時的記憶逐漸失去水的流動性與光澤,凝結為一種固體,故事依舊清晰可見,卻沒有波光躍動。那是關于什麼發生了的記憶,像睜着眼卻沒有知覺的肉體。《變成種子的小孩》召回了我的童年奇想。這本書的創作者是一群四到十三歲不等的小孩,在獨立出版人開開的陪伴下,他們繪制了類型繁多的故事,有的似一日三餐平淡喜樂,有的如社會新聞嚴肅沉重,還有一些,則是時而晦暗時而絢麗的幻夢。都蘭筆下的小小人叫來一輛救護車,所有被新冠怪物擊倒的人都被接走,唯獨小小人被遺忘。我記起自己在那個年齡也曾想象過死亡,白天我問母親,一個生命的死是否與其他生命的生和長有關,比如我長到大了,你就老了,而外婆就會被推向死亡,夜晚我看風吹動窗簾,幽藍色的光與黑,像一隻陌生的手夜夜探視,時間一到,屋内人就會随它而去。

這本書收錄的故事大多與當下熱門社會議題有關,比如說性别歧視、暴力、社交媒體等等。成年人或許還在訝異,天真無知的孩童怎麼讨論這些話題,而孩子們的清晰與尖銳早已超越了大人的陳詞濫調:小孩被人世間的暴力迫害緻死,卻不曾想陰間依舊是恃強淩弱的世界,為了不再被欺辱,從此變成兇惡的厲鬼。比起“善有善報,惡有報惡”,比起“正義終将來臨”,孩子們所說的不更直中要害嗎?如果一面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一面渴望童稚化,我們是否已經忘卻了自己身體裡的那個小孩?(推薦人 趙蘊娴)

《老何所依》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 [日] 垣谷美雨著

譯者:呂靈芝

版本: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1-9

其實更喜歡直譯過來的書名“我沒有錢養老”,因為小說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圍繞着錢展開的:精打細算的笃子是一名财務,唯一的娛樂消遣是在1000日元(約人民币56元)一節的社群花藝課結束後,與好友臯月去吃一份不太貴的甜品。好不容易攢到1200萬日元,卻由于丈夫死要面子,在女兒的婚禮和公公的葬禮花掉了大半。更糟糕的是,在這個節骨眼,夫妻兩人紛紛失業了,而笃子聽說養老可是需要6000萬日元。

光看前半部分,這似乎又是一本讀起來讓人不太愉快的作品,但垣谷美雨在描寫因沒錢導緻的種種煩惱時,語調诙諧輕松,讀起來并不苦悶。其中笃子的心理描寫尤為有趣,在小說的同名改編電影裡,笃子一角由天海祐希飾演,閱讀時下意識地将她的形象代入到了文字内,想到女王大人突然意識到“今天才周四而不是周五”時流露的絕望神情,或是發現好友居然舍得買“貴一倍的台灣香蕉”時的驚訝樣子,實在很難不笑出聲來。

小說最精彩的地方是後半部分,當笃子不再将自己埋在一個又一個的金錢數字後,生活在最絕望時迎來了實則一直都在的轉機。在養老這個問題上,讀完笃子一家的故事後,我們或許能從中得到一些不同的領悟。除了探讨養老制度與養老金問題外,垣谷美雨在書中對女性角色的多面描寫也是一大亮點:做事總有獨到之處的臯月,家中竟然隐藏着一個大秘密;長久印象中懦弱的女兒沙也加,在結了婚後卻性格大變;在養老院時木讷無趣的婆婆,幹起“副業”後的自信談吐與幹練姿态,讓笃子幾乎不敢相信這是同一個人。(推薦人 葉青)

《潮汐圖》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林棹

版本:上海文藝出版社

在一年末尾能讀到這樣一本小說,不能不說如受饋贈。從主題到主角,從設定到語言,《潮汐圖》沒有一處不令人驚喜甚至驚吓,然後驚覺中文還可以這樣用,故事還可以這樣寫。小說主角,一隻清末的雌性巨蛙,無由來地落在讀者眼前,就牽着你往前遊——看到聽到十三行光景,那些洋人番語,那些窮人病人,那些想要走的和努力來的,彙聚在珠江口,與蛙的生命交叉;進而去澳門,英國東印度公司,是好景也是奇景,是博物求知也是無窮掠奪,是堅船利炮打開的陣地也是殖民力量鬥争的戰場;最後去大英帝國,見識動物園博物館,見識動物與人的被剝奪,蛙過完它不可複制的孤獨一生,完成想象和情感的引領。西洋風景畫和古早粵英詞典啟迪了林棹的寫作,《潮汐圖》也啟發了我虛構可以達到的廣闊、語言可以實作的豐富。(推薦人 黃月)

《欽天監》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 西西

版本: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1

很意外,還能讀到西西的新小說。此前,因為《縫熊志》和《猿猴志》的轉型,再加上身體的原因,料想她已很難再回歸文學創作。《欽天監》的寫作耗時五年,皆由手寫完成,再經西西友人掃描後傳至打字公司,和其他小說不同的是,西西用的是左手寫作,因為她的右手在患癌治療後留下了後遺症。還不同的是,以前西西的小說都是先在報刊上連載再出單行本,如今卻已不再有這樣的空間了。

這是一部曆史小說,講的是康熙朝欽天監裡發生的故事。欽天的說法來自《尚書》——欽若昊天,指的是敬佩、順從蒼天。在聽着這些和宇宙萬物有關的故事時,作為讀者的我們也一再能感受到人類之渺小,像書中所言,我們,不過比蝼蟻稍稍大些,區區轉眼就一世了,我們知道些什麼呢。不過,盡管說我們隻是坐井觀天,但知道自己坐井,不再自以為是,已是一種進步。

人們在研究天文地理時,需要一道假象線作為工具,而在《欽天監》中,這條假想線也會成為現實中的溝壑,有時候甚至比真實的線還要多,比如主人公阿闳的妻子就抱怨女孩子不能去上學。西西也在接受我們的采訪時說,這些線雖是假想,在世間卻無處不在。她嘗試表現古人對宇宙繁星的想象、對人世的認識,也希望今天的人可以獲得啟示。

如果想要讨論書中文學技巧性的部分,抱歉,無甚特别,不過是以阿闳的口吻從兒時時光緩緩到寫到其知天命之年。但這看似簡單的文字讀完卻讓我很感動,如此滄桑卻又如此清澈,這是要一生都保有一顆澄明之心的人才會寫出來的文字。(推薦人 姜妍)

原創文學

《家庭生活》

姚鄂梅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1-2

四個家庭,四種不同的支離破碎。之前沒有讀過姚鄂梅的作品,但她顯然是把講故事的好手。你能讀出她寫作時的底氣,仿佛她是這方墨池的掌控者,筆下的人物遊刃有餘地穿梭在幽暗的過去,也偶爾在更加吊詭的當下短暫冒泡,直到故事快結束時真相才完全浮出,給予看客或奮力或突然的一擊。姚鄂梅說她要“以寫作為杖,執着于向人性深處的東西靠近”,在《櫃中骷髅》與《遊刃有餘》兩篇中,她無疑做到了這一點。(推薦人 葉青)

《讀書與跌宕自喜》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馬雁

版本: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1-2

這世界麻木占據優勢,有的小說安全得透不過風,透明而動蕩是危險的。 馬雁的詩文就屬于後一種。詩人馬雁,生于1979年,逝于2010年。這本書是馬雁的讀書筆記與日記。她寫出了她自己——有時是上課走神的學生,有時是城市中的詩歌少女,有時又是在建築中穿行的波西米亞人。生活是她筆下常常出現的詞語,她寫自己迷戀青春熱鬧的生活,喜歡将所有迷戀的人都拉一起胡作非為,也在真正進入生活之後認識到生活的困難和煩惱,以及人們不得不在重複的節奏中沉默下去。(推薦人 董子琪)

《海邊的房間》

作者: 黃麗群

版本: 理想國/河南文藝出版社 2021-8

黃麗群的文字極具張力幽美,但其中又透着涼氣,作者似乎早已看透世間種種,冷眼觀察文字如刀般剖析世俗,常常讀完一篇要回神良久。有些作者是熱愛文學努力想要成為好的小說家而勤加練習;而有的人可能未必志在于此,隻是偶爾落筆,卻在字句中透出帶有天生這方面的才華與資質。黃麗群剛好是後者,對于小說書寫其實她并沒有企圖心,甚至帶着一些些散漫,在台灣地區連連獲獎收獲許多贊譽她反而會覺得不安與尴尬。寫作對她而言可能隻是一種偶然的際遇,更多想要解決自己的内在拉鋸和沖突。(推薦人 姜妍)

引進文學

《墜物之聲》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 [哥倫比亞] 胡安·加夫列爾·巴斯克斯

譯者: 谷佳維

版本: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1

巴斯克斯的文字是節制的、溫和的、平靜的,他的叙事節奏是緩慢中帶着些淡淡的憂傷。但是他筆下的故事卻是帶着強烈的哥倫比亞色彩——槍支、毒品與暴力,那些傷疤慢慢在波瀾不驚的叙事中緩緩展開。曾經滿懷理想,想要建構的年輕人會身心俱疲地變成自己過往想要反對的那種人,人們以為能自我掌控,能獨立自主,能做出決斷,但往往那隻是錯覺。就像書封裡那隻緩緩緩緩落下的蠅蟲一樣。(推薦人 姜妍)

《巴黎評論·女性作家訪談錄》

作者: 美國《巴黎評論》編輯部 編

譯者:肖海生 等

版本:99讀書人/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1-2

訪談集最大的好處是直接聽到作家的聲音,瑪莉蓮·羅賓遜的神學真的有點道理,她說世間所有事都有想象力,人的經曆之是以意味着什麼是因為它确實是沖着你來的。畢肖普的浪漫展現在她會連夜徒步去荒涼的海濱,在那裡遊泳。珍妮特·溫特森對自我處境的認識充滿智慧,認為人們想要逃進山裡和逃離大山沖進城市找一份工作一樣瘋狂,不過是對自己所在之處感到不自在,便轉向極端的解決方案。有人吐槽為什麼要專門有女作家專輯,這問題問得跟為什麼要專門将農民工寫詩兩者并立一樣急躁,表面好像是在支援女性和勞工,實際上是讓她們一點突出自我的可能都備受懷疑和檢視。請先去看看她們聊了什麼寫了什麼,再消解别人的題目可以嗎?(推薦人 董子琪)

《克拉拉與太陽》

作者:[英]石黑一雄

譯者:宋佥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1-3

克拉拉是一個專為陪伴兒童而設計的太陽能人工智能機器人,她相信太陽是萬事萬物力量的來源,一心一意想要成為主人喬西的朋友,陪伴在她和她的家人身邊。與常見的探讨技術奇點的科幻故事不同,石黑一雄選擇透過克拉拉單純利他的視角來觀察和描述人類世界的複雜,試圖洞察出人之是以差別于機器的本質,即“人心”的奧秘。這也使得整部小說宛如童話般純真卻又發人深省,它以溫柔之聲提醒我們,機器人不是人類的附庸,它們本身就可以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推薦人 陳佳靖)

《流俗地》

作者: [馬來西亞] 黎紫書

版本: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21-4

不同于大陸流行的其他馬來文學,黎紫書的《流俗地》裡面沒有茂密的雨林和割膠人,也沒有珍奇的動物和不同種族的流血沖突。這是一個中馬地帶華人社群的故事,裡面的小人物大多有着殘缺不全的人生,有的殘缺是因為先天失明,有的殘缺是因為豬油蒙心,更多的是在凡俗中掙生活被大大小小的風浪戳的破窿窿。閱讀這本書,人好像站在一個遠方熱帶城市的街角,看五十年的風雨在眼前飄過。黎紫書在這部書中擺脫了文學獎規則的束縛,像是一次作家的新生,她也願意為書中的盲女銀霞想象一個光明完滿的未來。(推薦人 趙蘊娴)

《關于寫作》

作者:[美]查爾斯·布考斯基

譯者:裡所

版本:磨鐵圖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21-4

這是布考斯基的忠實讀者不容錯過的一部書信集,收錄了他寫給出版人、編輯、朋友和作家同行的近150封信。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有明顯的即時性,布考斯基在信中很少說套話,總是以滿腔熱情讨論着日常事件,坦率地分享他的創作洞見。長期以來,他一邊過着窮困潦倒的生活,一邊将生活中的卑微、肮髒,荒謬乃至瘋狂都酣暢淋漓地寫入作品中。對他而言,寫作類似一種“無藥可救的愉快的疾病”,這些通信展現了他對寫作毫無保留的熱情,以及在生活與作品中貫穿始終的生猛與機智。(推薦人 陳佳靖)

《迷人怪物》

作者:[阿根廷]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譯者: 徐楠

版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1-4

這本書寫得最好的部分全在後面,《約拿》《愛彌兒》《威克菲爾德》三篇實在太棒了,遠遠超過戲說童話人物這個主題。詭異的是這三個人物其實都不是怪物,應當說是作者由他們的形象展開當代文化批評。《舊約》裡的先知約拿面對的是藝術文化式微、經濟大潮洶湧的時代,尼尼微盛行的信念是财富才是城市發展的目标,藝術無法直接産生财富,是以不值得人們追求,藝術家也開始相信應當創造具有成本收益的作品。 盧梭筆下的愛彌兒在當代如何尋找自己的本性呢,他的日常充斥着廣告及電子遊戲,告訴他快樂可以購買,暴力沒有後果,商業化的圖景讓他知道自己因為貧窮而無法擁有的事物,他的世界由說唱視訊被描繪成高速汽車和内衣女模的物質天堂。(推薦人 董子琪)

《樹語》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美]理查德·鮑爾斯

譯者:陳磊

版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1-7

去年在編輯部書單裡推薦過安妮·普魯的《樹民》,《樹語》和它一樣巨大,好像都長成了一棵巨樹的形狀,同時占據空間與曆史。鮑爾斯今年入圍了布克文學獎短名單,他是一位認認真真寫植物的作家,就像陳以侃評價科馬克·麥卡錫時所說的那樣,他們大概都是笃信惠特曼這句詩歌的人——“一彎草葉可比天上繁星起落。”如果你拆掉《樹語》的外封,會看到内封猶如一塊闆材,是樹木命運之一種。《樹語》中有着九個人的九個命運,他們來自不同的種族和國家,個人與家族的命運總是與一棵或一種樹相連。他們從始篇“樹根”處長出各自的生命,又于“樹幹”中相逢,在“樹冠”中交叉,最終在終篇“種子”彙聚進入地球的誕生,人與樹殊途同歸。這本四十五萬字的作品就像一次安靜的林中漫步,親眼看到與樹相比人的生命尺度之微小,也便悟到美與永恒。(推薦人 黃月)

《鹿川有許多糞》

作者:[韓] 李滄東

譯者:春喜

版本:鹿書deerbook/武漢大學出版社 2021-8

你沒法不愛這本書。書中多篇故事都涉及1980年代南韓民主抗争曆程中的至暗時刻,描繪那些在理想和現實的夾縫之中尋找生活意義的知識分子和普通人。這些短篇小說并不走煽情路線,字裡行間卻顯示出作者對哪怕是最不堪的人物也懷有深切的了解和同情。(推薦人 潘文捷)

《生命式》

作者:[日]村田沙耶香 著

譯者:魏晨

如果是在疫情前讀這部短篇小說集,我或許感觸不會那麼深。但同名小說《生命式》中的一句話瞬間打動了我:“在這個所謂的世界上呢,人們把常識啦,本能啦,倫理啦挂在嘴上并對此深信不疑。但實際上這些都是變化多端的。你所感受到的并不是最近突發的,而是從很久以前就持續變化而來的。”在這個故事中,少子化的問題已極其嚴重,國家推行極端社會撫養政策鼓勵生育,傳統家庭制度瀕臨解體,其中最離奇的一個“新傳統”是“生命式”。村田沙耶香的每一個故事都超越了“常識”的範疇,甚至可以說是匪夷所思,但故事的内裡卻是對某個我們關切的當下社會議題的深入思考。(推薦人 林子人)

《清潔女工手冊》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美]露西亞·伯林

譯者:王愛燕

版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21-9

露西亞·伯林的人生幾乎和她的小說一樣精彩。她的童年是一段漫長的旅途,成人後為了生計,從事過很多行業,其中有不少純體力勞動,這可能也造就了她筆下大多的勞工階級人物與故事。伯林的個人經曆在寫作中展現得淋漓盡緻,尤其讓我驚歎的,是她對感官——聲音、氣味、觸覺的細緻描述,媽媽和外公“各自倒波本威士忌的汩汩聲”,“我”在到達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時被“尿騷味、廉價葡萄酒味、過期變質的油味和塵土味熏得直惡心”,讓我仿佛身處她的故事中,成為了叙事的一部分,“對,這個故事就是這樣的,我當時就在旁邊看着呢。”(推薦人 葉青)

《有生之年一定要讀的1001本書》

作者: 彼得·伯克賽爾

譯者: 江唐 / 顧海東 / 王博 / 張維軍

版本: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21-9

不要被這本書的名字吓到,書的主編彼得·伯克賽爾是英國薩塞克斯大學英語系教授,他帶領的選書團隊由158位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評論家、學者組成。這本書最早的版本誕生于2006年,此後每一次更疊都會保持1001本文學書的體量。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大型的有時間長度和地域寬度的書單推薦。這份書單中會不會有缺漏?肯定會,文學本來就是主觀的。但是有這麼個團隊,做這麼一件事,是挺繁瑣和不易的。在書中,除了很多我們熟悉的作品,也會盡量多納入不同語言、國家的作者,翻看有很多收獲。另外每本書的入選理由寫作也非常用心,一定是讀過書之後所撰寫的,絕對不是泛泛而談。(推薦人 姜妍)

非虛構

《墜落與重生》

作者:[美]米切爾·祖科夫

譯者:杜先菊

版本:新經典文化/文彙出版社 2021-1

作者為諸多人生軌迹被9·11事件改變的普通美國人書寫了一部動人的傳記。我明白了為何9·11永遠改變了美國人的心靈——安全感和生活的穩定感很大程度上永遠被恐怖主義奪走了。正如引言中所寫,“美國曆史上最緻命的恐怖襲擊創傷太深,留下了盤根錯節的心理傷痕,使每一天的經曆都劃分為9·11之前和之後,每一天,人們都必須适應一個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每一個安全檢查點都帶來了實體上的變化,每一次提到‘國土’,又會帶來心理上的變化,在9·11之前,美國人很少使用‘國土’這個詞。”最大的荒誕在于,如此規模的災難此前隻會在好萊塢電影裡出現,但在閱讀這些真實的故事時,會發現主角不是必然會戰勝困難。對身為“局外人”的我們來說,9·11的啟示是——為了意識形态,犧牲“和自己立場不同的人”真的有正當性麼?(推薦人 林子人)

《梅裡雪山》

作者:[日]小林尚禮

譯者:烏尼爾

版本:樂府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1-5

梅裡雪山是人類最難征服的山峰之一,1991年1月,中日友好聯合登山隊十七名隊員在這裡遭遇雪崩,全部遇難。本書作者小林尚禮不僅是罹難登山隊員的隊友、第三支中日登山隊的一員,也是遺體遺物收集責任人。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裡,他一再深入梅裡雪山,并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遺體,他與當地藏族人也從陌生到熟悉,從排斥到了解。本書不僅是對這場重大山難及後續調查過程的回顧,也是對梅裡雪山的神秘風貌及藏族文化的重新審視。(推薦人 陳佳靖)

《印度青年狂想曲》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 [印度]司妮達·普拉姆

譯者: 于果果

版本: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9

面對貧困、性别歧視、教育資源不均與階層固化問題,印度的小鎮青年們在做什麼?作家司妮達·普拉姆用7個非虛構故事來呈現他們的躁動不安。這些印度青年在某種程度上與中國青年類似,青春歲月裡是鋪天蓋地的補習班、手機螢幕上的美好生活以及對成功的向往。但不同的是,當大部分中國年輕人将房車齊全作為奮鬥目标時,印度青年的夢大到要改造國家、改變世界。盡管構築于後真相偏執和狂想之上的高遠理想可能會引得精英們發笑,但它的确成了影響世界現實的一股力量。(推薦人 趙蘊娴)

《逆流年代》

作者:[以色列]納達夫·埃亞爾

譯者:吳曉真

版本:博集天卷/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1-9

這本書适合與同題作品《下沉年代》對照讀,後者描述了7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美國社會内部在全球化趨勢中的動蕩不安。與之相比,埃亞爾身為以色列人和猶太人的外部視角讓他觀察西方内部的反全球化運動有了更豐富的層次。埃亞爾指出,二戰結束以來形成的全球化格局——原材料全球開采,勞動力廣泛分布,資本自由流動,以及追求和平、經濟增長和互惠合作——至21世紀初已瀕臨結束。物質條件的惡化引發了中産對安全感、身份認同和生計岌岌可危的恐慌,這股情緒彙流成了越來越響亮的、排斥全球化及其現有權力結構的聲音,也導緻了英國脫歐、特朗普上台、歐洲民粹主義政黨崛起等一系列逆全球化現象。埃亞爾以國際政治記者的身份采訪了形形色色的人,注意到了我們時代的“逆流”,即我們習以為常的全球化機制已在許多方面運作不暢,“人們希望能夠取代它,但不知道該怎麼做。”(推薦人 林子人)

《金斯伯格訪談錄》

作者:[美] 傑弗裡·羅森

譯者:李磊

版本:雅衆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21-10

在異見分子和平權旗手的響亮身份标簽背後,這本訪談錄讓我們看到那些具體的案件,以及金斯伯格不斷強調的案件中具體的人。金斯伯格提醒我們,在一個人們對性别歧視還不那麼了解的時代,她是面對着無數現實生活情境去說明道理、糾正不公的,她代理的女性原告與男性原告一樣多,關于性别的刻闆印象對兩性皆是牢籠。談話的間奏是對時代背景、最高法院力量對比、金斯伯格生命經曆等等的交代,除了為如何與政見不同的人合作、如果與衰老和疾病相處等難題提供了一些參考,更予人些許可貴的希望和力量。與上野千鶴子的談話錄《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一起讀,兩位前輩女性既有着領域、視野、地域上的差别,又有着相似的幽默、樂觀與堅韌。(推薦人 黃月)

社科思想

《支配與抵抗藝術》

作者: [美]詹姆斯·斯科特

譯者: 王佳鵬

版本: 三輝圖書/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1-4

繼“弱者的武器”之後,美國人類學家詹姆斯·斯科特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其對東南亞農民研究的又一重要概念——“潛隐劇本”。斯科特認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有一套“公開劇本”,雙方據此來維系表面的和諧,通過表演來達成某種沉默的共謀,在此之外,雙方内部各有一套非公開的潛隐劇本,被統治者的可能關于偷懶逃跑,統治者的則關于特權、賄賂與操縱,這意味着潛隐劇本不僅是話語、姿态,亦是實踐。

雖然這一概念是針對20世紀的東南亞農民生活提出,但對了解我們今日的生活亦有啟發性。譬如它指出,公開劇本在一些地區儀式化和程式化嚴重,是因為統治者權力的膨脹,它對某些地區底層政治邏輯的不着行迹也提出一種可能的解釋:因為公開反抗的代價過高,抗争行為總是依托親屬、鄰裡、朋友等關系網絡來進行,這些網絡有助于其銷聲匿迹,同時也極易被敲散。(推薦人 趙蘊娴)

《約翰·伯格的三重生命》

作者: [美]喬舒亞·斯珀林

譯者: 李玮璐

版本: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8

這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傳記,裡面即便偶爾涉及到的私人領域的事情也都是為了展現傳主的精神思想。斯珀林雖然是一位伯格迷,但他以辯證思維保持距離進行研究與書寫。在書中,作者從兩個次元對伯格進行了剖析,一方面是将他置于時代曆史大背景中,另一方面則是從他筆下的文字反觀他的核心,這樣我們就可以從不同的次元建構出更為立體的伯格本人。他的思想是多元的,他的一生也努力在二進制對立中找尋第三種可行的方式,隻是落實在實踐中時,又必須要進行選邊站的行為。(推薦人 姜妍)

《置身事内》

作者:蘭小歡

經濟學專業的讀者或許都曾有過這樣的困惑:學校教授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究竟能否用來解讀中國的經濟現象?如果能,又該如何下手分析?本書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理論與現實脫節的問題,作者将中國政府作為分析的主角,将國家政經大事融入論述之中,上篇解釋微觀機制,下篇解釋這些微觀行為與宏觀現象的聯系。即使是非經濟專業的讀者也可以從中一窺城市化、房價、貧富差距、國際貿易沖突等熱門現象背後各種要素的關聯,增進對中國政治經濟體系的認識。(推薦人 陳佳靖)

《精英的傲慢》

作者:[美]邁克爾·桑德爾

譯者:曾紀茂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21-9

在書中,桑德爾梳理了“優績至上”(meritocracy)理念在西方的曆史。所謂優績至上,指的是社會與經濟的獎賞應當根據一個人的才華、努力和成就這些“優績”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反映其努力和天賦。然而,這一理念在鼓舞人們努力奮鬥的同時也在侵蝕社會團結,特别是導緻了社會精英對社會底層的鄙夷與忽視,以及“最後一個可接受的偏見”——文憑主義偏見。這種偏見嚴重損害了沒有大學文憑的普通勞動者的尊嚴,加劇了社會不平等。桑德爾提醒我們注意人對尊重和認可的需求與對金錢的需求一樣重要,是以不平等的解決之道需要兼顧貢獻正義和配置設定正義,而這也事關重新構想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根本運作邏輯,即把關注點從消費轉移回生産。(推薦人 林子人)

《喬姆斯基精粹》

作者:[美]諾姆·喬姆斯基 編者:[美]安東尼·阿諾夫(Anthony Arnove)

譯者:李梅

版本: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9

必須向譯者緻敬,既要翻政論,還要譯語言學論文,真是好棒!當然這也顯示出美國語言學家、哲學家、政治評論家諾姆·喬姆斯基關懷的廣闊。這本書收錄了喬姆斯基跨越半個世紀的25篇文章,剖析美國權力和世界政治,也有語言學理論與延伸思考,整本書義憤填膺又引發深省。(推薦人 潘文捷)

曆史

《法度與人心》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趙冬梅

中信出版集團 2021-1

之前對趙冬梅的印象停留在宋史研究,沒想到她寫中國通史也如此通透明晰,讀罷給人酣暢淋漓之感。在這本書中,作者從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的層面勾勒出帝制中國的曆史程序。從鳥瞰視角回顧這段曆史前路有助于我們了解當下中國的問題,看清文化與曆史如何共同塑造當下的意識形态。如果說宋元明清一路下來就是一個政治文化節節衰退的故事,那麼已經跳脫出帝制循環的當代中國要如何揚棄曆史包袱——比如過于重視道德以至于欠缺具體事件具體分析的能力、對異見缺乏寬容——重塑一種健康積極的政治生态?趙冬梅同期出版的另一本新書《人間煙火》也很值得推薦。(推薦人 林子人)

《追懷生命》

作者:伊沛霞 / 姚平 / 張聰

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4

這是一部中國古代的墓志銘選集。由東漢至晚清,共有二十二位生者為逝者著下墓志銘,包括了歐陽修和黃庭堅。其中唐朝一位妻子為逝去丈夫所寫墓志銘令人佩服,這位女子安慰婆婆,家中有地、足以養活家庭,家中也有書籍,足以教育孩子成才,既然生死都是天意,就沒有悲哀的必要。這篇之外,我最喜愛的是唐人張績寫給自己的墓志銘,總結一生并不成功的經曆:雖家境優越,博學多識,還懂得占星和劍書,但多年來隻是“才高位下,無責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識”。此前,我隻看過陶淵明寫給自己的祭文和悼詩,在我們“未知生焉知死”、諱言死亡的環境中,談論自己的死,實在是詩人的創舉。書中還有選編者所著的說明,這部分也值得一看。(推薦人 董子琪)

《無牆之城》

作者:侯深

版本: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4

侯深在《帝國之河 : 水、幹旱與美國西部的成長》中文版裡的譯筆令人難忘,今年,《無牆之城》更讓人感受到曆史學者擁有好文筆真是讀者之幸。本書中,“無牆之城”是美國城市的核心意象,“标志着它們堅定不移向外擴張的使命,也代表着某種不同于古老城市的開放、包容氣質”。作者選取了匹茲堡、波士頓、拉斯維加斯、堪薩斯、舊金山等城市讨論美國城市演化的生态悖論,其中城市和思想如何互相影響的部分尤其好看。(推薦人 潘文捷)

《奶酪與蛆蟲》

作者:[意]卡洛·金茨堡

譯者:魯伊

版本: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7

讀《奶酪與蛆蟲》數次流淚,最能打動我的,一直都是普通人的孤勇。人類走向現代社會的核心動力就是對“平等”的追求,在意識形态領域長期被基督教把持的歐洲,它還包括承認信仰相對主義、打破(宗教)特權階層的文化壟斷和道德裁定權。有一個16世紀的意大利磨坊主,通過反複閱讀咀嚼手頭不多的書,在平等成為時代精神之前就自發思考這個問題,在反複的嚴刑拷問和死亡威脅面前依然拒絕放棄自己的觀點,也不願供出他人的名字連累對方。這本書也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六七十年代起風靡至今的曆史學的“大衆文化研究轉向”。金茨堡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訪時表示,這本書的主旨——分析大衆文化與精英文化之間的互相影響關系——受到了意大利60年代-70年代初的政治氣候和左翼在當時的突出作用的啟發。(推薦人 林子人)

《美利堅的民族》

作者:[美]科林·伍達德

譯者:鄧德東

版本:甲骨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1-9

讀《無牆之城》時有感于每座城市都有獨特的城市精神,于是進一步查閱了本書。本書作者提出北美大陸的居民其實是由十一個民族構成的,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曆史淵源,例如新英格蘭人的清教徒思想。一開始讀者可能會覺得有點兒不可思議,比如紐約曾是荷蘭殖民地,現在擁有荷蘭血統的人是紐約總人口的0.2%,幾個世紀前形成的荷蘭特性還能保留到今天嗎?作者用文化地理學家澤林斯基的“第一有效移民原則”解釋了這個問題。閱讀本書也能夠讓讀者了解,美利堅建立在互相沖突的信念之上,這些信念不僅塑造了過去也影響着今天。(推薦人 潘文捷)

《别人的動物園》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德]揚·莫恩浩特

譯者:張骥

版本:鳳凰關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1-11

在講述冷戰曆史的著作中,本書的視角尤其特别。作者沒有直接讨論東西兩大陣營的對抗,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柏林這座城市中看似最和平的動物園。随着柏林牆的建立,東柏林動物園與西柏林動物園的競争日益激烈,兩位園長拉開了一場持續近30年的“軍備競賽”,也讓我們看到政治力量的角逐如何借由動物園的建設而展開。在很大程度上,兩家動物園就是這座被分裂的城市的象征,它們代表着各自的社會制度,折射出東西柏林人的生存境況。(推薦人 陳佳靖)

科幻

《力量》

作者:[英]娜奧米·阿爾德曼

譯者:袁田

版本:啟皓文化/東方出版社 2021-1

讀《力量》完全是因為它在編譯稿中出現過太多次了,當然小說的設定也足夠有吸引力:當女孩們開始掌握從體内發出電擊的能力,屬于她們的“女孩世代”開始後會發生什麼?原書名“The Power”中的power指的就是這股力量,也指權力,權力的把控者随着新力量的湧現而轉變。但阿爾德曼并沒有把焦點全部着眼于性别,她更想讓讀者探索和反思的是權力本身,以及當權力被濫用時會帶來的可怕後果。(推薦人 葉青)

《機器人大師》

作者:[波]萊姆

譯者: 毛蕊

版本:果麥文化/浙江文藝出版社 2021-4

今年是波蘭作家萊姆誕辰百年。《機器人大師》在1994年和2014年都曾引進過不同譯本,其比起《索拉裡斯星》和《未來學大會》更接近童話,講的是兩個不着調的發明大師環遊宇宙尋找明君實踐理想卻經常弄巧成拙。這部書寫得相當好笑、有的段落足以爆笑且充滿想象力,還有一股摧枯拉朽的朋克味兒,可太帶勁了。裡面有一段寫電子詩人寫作能力漸漸超過人類詩人,最後充滿驚天地泣鬼神的力量,後來可以用三行詩爆破星球,電子詩人變成了一個帶有韻律的星群爆炸引擎。今年最中意的作家托卡爾丘克和萊姆都是波蘭人,波蘭文學是有什麼魔力嗎?(推薦人 董子琪)

《氣球人》

作者:陳浩基

版本:花城出版社 2021-5

可惡,又被騙了,但是……很快樂!讀陳浩基的作品總是很快樂,大概除了本書裡幾段像男頻小說的部分。不過這也可以了解,畢竟最初幾篇是作者剛出道在約稿時寫下的廉價小說。本書是作者在最初超能壞蛋“氣球人”(接觸生命體的皮膚,輸入指令,使指定身體部位在規定的時間變成“氣球”來殺人)的設定基礎上,在九年時間裡陸續完成的短篇連作集。《氣球人》比陳浩基的其他作品更輕松,因為它不涉及社會議題,是純粹的流行通俗小說,當然不論寫了什麼,他對筆下題材的深入了解和鐘愛,讀者一定能夠察覺。(推薦人 潘文捷)

随筆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作者:[美]索爾·貝婁

譯者:李純一

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1-3

讀貝婁的散文和自述與讀他的小說感受很不一樣,既是更聰明,也是更坦誠。寫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那些字句,關于什麼是經驗、什麼是精神,關于如何創造文學、又如何審判文學,當下讀來依舊動人心弦,甚至可作具體事件的具體注腳。今年重讀另一位猶太作家菲利普·羅斯的《人性的污穢》時,也覺到今日之種種探讨——包括取消文化、身份政治等諸多——是古老問題的當下回響,不新也不舊,自始至終都在覺察和反思的過程中。的确還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的确有必要像貝婁一樣站在寫作和文學之外,覺察而不沉溺,道德而不自恃。(推薦人 黃月)

《聲譽》

作者:唐諾

版本: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3

比起唐諾此前的大部頭,這是一本相對來說好讀許多的書,講述和進入的方式都更親民。書中提及的聲譽、财富和權勢,在學科領域,對應的是曆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如唐諾所言,曆史在我們活着的世界裡,比起政治和經濟早已是個冷去的、沒落的領域。而現實世界中那些假面的聲譽往往包含着逢迎與讨好,貼合着權勢和财富。作者期望的聲譽應該是獨立清醒且不受利誘和勢劫的。(推薦人 姜妍)

藝術

《古畫新品錄》

作者: 黃小峰

版本: 理想國/湖南美術出版社 2021-7

書中選擇的繪畫作品對大衆來說不算流行,但對中國古代繪畫有些興趣的人來說,卻也不算陌生。作者用簡白的語言,立足紮實的文獻查閱,将繪畫置于當年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習俗下,告訴你一幅畫構圖、用色、物象等出現的起因,期間牽涉到的一些特定年代的特定風俗讀來饒有趣味,比如由《曉關舟擠圖》聚焦蘇州阊門的交通擁堵問題,由交通又自然切入蘇州民間每到中秋在虎丘舉辦賽唱(昆曲賽)的習俗。此間有些結論和已有的美術史觀點相左,比如對《墨蘭圖》的解讀,舊說認為宋人入元的鄭思肖,以畫“無根之蘭”表達故國之思來對應其遺民形象,但黃小蜂認為《墨蘭圖》很可能是流水線産品。這些新觀點會驅動讀者自己去品味個中微奧,這也正是閱讀的樂趣所在。(推薦人 姜妍)

《雕塑的故事》

作者:[英]安東尼·葛姆雷 [英]馬丁·蓋福德

譯者:王珂

版本: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8

我們通常認為藝術史的發展過程是線性的,即一種風格取代另一種風格,這本書卻告訴我們事實并非如此。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與藝術史學者馬丁·蓋福德打破了地域、文化和語境,圍繞關于造型藝術的十八個主題展開了一場關于“雕塑是什麼”的對話,對史前時代至今的人類造型史進行了反思和回應。在他們看來,雕塑的本質是一種行之于物的思維方式。他們探讨的是雕塑,但更是在物質文化這個更廣大的領域内審視雕塑,以此揭示創造活動在人類曆史程序中發揮的根本性作用。(推薦人 陳佳靖)

《追逐那聲音》

閱讀時,我們在一起|2021年編輯部私人書單·新書

作者:[意] 埃尼奧·莫裡康内

譯者:邵思甯

版本:後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21-9

有多少人單曲循環過莫裡康内的作品呢?《追逐那聲音》是莫裡康内最後的口述,全書是以問答形式展開的。合著者、意大利青年作曲家亞曆山德羅·德羅薩(Alessandro De Rosa)是這樣結識莫裡康内的——他在一家電影院強行把自己的CD塞給了莫裡康内,請他聽一聽并談談看法,那時候莫裡康内“歎了口氣,離開了”,但是随後卻給他電話,建議他去系統學習作曲,德羅薩的人生也從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由于兩位對話者的作曲家背景,讀者可以在書中看到兩位多年來對電影中音樂和聲音的專業探讨,是密集和深入的對話。(推薦人 潘文捷)

新知

《傳染病與人類曆史》

作者:[美]約書亞·S.盧米斯

譯者:李珂 等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1-5

或許是受到疫情影響,這兩年關于醫療史的新書明顯增多,《傳染病與人類曆史》是今年讀到的此類作品中比較推薦的一本。盧米斯介紹了疾病病理的同時将十種傳染病置于人類曆史的語境中考量,指出疾病大流行除了促進醫學進步,還會導緻朝代更疊(鼠疫導緻羅馬帝國衰弱)、戰争失敗(斑疹傷寒的爆發加速了拿破侖俄國遠征的失敗)、社會文化變遷(全球各地多種宗教均創造了專門針對天花的神祇和聖人),甚至是人類的基因突變(鼠疫幫助觸發了人體免疫系統永久性的變化)。他在接受我們采訪時表示,從醫療史的角度來看,1918年流感大流行是與新冠肺炎最接近的傳染病。但和1918年類似的情況又發生了,“‘開放經濟’的渴望有時被置于公衆健康安全的考量之上,而無能的政治家做出的糟糕決定在兩次大流行期間都使許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推薦人 林子人)

《斯坦福大學奇幻地理》

作者:[法]讓-馬克·貝斯 等

譯者:劉安琪

版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1-8

這本書是關于一種業已失落的藝術的,一種地理圖,确切地說是山高圖。山高圖旨在将世界上的山峰集中呈現,創造出一種虛拟的景觀,在畫中我們能看到比利牛斯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并列。不僅僅是山,河流、湖泊、瀑布與島嶼也出現在圖中,雖是虛構之景,卻呈現出異常豐富的真實——19世紀的歐洲人如何了解世界的中心?在乞力馬紮羅之前,非洲哪座高山最為知名?地理如何與無限多的學科産生關聯,科學論著又如何與視覺語言發生關系?這些地理圖有其時代的局限甚至謬誤,但每一幅都是藝術品,注釋文字如水流如煙霞,既是想象力與心靈的碰撞結晶,也是對外部世界持續探索和比較的産物。在書架上,這本可以放在同樣是今年出版的《為自然書籍制圖》(楠川幸子 著)與《動物去哪裡》(詹姆斯·切希爾 著)之間,前者連着過去,後者指向當下,它們都在科學類與藝術類的銜接處。(推薦人 黃月)

外版

《Heartstopper: Volume Four》

作者:Alice Oseman

版本:Hodder Children's Books 2021-5

這是青少年小說作家Alice Oseman“Heartstopper”系列圖像小說的第四本,小說的情節其實非常簡單,以Nick與Charlie的戀情為主線,時而穿插些二人同學與家人的支線故事。若是嚴苛一些,你大可以說這不過是個隻知道“不停發糖”的濫俗小言。但我還是願意推薦它,原因在于像這樣無毒、輕松、互助的親密關系在青少年小說中屬實罕見(還記得我們小時候讀的《暮光之城》系列和那些霸道總裁故事嗎?)。小說中對身份認同、性同意的正面描繪與引導,對抑郁症、進食障礙等心理問題的溫柔處理,再加上簡單清新的畫風,哪位Y世代的老阿姨老叔叔看了會不感歎一句“多希望我長大的時候也有這種書可以看”呢?(推薦人 葉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