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起殺妻求将卻為何拒絕娶魏國公主?真實的吳起是個怎樣的人?

吳起殺妻求将卻為何拒絕娶魏國公主?真實的吳起是個怎樣的人?

吳起背負一項恥辱的記錄——殺妻求将,這一段曆史足以讓所有用人者心驚肉跳。為求功名不擇手段到無以複加的地步。然而,當我們以為吳起是一個貪圖富貴的小人時,他斷然拒絕娶魏國公主,不惜再次抛棄家園,從零開始。我們對吳起的認識是不是有些淺薄?

吳起殺妻求将卻為何拒絕娶魏國公主?真實的吳起是個怎樣的人?

1.我的理想不是錢

吳起完美,左手執書,右手執劍,謀略過人,武功出衆,在那個時代沒有人能夠戰勝。他才是魏國霸業真正的開拓者。尉缭子說:“有提七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日吳起也。”

尉缭子說這話有事實依據,“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辟土四面,拓地千裡”。這才僅僅是吳起作為魏将的戰績。縱橫家言論多誇張之詞,尤以《戰國策》最甚,《吳子兵法》是否吳起之作也有争議。但是,有一點無法改變,吳起文能治國,武能興邦,戰略戰術獨步天下,從無敗績,同時代将領無出其右。

能夠得到吳起的國家無疑幸運非常,吳起為魏将二十餘年,魏國雄霸天下:為楚相不到三年,楚軍大敗魏軍。提問:吳起是天才嗎?吳起是獨一無二的人嗎?

回答:不是,世界上沒有天生的人才,隻有後天努力的人才。如果後天努力的人才中有可以稱之為天才的人,那麼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精神病”。吳起不是獨一無二的人,戰國近二千萬人口,怎麼可能隻生吳起。換句話說,中國十三億人中當有數千位吳起,但他們統統湮沒于芸芸衆生之中,如同凡夫。因為他們沒有習得謀略學真谛,而吳起領悟到了。

做吳起的父母是一種悲哀,做吳起的妻子更是一種悲哀。吳起心中隻活着一個人,那就是他自己。

吳起的結發妻子賢惠。做吳起的妻子不僅要賢惠,而且必須聽話,絕對聽話,像軍人那樣服從指令。

妻子給吳起織了一條絲帶,絲帶的寬度不夠标準。吳起道:“帶子窄,重織。”

于是,妻子又織了一遍,還是窄。吳起面有愠色,妻子忙道:“經線已經固定,拆掉重織過于浪費。錢财得來不易,居家應該節儉。”

吳起道:“你回家吧,我不需要你這樣的女人。”

妻子仍然深深愛着吳起,再說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嶽父親自來求情,吳起道:“吳起說過的話,說到做到。”

吳起不是因為絲帶休妻,而是因為妻子說他亂花錢,幹涉他的事業。

吳起生于衛國,今山東定陶人,富二代,父親經商,家累千金。與今天吃喝玩樂的富二代相比,千金在吳起看來如同糞土,他要做大官,為此花光家裡所有的錢。

厚黑學求官六字真言中有一個“送”字,吳起做到了,本應發生奇效,功行圓滿,誰知吳起未得到一官半職。莫非戰國時代的官員不愛錢?非也,除了本朝變法之前多少保持着不愛錢的純樸之外,曆朝曆代莫有不愛錢者。吳起不遂願,那是因為錢少求的官卻大。吳起想做“卿相”,做總理啊,送千金就想做總理,那我送兩千金豈不做總統了。戰國時的金并非現在的純金,換算一下,也就千萬人民币,你拿千萬人民币頂多換個縣官做做,還得有可靠的人。

“恨少!恨少!”正當吳起郁悶之時,周圍的人嘲諷譏笑,花錢打水漂,純一敗家子。吳起報複的手段很殘忍,仗劍連殺三十多人。

殺人犯法。衛國不能待了,吳起拜别母親,咬破手臂發誓:“吳起不得卿相,決不再回衛國。”

我們很多人就是因為心不黑、臉皮不厚,空有一身才華無處施展,抱恨終身,怨天怨地怨父母。誰都不能怨,隻能怨你自己。如果有吳起臉皮一半厚,心一半黑,能不成大事嗎?妻子擋路,休掉;母親擋路,棄掉。

人們會說:“我做不到。”

吳起說:“那你就待在衛國,做一個小資。”

既然自己沒有錢,就要練就一身真本事。隻要有真本事,富貴不在話下,因為吳起臉厚心黑。

春秋戰國之際,最高等的學府在魯國,相當于今天的北大清華,吳起慕名而至。

孔子之是以成為偉人,最無法抹殺的功績在于開辦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所私人學校。以前知識家傳,貴族們懂知識,不教别人,藏着掖着,怕外人知道。為什麼?你比我懂得多,怎麼騙你啊,怎麼吃你啊。孔夫子不這麼做,他教給你知識。

人之是以比動物進階,在于人會思考,有智慧,有愛心。知識不是讓社會進步的,是讓人生存下去,活得幸福。

孔子傳授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活下去,活得美好。吃肉也好,吃菜也罷,隻要你覺得活得美好,那就是幸福。

孔子懂得人類不可能完全平等,是以他在厚黑學的外表塗抹一層仁義道德。這一層仁義道德不是假的,與厚黑相依相存。大家都黑心,大家都不要臉,總會有吃虧的,吃虧的人會覺得好失敗,活不下去。孔子除了讓厚黑的人感到幸福之外,還讓吃虧的人感到幸福。這就是大師,我們學不來的大師。其實,孔子已經給自己定過位,他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呼!”大家翻翻《春秋》,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真正的聰明人一眼就能從《春秋》中看到權術。吳起當然看到了。

《春秋》原文比較簡略,開頭有一段“鄭伯克段于鄢”。通過《左氏春秋》,我們詳細得知這一段曆史。鄭莊公放縱兄弟太叔而殺之,不到黃泉不見其母。從中看到什麼呢?權謀,厚黑。

孔子寫《春秋》一度猶豫徘徊,然而,還是為我們留下皇皇巨著。說它皇皇,不是說寫得有多麼好,文辭多麼優美。《春秋》開創中國編年體史書先例,接下來才有《史記》《二十五史》等。既然曆史中權謀術得勢,孔子也記錄了下來,什麼意思,就是讓人學的嘛,所謂春秋大義則是給另一部分人看的。

吳起拜在儒教大師曾子門下學習。不久,師徒反目,因為吳起母死不奔喪。孝道,儒學最基本的信條,一個不愛父母的人如何能愛天下人?

吳起不愛父母,更不會愛天下人,隻愛自己。他不想做罪孔子的人,而想做知孔子的人。

哪一門知識最有用,哪你要看時代需要什麼。吳起看到戰國的未來,看到群雄争霸的戰場。時代需要戰争,戰争需要武士。吳起一身武功,連殺過三十人,但那隻是匹夫之勇,兵法才能敵萬人。

吳起苦學兵書,學業有成,投身魯國為官。曾子在天下名聲響亮,但不喜歡做官。魯君請不動曾子,其他國家更不用說,“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應命”。因為曾子深深懂得儒學亂世無用,治世有用。假如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改奉儒學,秦國不可能二世亡國。

曾子不做官,他的弟子們在魯國謀官卻很輕松。入仕魯國,吳起人生第一步棋走錯方向。

魯國國小志短,隻求自保,無争霸之心,故而尊崇儒學,吳起無用武之地。機會隻有一次,公元前410年,齊軍攻打魯國。魯國無将可派,魯穆公想到吳起。

吳起時年31歲,精通儒、兵兩家學問,正值建功立業的大好年華。可惜第二任妻子是齊國人,而魯國的敵人正是齊國人,魯穆公不放心。

休妻不足以表明吳起之心,唯有殺妻才能顯示其一心為魯,決無二心。吳起殺妻求将,魯穆公大喜,拜吳起為将軍,大敗齊軍。

魯軍獲勝,诽謗吳起的人越來越多,人們把“殺妻求将”的劣迹挂在嘴邊,魯穆公辭退吳起。魯穆公正是欣賞吳起殺妻表明忠于魯國的心迹才肯讓他帶兵的,決不會為殺妻再罷免。之是以辭退吳起,那是魯國國家戰略的要求。魯國國小,沒有争霸天下的志向。一個小小魯國打敗昔日霸主齊國,震動天下,必然招來災禍。明哲保身,魯穆公放棄吳起,向戰國諸侯表示魯國永遠不稱霸。

求官魯國,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好在被動抽身,否則中國曆史難有吳起大名,隻是付出的代價太高。吳起生活的時代畢竟是戰國早期,變法剛剛在魏國艱難興起。作為一個平民不付出點東西,魯國貴族們怎麼肯同意魯君用你。殺妻求将,無可厚非。天下隻有一個人懂吳起,魏文侯魏斯。

2.向天下人敬禮

從地緣戰略角度看,戰國像一個并不完全正規的圍棋大棋盤。齊國、楚國、秦國和燕國是其四個邊角,分别坐落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魯國、宋國、南韓、趙國、中山國和衛國位于内線,魏國是其腹心。按照圍棋“金角、銀邊、草肚皮”的基本原理,齊、楚、秦、燕占據地緣優勢,而魏國則是最危險的領域。

根據先秦最富有科學性的地理書《禹貢》的九州分類,魏國土地屬于中中和中上等,并非最富饒的土地。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把河東、河内和河南稱為“三河”,認為“三河在天下之中”,“土地小狹”。魏國土地狹窄,四面受敵,即所謂圍地。圍地則謀,故而魏文侯率先求變。戰争打的是經濟,經濟靠資源。冷兵器時代的資源指土地和人。土地處于劣勢,魏國主攻人,實施人才戰略,用天下人才取天下土地。

怎樣才能讓天下的人才往魏國跑呢?魏斯有三種辦法:給錢,給官,給面子。

大多數人貪财愛官,一小部分人好面子,比如姜子牙、諸葛孔明。姜子牙渭水垂釣,諸葛亮隆中耕讀,都等人來請,尤其諸葛孔明,非要三請才出山。死皮賴臉去求官,給不給另說,當奴才使喚自尊心受不了。他們的臉皮子薄,尋常人不要學姜尚和諸葛亮,天下有幾個周文王?有幾個劉備?有幾個魏文侯?沒有他們,難道不發财,不做官啦?

升官賞錢,隻要是國君就能辦到。守不守信用,給不給面子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事情。你把我們騙來,發兩天工資,又是減薪水,又是裁員,吆來喝去不當人怎麼辦。魏文侯三出戲,讓天下人看到他的信用和尊重人才的誠心。

其戲一:魏文侯有一天對管山澤的小官說,我明天來打獵。第二天雷鳴電閃,狂風驟雨,魏文侯聽歌看舞玩得正開心,想起昨日之約,出門上馬,冒雨進山。

其戲二:魏文侯與田子方一起喝酒聽音樂。田子方是請來的人才,儒教名士,魏文侯尊為老師。一曲未完,魏文侯說:“鐘聲不協調,左邊的高。”田子方一聲冷笑。魏文侯見他笑得有些不懷好意,問道:“有什麼可笑,我說得不對嗎!”田子方道:“我笑君侯耳朵聾了。”魏文侯問道:“為什麼?”田子方道:“治理國家是君主的本分,您這麼懂音律,治國肯定聾了。”魏文侯不生氣,挺起腰回答道:“是,我确實聾了。”

其戲三:段幹木是天下賢才,讓魏國請來了。魏文侯隻要路過段幹木的家門必定敬禮。那時敬禮不是緻軍禮,魏文侯坐在車上不能鞠躬,手扶車前橫木表示敬禮。

田子方、段幹木有什麼本事,和管山澤的小官一樣,本事了了。魏文侯不是尊敬他們,不是向他們敬禮,而是向天下人敬禮。作為一國之君,能拉下臉皮向匹夫敬禮,怎麼會找不到人才,高手們接踵而至。

魏文侯吸引了四大人才,李悝、西門豹、樂羊和吳起,他們都是厚黑教的高人。

李悝變法使魏國富強,糧食充足,物資雄厚,魏軍才可能出兵打仗。最值得我們學習的不是變法,而是他的一句名言:“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家富娶美妾,國治用奸臣”。甚合厚黑學教旨。

永遠記住,一個人沒有本事的時候,貧賤之時,萬萬不可娶美麗的女人。美麗的女人希望得到的東西多,你滿足不了,她就要鬧,或者紅杏出牆,甚至離你而去。我們要做大事,不能為家中芝麻綠豆般的小事分神,拖了後腿。夫妻天天打仗,整天鬧離婚,小孩哭,大人鬧,父母叫,雞飛狗跳牆,能幹什麼大事?

李悝說得好,“家貧則思良妻”。人窮志不短的人必娶善良的女人,老實的女人,賢惠的女人,平凡的女人,面貌醜陋也無妨,不識字更好,“女子無才便是德”。

一旦有錢有地位,我們就不一樣了。在家做老爺,出門做大爺,玩浪漫、找小姐、包情婦,根本不需要你費神,漂亮女人争先恐後投懷送抱。那時想離婚老婆也不肯。當然,厚黑學不提倡男人縱欲。好色和縱欲是兩回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縱欲是溺,沉溺于聲色有害健康,損耗精神,耽誤我們的“遠志”。

“國亂則思良相”。亂世靠真本事,正人君子尚有一席用武之地,太平世界則全是厚黑弟子的天下。

厚黑教做官六字真言中有一個“繃”字,即官員的威嚴凜然不可侵犯,這個威嚴隻可對下屬、老百姓們使用,萬萬不可對上司使用。這個字,西門豹用得最好。

西門豹擔任邺地長官,治理邺地。新官上任,大家不服,怎麼立威呢?西門豹以“河伯娶婦”為突破口。

當地長老、豪強、官員夥同女巫以河裡的神仙河伯娶媳婦為名義斂财,誰不給錢就把誰家女兒嫁給河伯,送進水晶宮。

河裡有魚有蝦,哪有什麼河伯。西門豹将計就計,河伯大婚之日,說新娘子不漂亮,讓巫婆去水晶宮下通知,扔進河裡;巫婆不回來,大弟子扔進河裡再去找;大弟子不回來,二弟子去找。西門豹總共扔進一位大巫婆、三名女弟子,最後把三位長老也扔進滾滾河水。

還有誰敢不聽話?恐怕沒有。七條人命,至于他們其中有誰該死,有誰不該死,管不了那麼多。吳起來到魏國。魏斯問李悝:“吳起何許人?”

李悝回答道:“吳起貪功名好女色,但是若論打仗,司馬穰苴不如。”

“這就夠了。”魏斯道,“我要和他見一面。”

不貪功名的人,君王拿什麼誘惑他為國家做事。好色人之常情,上帝創造人類的同時賦予情欲,沒有情欲人類如何延續後代。

魏斯眼裡,吳起沒有缺點,隻有優點。至于殺妻求将,魏斯更能了解,他所做的一切就是讓天下才士不必用那麼殘酷的手段取信異國貴族。不管哪國人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魏斯的用人準則。

這對當時天下的明君名将會面,魏斯第一句話便向吳起當頭潑一盆冷水:“聽說你很會用兵,但是我不喜歡軍事。”

吳起沒有料到魏國國君竟以這種方式開頭。他研究魏國有一段時間,從魯國出來一直在思考,天下之大哪裡才是真正的家,最終選擇來到魏國。因為魏國是四戰之地,危機四伏的國家,這樣的國家擁有一位賢明的君主,不會看不到戰國的未來,不會任由王國逐漸衰落,乃至滅亡。

吳起相信自己的判斷,堅定回答道:“您為什麼說謊呢?”魏斯不置可否地看着他。吳起略帶激昂地繼續說下去:“我從您過去的言行來觀察您将來的抱負。您的魏國生産精良的武器,建造先進的戰車,為了什麼?如果說您打算保家衛國,那麼請問,您找到使用精銳武器的士兵了嗎?真正偉大的國家軍備強大、内政修明。面對敵人不敢進攻,隻能眼睜睜看着陣亡戰士的屍體悲傷,這是仁義嗎?”

魏斯站起身,親手鋪設席子,讓妻子給吳起斟酒,說道:“魏氏家族要締造一個偉大的國家,要稱霸于諸侯。可魏國四戰之地,請将軍為魏國劃策。”

吳起道:“抑強吞弱,三晉結盟西擊秦。”

魏斯道:“為什麼要和韓,趙結盟?”

吳起道:“三家分晉,魏國難比昔年晉國,單憑魏國力量如何稱霸?若趙、韓聯手,強敵攻于外,兩家亂于内,魏國勢必難堪。如今魏、趙、韓三家皆非諸侯,我們以此為借口聯絡兩家共圖霸業。合三晉之力,削弱強國、吞并弱國壯大自身。秦國是魏國大敵,安邑與秦國一河之隔。魏國若想霸天下必先滅秦國。滅秦之後,再圖諸侯。”

不謀而合,這哪裡是吳起在說話,分明是魏斯本人在說話。魏斯大喜,舉杯道:“滅秦大業交與将軍。”

接手伐秦重任的吳起為魏國練就一支鋼鐵之師,号“武卒”。他們拉十二石強弓,身着三套铠甲,背負五十支箭,手持戈矛,腰間挎劍,帶三日糧,半天疾行一百裡。

僅有強壯的體魄和軍事技能沒用,如何保證這支虎狼之師賣命,國家許諾賞給有功的戰士土地和宅院。吳起以身作則,與最下等的士兵吃相同的飯、穿相同的衣服、同打地鋪。不騎馬、不坐車、親自背糧,與士兵們同甘共苦。有士兵長癰瘡,吳起用嘴吸出膿汁。有如此軍官,士兵們怎麼肯不賣力。換作那些吃大餐、住飯店、出門前呼後擁的将軍們,隻有傻瓜才肯賣力沖殺。

吳起放棄一時的舒适生活,赢得無邊的富貴與榮耀。與士兵們同睡同吃,給他們吸膿算得了什麼,臉皮再丢還是那麼厚,物質和精神享受實實在在。貴在堅持,如果一時作秀,士兵們立馬認出你的虛僞本質,吳起畢生不改與士兵們出生入死的習慣。那名被吳起吸過膿的士兵母親聽說這件事後,痛哭流涕道:“往年吳将軍為兒子的父親吮膿,父親戰死,不知道我的兒什麼時候死啊。”不管多少母親哭泣,士兵們隻要吳起一聲令下,勇往直前,生死無懼。

吳起的戰績證明一切。公元前413年,魏軍在趙、韓軍隊幫助下越過黃河,向秦國發起一波又一波淩厲攻勢,一直打到鄭(今陝西華縣)。兩年時間。魏軍先後攻克臨晉、元裡、洛陰、邰陽等城鎮,取秦國河西之地,号稱虎狼之師的秦軍退守洛水,隻能被動防禦,無還手之力。

西線形勢大好之際,魏斯突然決定攻打中山國。

吳起感到困惑,“中山與魏國不接壤,中間隔着趙國,怎麼去打?即使打下來,怎麼去守?”

魏斯道:“知道誰是魏國最大的敵人嗎?”

吳起道:“秦國。”

魏斯笑了:“以前是,現在不是,我們拿下秦國河西之地,設定西河郡,秦國被削弱。如今最大的敵人是趙國,知道趙都中牟在哪裡嗎?”魏斯自問自答道:“在我們北方邊境線上,趙人為什麼放棄晉陽遷都中牟?”吳起答道:“圖霸中原。”

魏斯似笑非笑道:“我不會攻趙,三晉同盟不能散架,但我要給趙國屁股上釘一顆釘子,讓他投鼠忌器,有後顧之憂。”吳起道:“趙國不會同意借路。”

“嘿嘿,”魏斯笑得一臉奸詐,“以前不會,現在趙國的大當家趙浣去世,老子沒了,我就要欺負小子。”

吳起道:“我不同意攻打中山國,為今之計,應該集中全部的力量攻滅秦國,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

魏斯直視吳起的眼睛:“秦國數百年基業豈是一朝可毀,你有幾成把握,用時幾年可以滅掉?秦國不亡,趙國興起,那時怎麼辦?”

吳起一時語塞,魏斯道:“你替我守西河防備秦軍反撲,太子魏擊協調與趙國的關系,負責物資供應。至于主将人選,我想好了,樂羊。”虎毒不食子。見過吃兒子的人嗎?樂羊是也。

樂羊,宋國人,被魏文侯吸引到魏國。攻打中山國的戰役進行得很艱苦,戰争進行到了第二個年頭仍然沒有打下中山國都。并非樂羊武功不濟,而是中山國中間隔着趙國,長途遠征,運糧困難。

趙國小當家趙籍原本不肯借道,謀士趙利出主意道:“魏國打不打得下中山國,于趙國隻有好處,沒有壞處。如果失敗,魏軍疲憊,國力削弱;如果取勝,魏國必定不能越過趙國守住中山,中山遲早歸屬趙國,這是魏兵幫着我們打中山啊。”

趙利說得真是太輕巧,趙國以後曾經兩伐中山國都沒有取勝,一個中山國外加一個強大的魏國,趙國憑什麼可以占有呢?趙烈侯之是以最後應允借道,主要出于當時三晉聯合的大戰略考慮。

趙、魏、韓三家分晉後勢力不如晉國,魏文侯設計三晉同盟的戰略。韓、趙曾經翻過一次臉。南韓向魏國借兵讨趙國,魏文侯不借,說:“我與趙國是兄弟。”趙國向魏國借兵,魏文侯也不借,說:“我與南韓是兄弟。”憑借信義,三國同盟不斷加深。

可惜魏文侯的戰略思想沒能繼續下去,當趙國讨伐衛國的時候,他的兒子魏武侯自恃國力強大,背棄三國同盟出兵救衛國大敗趙兵,破壞魏文侯三國同盟大計,遭到秦、楚、趙夾攻,國力日衰。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樂羊攻打中山國不順利,有人對魏文侯說,樂羊的兒子在中山國為官,是以戰事沒有進展。

魏文侯準備換人。恰在此時,中山國君給樂羊一個絕好的機會。他們煮殺樂羊的兒子,并贈予一杯肉湯,本意亂其心性。中山國人太小瞧權謀家,正是樂羊表現的大好機會,端起肉湯,一飲而盡。中山國人傻了眼,這樣黑心皮厚的人打得過嗎?中山國人喪失鬥志,魏文侯堅定對樂羊的信心,不再換人。中山國不敵兩大權謀家,敗下陣來,亡國了。

接着便是魏文侯和樂羊兩大同門之間的較量,樂羊表現得有些過分,連兒子肉都吃的人,誰的肉不能吃呢?魏文侯想,不能重用你了,用吃兒子的人太危險啦。于是,樂羊被“養”了起來。

3.委任狀的妙處

時隔不久,三晉聯合發兵讨伐齊國,魏斯擔當盟主。吳起又不了解,齊國不與魏國接壤,不會造成威脅,伐齊不如伐秦。魏斯道:“你知道我們魏、趙、韓三家國君最想得到什麼嗎?”

吳起頓時恍然大悟,魏、趙、韓三家分晉自稱國君,但是沒有得到周王室的認可,缺一張委任狀,這一張紙看似無用,實則有妙用。他們會從醜小鴨變成白天鵝,會從淫賊變成大俠,會從強盜變成良民,會從土匪變成官軍,會從亂臣賊子變成國君諸侯。

直接去逼周王室讨封,不給怎麼辦?用武力去打,天下人會怎麼說?他們缺少個中間人。誰能做中間人呢?必須是周王室最信賴的人,最依賴的人,那就是齊國。齊桓公尊王攘夷成就霸業,齊國是周王室眼裡的大好人、大善人。

齊國怎麼肯替三晉說話,這不等于讓齊侯承認臣子篡奪君位合法嗎?如果有人依樣畫葫蘆奪取齊侯之位怎麼辦?

不說不要緊,反正齊侯隻是個諸侯,不是周王。那就打你屁股,狠狠地打,往死裡打,打到你投降,求饒,幫我們辦事。

公元前405年,三晉聯軍東進廪丘與齊軍展開大會戰,用機動靈活的步兵一舉全殲齊軍,繳獲戰車兩千,斬殺齊軍三萬,三萬具屍體堆內建兩座高山。第二年,聯軍繼續東進,攻破齊國長城,長驅直人,兵圍要塞平陰,兵鋒指向齊都臨淄。

齊宣公姜積一命嗚咽,齊康公姜貸繼位。齊康公優哉遊哉,該怎麼玩怎麼玩,因為他不管事兒。齊國大權掌握在田氏家族手裡,大執政官田和心急如焚。

兩個人來出主意。括子說:“趙、魏、韓三國沒有一家和我國相鄰,卻越過宋、衛兩國進攻我們,既不攻占土地,也不搶掠财物,到底為什麼?還不是為了我們國君一句話。讓國君陪他們去一趟洛邑朝見周天子,請天子封三家為諸侯,聯軍必退。”

無害子說道:“你這是什麼話呀,我們可以割地賠款,但決不能把國君送給敵人做禮物。”

田和暗笑,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兒,早說啊,我也在等這一天呢,前有車後有轍,隻要周天子冊封三家為諸侯,我立馬廢掉齊侯。

齊康公來到聯軍軍營,聯軍果然停止進攻。齊康公陪着趙、魏、韓三家君主去朝拜周天子。

在這裡,我們要請諸位回答一個問題,答案有助于權謀的養成。括子和無害子兩人,日後田和會用誰?

提示一下,趙毋恤已經給過我們答案了。

有人說,無害子。

恭喜,答對了。

反方會問,田和是不是有病?你割齊國一半的土地,趙、魏、韓要嗎?你賠白銀4.5億兩,連同利息39年還清,人家同意嗎?不就為齊君一句話嘛,括子多聰明,省地又省錢,為什麼用無害子那種笨鳥。

括子聰明,但犯了一個忌諱,給主人以“不忠”的感覺。你能把齊康公送給敵人,有朝一日就能把田和送給敵人,怎麼敢親近你這種人。

誰都喜歡忠誠的人,尤其對自己忠誠的人。真正精明的君主、老闆用人必用忠心、誠實之人。奸雄曹操精明一世,到頭來毀于“唯才是舉”。曹氏家族籠絡一批有才幹的奸佞小人。曹氏父子一死,孫子曹奂即被司馬家廢掉,有幾個忠臣挺身而出?

齊康公凄凄慘慘見到周威烈王,對望哭泣,同病相憐。齊國再也無力扶持周王室,姜氏甚至難以自保。兩人知道,今天之舉是在磨刀,磨一把殺自己的慢刀。承認趙、魏、韓三家諸侯,從此永無甯日,但不至死;不承認的話,有一把更加鋒利的快刀等着他們的脖子。

公元前403年,魏氏家族的魏斯、趙氏家族的趙籍、韓氏家族的韓虔派使者拎着禮物去朝見周天子,請封諸侯。家臣異姓強迫周王室封地,周王朝六百年曆史上沒有過如此悲慘的事。然而,時過境遷,周王朝不再是文武、周公的時代,沒有二郎神、哪吒等神仙幫忙,周兵無力對抗任何妖魔。你不準,這批厚顔無恥之徒一怒之下脫離周朝自立王國,天下效仿,那才是王朝最大的悲劇。周威烈王含着眼淚準了。妖魔搖身變成神仙,新諸侯誕生,趙烈侯、魏文侯、韓景侯披上華麗的羽衣。

趙、魏、韓正式成為諸侯,九鼎震,周天子的寶座搖搖欲墜。雖然春秋時代周天子權力已化為烏有,但面子尚存,而今連僅有的一點面子也被撕掉了。

公元前400年,魏文侯上司的三晉同盟又把戰争目标對準楚國。聯軍在桑丘擊敗楚軍,逼楚國退還鄭國土地。三晉同盟先後擊敗春秋三位霸主,拓展領土,魏國國力達到鼎盛,魏文侯當之無愧成為戰國第一任霸主。随着魏文侯的去世,強大的魏國孕育衰落的迹象。

4.怕老婆

酷愛戰争藝術的太子魏擊繼位,魏武侯是吳起的崇拜者,但無法苟同吳起的戰略。秦國蠻荒之地,一個世風強悍的大國,攻打秦國遠無攻取鄭國、宋國、衛國來得容易,中原土地肥沃,人口衆多。

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二戰前夕的日本曾經就北上或南下進行過讨論,諾門坎的失敗吓怕日本人,于是他們轉而攻取軟弱的中國,事實證明如果日本專心一緻攻掠西伯利亞的話,日本和德國最遲将于1942年瓜分蘇聯,中國也将是日本的囊中之物。可見,對強者的畏懼永遠是弱者的墓地。

魏武侯沒有意識到,他的魏國阻塞秦國東進,使齊國無法向西拓地,擋住趙國南下的道路,又使楚國無法北上,他費力搶占的河南地區又遮住南韓東進之路。無論魏國多麼強大,最後必将倒在群狼兇狠、鋒利的利齒下。

魏國的人民和魏武侯一樣,沉浸于魏國繁榮強盛的泡沫中,看不到危險,看不到泡沫破裂後的災難。

魏武侯與吳起等臣子坐船沿黃河漂流而下,兩岸重山起伏,山勢險峻,河水翻滾,奔流不息。魏武侯意氣風發,贊歎道:“魏國多壯麗,山河險固。”王錯在旁道:“是啊,若修建長城堡壘守衛,霸業可成。”吳起道:“地勢險要不足為恃,國家強盛在德不在險。王錯的話更加不對,夏、商之國不可謂不險,商湯、周武王滅之,強國不是守出來的,是打出來的。

魏武侯笑了,“我把西河之地全部交給你,怎麼樣?”

西河之地怎能滅秦,吳起知道想滅秦隻能等自己做上相邦的位置。

公子魏成死了,李悝死了,魏國相位出現空缺,魏武侯任命田文為相。吳起不服氣,把田文叫來,希望他能知難而退:“咱們兩個比一比功勞和才幹,用兵打仗我們誰厲害?治理國家我們誰厲害?守衛西河,秦不敢反攻,趙、韓不敢反叛,你能做到嗎?”

田文道:“我做不到,我不如你。”

吳起道:“那你為什麼還有臉做相邦。”

田文道:“主君剛剛繼位的時候,魏國人民看你呢?還是看我呢?”吳起沉默不語,半晌道:“看你。”

田文拍了拍吳起的肩膀,“吳兄,人民不喜歡你。”

吳起的功名建立在戰功上,除了西河“武卒”,無論貴族還是平民,人們不喜歡吳起。田文死了,公叔座接任魏相。

公叔座之是以戰勝吳起,因為他比吳起臉皮更厚。

什麼人可怕?怕老婆的人可怕,怕老婆的人臉皮厚,怕老婆深谙厚黑學做人原則。古今中外怕老婆而成大事的人太多,漢高祖劉邦、隋文帝楊堅、北齊神武帝高歡、姜子牙、房玄齡、王導、謝安、戚繼光、李鴻章、蘇格拉底、林肯等等。

為什麼要怕老婆呢?蘇格拉底解釋得好,有助于修身養性。怕老婆為了練功,練心志、練臉皮、練膽量、練政策,忍辱負重、卧薪嘗膽,将家庭變成人生試驗田,時時熏陶,時時演練,直至“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境界。

公叔座達到此種境界,他的妻子是魏國的一位公主。畏妻之貴,怕老婆必然,娶公主等于做奴隸。公主金口玉言,婢女、老媽子仗勢欺人,上床如上朝。如此習練下來,公叔座的臉皮實在達到厚黑學最高等的境界,“厚而無形,黑而無色”。

等級不夠害死人,玩遊戲的兄弟都清楚,等級不夠,裝備再精良、技藝再高超也是枉然,吳起倒黴的日子來了。

環顧魏國,公叔座最怕的人即是吳起。吳起在魏國一天,公叔座的相位一天不得安穩,因為主子魏武侯是吳起的粉絲。

有一天,公叔座對魏武侯道:“主君不用吳起的伐秦之策,恐怕有一天吳起會離開我們魏國。”

“啊?那怎麼辦?”魏武侯最怕吳起離開,不光因為崇拜吳起,吳起去哪一個國家都是對魏國的威脅。

公叔座緩緩道:“主君必須将公主下嫁給吳起,拴住他的心。”

魏武侯點點頭,心道:“吳起之是以得不到魏國人的尊重愛戴,就是因為出身不夠高貴。若公主下嫁,可以留住他的心,拜他為相邦的時候國人不至于反對。看來,公叔座真是個忠臣啊。”

見魏武侯同意,公叔座急忙跑到吳府請吳起來家喝酒。這一場酒宴,簡直變成“獅吼宴”。公叔座的公主妻子頤指氣使,大呼小叫,一副高高在上的主子形象,公叔座大氣不敢出,點頭哈腰如同奴仆。

吳起酒喝得沒滋味,好歹挨到散場。公叔座親自送客,吳起道:“公叔賢弟,你在家中苦笑道:“唉,内子是公主,有什麼辦法,我是度日如年,苦捱人生啊。”

不久,魏武侯召吳起進宮,告訴吳起一件大大的喜事,“寡人準備将公主嫁給你。”

魏武侯興高采烈地等着,等着吳起驚喜的神色,不成想等來吳起愕然的神情,吳起左推辭右拒絕,不敢奉命。魏武侯一團高興抛到九霄雲外,冷冷道:“你回去吧,回去吧!”

我吳起頂天立地,怎麼可能受一個女人擺布,太丢人。臉皮啊,臉皮;面子啊,面子。其實面子最不值錢,怎麼丢也丢不完。

有人會說厚黑害人,讓人怕老婆,這家怎麼待,生活怎麼過?

我們要意識到一個問題,人生富貴是什麼最重要?如果你不想找尋富貴,那麼你權當厚黑乃茶餘飯後之一樂。

整天受老婆氣的人會受不了上司的氣?整天忙着和老婆周旋的人會洞察不出外人的奸謀?整天做老婆工作的人會做不了他人的工作?

勸告諸位朋友,萬萬不可推辭寓貴人家的女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對于厚黑家來說,妻子也是一個梯子,供我們攀登的梯子,如果我們上去了,用與不用盡在我手。

難道我們真的怕老婆嗎?世界隻有相對的事情,沒有絕對的事情。老婆畢竟是老婆,是一家人。公叔座和公主演戲給吳起看,公叔座已貴為相邦,受君主和百姓尊重。

吳起内心高傲,不能忍受女人帶來的羞辱,不肯接受愛情的束縛,不願身置圍城。從這一點上看,吳起不能算徹頭徹尾的厚黑家。

拒絕與公主聯姻隻有離開魏國,否則“卿相”的夢想永無實作的那一天。将軍、榮耀、财富、土地,棄之如弊履。吳起背起挎包走了,越過黃河向南而去,繼續追尋夢想。魏國的南方是一個古老而又美麗的國度——楚國。

5.華麗轉身

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萬裡大江,千裡雲夢澤,吳起進入虛幻缥缈的神話世界,一個很奇特的人在等他,等了很久很久,望眼欲穿。他的名字叫熊疑,又叫楚悼王。

楚國江河日下,遠非春秋霸主楚莊王問鼎天下的時代。幾年前楚軍在大梁、榆關大敗于三晉聯軍之手,喪失鄭國土地。面對中原新霸主的崛起,楚軍節節敗退,國内暮氣沉沉,楚悼王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光明。

吳起來了,猶如一盞明燈照亮荒蠻的荊楚大地。

水霧之氣籠罩着雲夢澤,迷茫飄忽,楚悼王如在夢境。

“寡人做國君十九年,楚國絲毫沒有變化,依然地大物博,照舊兵弱國窮。遙想當年,莊王問鼎,靈王北取陳、蔡,席卷東方,圖霸中原,何其壯哉。而今韓、魏攻我北疆,我楚軍先敗于桑丘,又敗于大梁,屢戰屢敗,楚國無人。”

吳起道:“楚國遍地人才,隻是不能為大王所用。”楚悼王道:“先生什麼意思?”

吳起道:“孔子曾經到過楚國,楚狂客接輿歌而過孔子日:‘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接輿說孔子生錯時代,不應該懷念過去的曆史,要開創新的未來。還有長沮、桀溺等人都是楚國的賢士,但他們不肯出來做官,為什麼?因為大王不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楚悼王道:“怎麼可能,寡人求才若渴。”

吳起道:“那隻是大王挂在嘴邊的話,試看如今的楚國,官位世襲,财富集中于貴族之家,大王要錢沒有,要官沒有,拿什麼來激勵人才為國家做事,為國家打仗?”

楚悼王沉默不語,隔了好一會兒問道:“先生說怎麼辦?”

吳起道:“取消世襲,接受封地的貴族三代之後必須交回土地重新配置設定。楚國地大,可以把他們再封到邊遠的地區搞開發。整頓吏治,罷免官員中沒有才幹者。用他們的官位和封地獎勵有功之士,楚國必将大治。”

楚悼王又沉默了很久,說道:“先生是在殺富濟貧,逼人造反。魏國就是這麼搞得嗎?”

吳起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财富集中到貴族們手裡,貴族們會超越國君,三晉、齊國田氏無不如此。魏國與楚國不同,魏國是新興國家,魏氏對内占有其他公卿的土地,對外瘋狂擴張,故而有新土地、新财富賞給将士們,而楚國隻能回收土地和财富。”

四周的雲霧開始散去,山林原野遼遠廣闊,雲夢一望無垠。楚悼王凝神四望,緩緩道:“寡人做楚王十九年,一事無成,愧對先王,愧對楚人。想來時日不多,如此大好河山,豈能喪于我熊疑之手,寡人決心變法圖強。先生先到宛地暫歇,一年之後請人郢都。”

吳起擔任宛守不過一年,楚悼王拜吳起為令尹變法。楚國貴族屈宜臼勸吳起道:“善治國者,不變法律,不變風俗。你改變社會,就會危害别人,危害别人就會引起他們的仇恨。我們的國君一根筋,能活到現在實在算他好運,您現在做國君的替身,離死不遠。楚狂客接輿還有一句話:‘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吳起笑了,“楚王是天下最英明的大王,給了我實作抱負的機會,我要讓楚國變成全天下最強的王國來報答大王的知遇之恩,雖死無憾!”

吳起人楚拜相的具體時間不詳,有人說公元前382年,有人說公元前389年左右,我傾向于吳起執政8年的說法,由于《史記》和《戰國策》中先秦紀年的混亂和錯誤,本書的紀年和一些史實難免會有錯誤。先秦史實不詳罪在秦始皇,如果再出幾個秦始皇,怕我們連曆史也沒的讀了。難怪太史公罵秦始皇是私生子,斷了寫史人的理想不說,紀年和史實不詳怎麼寫,可想太史公寫史時的郁悶。

吳起調教下楚國的強盛有目共睹,短短數年間,“吳起相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不講國家是否強盛,單論兵勢,楚軍兵鋒所指無有不勝。說起楚國,大家第一印象,似乎整個南方都劃在楚國名下。楚國沒那麼大,吳起時代勢力才囊括洞庭湖,到達廣西北部。長江之南野蠻荒涼,也就吳越之地稍微先進一些。三國時代南方的繁榮尚局限于沿江重點城市,江南大開發始自東晉,盛于南北朝。

陳國和蔡國的土地早已是楚國領土,但是,吳起真正鞏固下來,擋住韓、魏兩國的瘋狂擴張。

曆史給吳起一次機會,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一次重回故鄉的機會。

公元前383年,趙國軍隊大舉進攻衛國,魏武侯徹底背棄魏文侯三晉同盟的戰略方針親自帶兵援救衛國。

衆所周知,魏國衰落于魏惠王(魏武侯的兒子魏嬰)晚年,實際上魏國強盛轉折點在于魏武侯,這次救衛行動注定魏國的衰落。如同德意志第三帝國進攻蘇聯,日本進攻中國,戰略決策決定國家命運。

從救援衛國開始,魏武侯把魏國經營重點徹底從西進變為南下,将魏國置于死地,死地則戰,此後魏國發起一輪又一輪的大戰,結果嘛,事實勝于雄辯。

趙、魏、韓三國之是以結成同盟,一為強迫周天子封諸侯,二為互相依靠拓展生存空間。魏國攻打秦國,趙、韓幫忙;攻取中山,趙國借道;進攻楚國,趙、韓仍然幫忙。三晉聯合作戰中,魏、韓兩國取得鄭國和宋國不少土地,趙國在北方,浪費兵力和财力卻沒有收獲,趙敬侯不滿意,發兵攻打衛國,包圍衛都濮陽。

軍力強大的魏國視衛國為附屬國,魏武侯起兵救衛,大敗趙軍于兔台。魏、衛聯軍發起反擊,攻克剛平城,直搗趙國都城中牟,趙國向楚國求救。

面對老東家,吳起毫不手軟,楚軍越過大梁,屯駐林中,先鋒強渡黃河,與魏軍大戰于河南溫縣,意圖繼續北上,切斷魏國河東地區與河内地區的聯系。憑借楚軍淩厲攻勢,趙軍發動反擊,攻克魏國棘蒲、黃城等地。

此戰是否吳起親自領兵不得而知,但如此大膽而精妙的戰術布置非吳起沒有人能策劃得出來。吳起差一點就可以回到家鄉衛國,以戰勝者的身份,以“卿相”的身份,然而上天最終沒讓這位遊子如願。

6.悲劇收尾

眼見魏國敗局已定,好消息傳來,楚悼王死了。楚悼王死得不是時候,再晚死兩年,吳起将為楚國鞏固河南占領區,上天不讓楚悼王看到變法的赫赫戰果。

楚悼王心滿意足地去世,晚年拼搏一回,楚國的大旗插到蒼梧的群山之中,插到黃河以北的土地上。他比誰都清楚,吳起活不成,絕大多數楚國人希望吳起死,因為變法獲利者的勢力沒有鞏固。你要剝奪人家的土地,摘掉人家的官帽,人家就要殺死你,誰也擋不住。楚國盡是聰明人,老子就是明證。道家學派在楚國影響深遠,吳起想玩楚國人,玩不了。

吳起最愛楚王,最恨楚國人,恨楚國人為什麼不了解他,恨楚國人為什麼不想富國強兵?楚國人已經告訴他了,能打仗沒有用,兵強沒有用,嚴法治國沒有用,統一天下沒有用。

吳起不愧厚黑子弟,你們不讓我活下去,我也不讓你們活下去。楚悼王的靈堂上,楚國貴族們帶領甲兵沖進來,燃燒着仇恨火焰的長箭暴風驟雨般射向吳起。吳起撲倒在楚悼王的身邊享受着羽箭穿身的感覺。他很欣慰,完成對母親發過的誓言,得到“卿相”,按照自己的理念風風火火地治理了一把國家,死不足惜。吳起笑望着那些放箭的楚國人,心道:“射吧,射吧,越多越好。”

吳起死了,射他的人也死了,因為他們射殺吳起的同時疾如驟雨的長箭把楚悼王的屍體釘成刺猬,七十多家貴族慘遭滅門。

一場悲劇,人類就是從一場悲劇走向另一場悲劇。

吳起的人生固然絢爛多姿,但有一個詞叫做“适可而止”。燕将樂毅說過一句話,前秦相國王猛奉為格言:“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這是樂毅用一生的榮耀與痛苦換來的人生至理。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厚黑子弟一定要記住這句話,事業到達巅峰之前及時抽身,什麼是巅峰?我有十萬,想二十萬,有一百萬,想一千萬,有一千萬,想一億,什麼時候是頭呢?你的理想和能力之所及就是巅峰。到達最終勝利之前停下腳步,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在你有能力讓的時候讓一步,讓完美的事情有一點缺憾,這才是真正的成功。吳起擔任西河地區最高長官的時候就應該退了,把“卿相”當做人生的缺憾,有缺憾的人生未必不美。

吳起在楚國變法之是以遭到失敗,因為楚國文化與法家思想格格不入,屈宜臼與吳起辯論時說:“怒者逆德,兵者兇器,争者人之所去也。”清楚表明楚國人的态度。“憤怒是人最不好的品質,武器是最兇殘的器械,人們要抛棄戰争。”

不要問喪鐘為誰鳴,喪鐘為你鳴。法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動戰争,為了欺負人,這是法家思想的出發點。楚國人講究“無為而治”。楚人不要戰争,不擔心亡國,隻希望幸福、平安地生活。誰做統治者都是一個樣子,如果統治者一視同仁有什麼可擔心。如果統治者暴虐欺負人,一根棍子就能收拾他。

大家不相信?楚國最終滅亡了呀!是,但秦國人付出多少人的生命。古代戰争“傷人一千,自損八百”。泰國打過多少勝仗,又打過多少敗仗。長平之戰是秦國最大的一場勝利,戰後白起說:“秦卒死者過半,國内空。”這樣一個用死屍堆積起來的強大帝國,楚人陳勝帶着數百人“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拿着木頭、竹竿滅亡了它,你說秦國是強還是弱呢?

吳起時代的楚國從一個方圓百裡的小國,三百餘年發展成為縱橫數千裡的大國,地大物博,不缺錢不缺糧,有自己的法律和生活習慣,人民物質和文化水準很高。你再讓他們勒緊褲腰帶去拼命幹活、犧牲生命争霸,他們不想也不願意。

事實證明“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并非不切實際的虛幻。秦國一統六國為漢朝做嫁衣。劉邦廢除秦國苛政,約法三章,漢文帝和漢景帝繼續着“無為而治”的國家戰略,奠定漢王朝四百多年基業。

吳起供職三國,三起三落,均與魯、魏、楚三國的國家戰略息息相關,魯國不想稱霸,一代名将吳起反倒成為國家的累贅:魏國國家戰略從進攻秦國轉向進攻中原時注定吳起不可能成為國相,被逼出走;當吳起試圖改變楚國人“無為而治”的思想時,最終付出生命的代價。

吳起之死使楚國與魏國較量的天平發生傾斜,魏、楚之戰持續四年之久,楚軍兵敗榆關,喪失河南土地,魏軍一直打到魯陽。大梁重新回到魏國手中,有朝一日大梁将變成魏國的新都。

鹬蚌相争,漁翁得利。韓文侯攻鄭伐宋,侵占宋國大片土地,吞并鄭國,遷都新鄭,趙國繼續奪取衛國土地。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死了,兩個兒子公仲緩與魏嬰為争奪國君之位大打出手,韓、趙兩國出兵幫助公仲緩大敗魏軍,将魏嬰包圍在濁澤。

眼見大功告成,兩個強盜為分贓的事撕破臉。按趙國的意思,殺死魏嬰擁立公仲緩,魏國割地賠款。南韓意思,一個也不殺,立兩個魏侯,分兩個魏國。無疑南韓想得長遠,魏國過于強大,一分為二,永遠構不成威脅。趙國急于得到土地,如果一分為二,魏國不會再給那麼多土地城池,是以堅決反對。南韓一怒之下扔下趙軍和公仲緩退兵。魏嬰打敗聯軍,登上國君之位,是為魏惠王。

三晉聯盟正式宣告破滅,中山複國,秦國大舉反攻西河,取得石門大捷,斬首六萬魏兵,到考驗魏惠王智力的時候了。

魏嬰,未來的魏惠王,做了五十年國君。戰國182年,他占到四分之一多的時間。他親手把魏國帶上巅峰,又親眼目睹魏國走下神壇。若問魏嬰最大的缺點是什麼?好面子。劉備臉皮厚不好面子,寄人籬下不以為恥;曹操不好面子,畢生不稱帝。魏嬰心中念念不忘稱王,不惜把魏國送到火爐上面去烤。

魏嬰的心不黑,并非他不想黑,而是黑不起來,因為他不識人,隻看到事物的表面,看不到事物的本質,也就隻能看到人的外貌,看不到人的心靈。

魏國不乏人才。魏嬰用公叔座而不用衛鞅,用龐涓而不用孫膑,用惠施而不用孟子。魏國吸引到很多人才,也流失了很多人才,就因為魏嬰那雙瞎眼。

孟子第一次見魏嬰,那時魏嬰已稱王,因為他遷都大梁,故而又稱梁惠王。孟子什麼人?儒教大師,與孑L子齊名的大師。魏惠王見到孟子第一句話:“老頭,你千裡迢迢來到我國,能給魏國帶來什麼利益啊?”孟子回答道:“大王為什麼要講利呢?如果大家都講利的話,最吃虧的就是大王您,您不應該講利,要講仁義。”

魏惠王聽不懂,孟子說得很明白了,講利就是厚黑。大家用厚黑術幹什麼呀,往上爬,窮人掙富人的錢,平民搶當官的官帽,您是最倒黴的,您最有錢,官最大。是以,治國就是讓大家安于本分,講仁義。大家都講仁義道德,您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嘛。這是多麼高明的厚黑術,達到最進階的境界。孟子說到那個份上很失儒教大師的面子,魏惠王還是不懂,魏國衰敗也在情理之中。

魏惠王喪失的第一個人才,就是衛鞅,後來的商鞅。

“衛鞅”是一頭魔鬼。這頭來自東方的魔鬼把酷法帶到秦國,把戰争帶到秦國,把死亡帶到秦國,從此秦國人再也不得安甯,直到楚霸王項羽坑殺二十萬關中子弟,這場噩夢才宣告終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