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這一生,要靠自己,别把兄弟姐妹看得太重

作者:布衣粗食

01

演員英若誠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他還小的時候,家裡總有很多人圍坐在一起吃飯。

有一天,他故意把自己藏起來,想要家人着急。到了吃飯的時候,誰都沒有覺得少了一個人,照樣談笑風生,吃得很開心。

當他餓得不行的時候,失望地爬出來,自己裝了一碗飯,卻發現桌子上已經沒有什麼菜了,誰都沒有想到給他留菜。

其實,出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曆。家裡兄弟姐妹有幾個,吃飯的時候,如果動作不能快一點,他們就會迅速把飯菜吃完。

那個“孔融讓梨”的道理,在缺衣少食的家庭裡,能夠展現,但不會一直管用。做人,最後還是要靠自己的。

要懂得,做人,終究要靠自己,不要把兄弟姐妹看得太重,别高估了彼此的關系。

人這一生,要靠自己,别把兄弟姐妹看得太重

02

兄弟姐妹是一種人脈,但是不要一直期望。

在古代,很多豪氣的人,都喜歡“結拜金蘭”。比方說,桃園三結義,讓劉備有了情同手足的兩位異姓兄弟,後來一起打天下,建立了蜀國。

事實上,很多結拜兄弟,都是為了某種利益而來的,不是誠心要一輩子相好。

春秋時期,晉國邊上有兩個小國,分别是虢國和虞國。多年來,晉獻公對這兩個國家虎視眈眈,想要吞并。

有一天,晉獻公派使者到虞國,并送了很多的美玉和良馬。

通過禮尚往來,傳遞一個好消息——從此兩個國家,就是盟友了,如兄弟一樣友好。

後來,晉國的軍隊借道虞國,去攻打虢國,就變成了兄弟一起奮戰的局面了。

虢國被吞并後,晉國的軍士們很累了,在虞國休整了多日。

軍士們都吃飽喝足了,忽然襲擊虞國,輕而易舉就成功了。

結拜是假,吞并是真。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為了利益,可以稱兄道弟,一旦野心爆發,立馬就翻臉不認人。兩面派的作風,令人聞風喪膽。

老祖宗勸導我們:“兄弟不共财。”

兄弟姐妹交往,一些舉手之勞的小事,可以随時幫忙,但是涉及到巨大利益的問題,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反目成仇。

很多感情,都是“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如果你沒有被利用的價值,或者回報别人的東西太少,就會被瞧不起。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當你落魄的時候,就會明白,除了父母會無私幫助你之外,任何人都靠不住。兄弟姐妹甯願送幾千塊錢給你,也不會借一大筆錢給你。

誰都有小家庭,不能因為幫助兄弟姐妹,把自己拖累了。你應該多了解,而不是抱怨或者指責。

拿破侖說過:“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隻要靠自己。”

任何年紀,你不要過分依賴兄弟姐妹,不要等到失望的那一天,才知道自己有多愚蠢。

人這一生,要靠自己,别把兄弟姐妹看得太重

03

兄弟姐妹走得太近了,難免會有沖突。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裡寫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時候,我們學這首詩的時候,為詩人遠在他鄉、思念家人的情懷而感動。

等自己長大了,才發現,和兄弟姐妹保持了距離,摩擦會很少,并且常常能夠通過微信聊天,在逢年過節的時候,相約在父母家裡吃飯,商量家庭大事。

如果一大家人,天天在一起生活,沖突就會迅速增加。

知乎裡,網友“泡泡”說出了她和弟弟在一起的煩惱:小時候,她幫父母做生意,啥活都要幹,弟弟卻隻管在家裡玩。讀大學的時候,弟弟的生活費,是她的兩倍以上。

她結婚了,父母隻管要彩禮,也不關心婚事。

弟弟三十多歲了,工作很一般,買車買房都是父母掏錢,平時為人,很沒有教養。作為父母,不僅不教育批評,反而要她多包容。

網友“泡泡”說:“我算是明白了,什麼親兄弟姐妹,對你不好的人也不值得你對他好。照顧好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就行。”

當你和兄弟姐妹走得太近的時候,對方所有的缺點都會暴露,并且連同父母的“偏心”也會變成你心中的一根刺。

成年以後,和大家庭分開,各自過日子,才是正道。

一般來說,兄弟姐妹走得太近,“各自的缺點、家庭财産的配置設定不均衡、妯娌的閑話、借錢和還錢”等麻煩,會接踵而至。

聰明的人,都懂得:“眼不見為淨。”

不必把别人的事情,太放在心上了,更不要天天盯着看。

人這一生,要靠自己,别把兄弟姐妹看得太重

04

結束語。

《詩經》裡寫道:“兄弟阋于牆,外禦其侮。”

兄弟姐妹的沖突,是家庭醜事,不要逢人便說,在遇到外人欺負的時候,仍舊要團結一心,共同對抗。

家務事,要一分為二來看,不能走極端。畢竟,血脈之情,是老天爺給我們的緣分,要學會珍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美德和過錯,你不能讓身邊的人,都和你一樣,都懂得你。

找到相處的最佳距離和方法,家庭才會更加和睦。雖然,你不去依靠兄弟姐妹,也不能掐斷血脈。

明朝思想家黃宗羲說過:“骨肉之間,多一分渾厚,便多一分天性,是非上不必太明。”

家庭沖突,不能上綱上線,而是要保持頭腦清醒,提升認知,把感情變淡一些,才能長久。

退一步海闊天空,兄弟姐妹的大度,就是最好的态度。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