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林飛問石

“天遣瑰寶生閩中,剖之斑斓具五彩”壽山石,“四大印石”之一,絢麗多彩,溫潤可,易于奏刀。一方壽山石,千年工匠心。石雖不能言,但能工巧匠賦于其新言新生。本報推出《林飛問石》,邀廣大讀者跟随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飛一同感受石上流淌的生命,傾聽石間匆匆歲月。

01

嫦娥

CHANG E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中國人的骨子裡天生就帶有一絲浪漫,這種浪漫,不張揚,更談不上高調,卻又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溫婉,汩汩流淌在血液中,以每一種讓人意想不到的形式。嫦娥,一個連名字,都浸透着浪漫想象的“月之女神”。

她的故事在遠古時代《歸藏》中就有記載。詩仙李白曾這樣感歎:“白兔搗藥秋複春,嫦娥孤栖與誰鄰?”大文學家曹雪芹又作:“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衆多詩人學者的筆下,嫦娥似乎總與孤寂比鄰。然而,她的誕生始于中國人追逐星辰的浪漫,她的名字也于現實中化成了探測衛星,持續守護着這份浪漫。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此件作品《嫦娥》正是抓住了這絲浪漫。你看,浩瀚無垠的夜,一勾銀月,正刺穿雲層,嫦娥置身其中,與玉兔對望,與世間對話,悠然自得。她,雲鬓嵯峨,頭簪兩朵牡丹,雍容華貴;體态妙曼,身披雲彩織錦,恬淡閑雅。

這裡的嫦娥,不哀,不怨,也不顧影自憐,似乎擺脫了所有的悲情色彩,以一種高傲的神情,挺拔的姿态,将溫婉浪漫,化作月光點點,灑向人間。

整件作品動靜相宜,充滿神秘又浪漫的趣味。清泠的月桂、調皮的白兔、神秘的月中仙……一枚晶瑩剔透的壽山坑頭石上,作者林飛巧用圓雕技法,依石賦形,将月宮裡的故事一一道來……

02

李白醉酒

LI BAI ZUI JIU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李白一生嗜酒,既是詩仙,也是酒仙,唐人還給予“醉聖”的美稱。酒為詩之媒,詩為酒之魂。李白的身上有着盛唐恢弘豪邁的氣度、俊逸清朗的精神,以及文人桀骜不遜的性格、超凡脫俗的情懷,而酒似乎将這一切都激發了出來,融合在一處。李白借酒直抒胸臆,揮灑成章。

他的酒詩中不僅有着豪情萬丈的浪漫,而且有着狂傲不羁縱橫天地的自由。故而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稱:“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李白與酒,有着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太白醉酒”也成了古往今來諸多藝術創作的題材。此件壽山石作品也以此為題,充分利用高山石鮮明的紅白二色俏色而成。幾縷雲彩,一輪圓月,大面積的留白,營造出夜月靜谧的氣氛。一盞紅燈,微醺臉頰,紅色的巧雕,暗示主人朦胧的醉姿。

整件作品,月、酒、人三者渾然一體。且看石上,童子一手持着燈籠,一手小心地攙扶着醉酒的詩仙。而李白步履蹒跚,神情放松,似乎沉醉于酒與詩的世界中,那麼此時他是否會吟道:“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03

二喬

ER QIAO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在陳壽《三國志》中,大小喬,是名字模糊、面容模糊、地位模糊的兩名絕世佳人。她們芳齡幾何,性情如何,最終的結局又是怎樣,無從尋覓。刻薄的史官,吝啬着墨,她們的出現似乎隻是英雄生涯中輕輕一抹。

後人卻固執又天真認為,孫策與大喬、周瑜與小喬就應是英雄與美人的絕配,并喜歡添上幾分旖旎的色彩,創作一出“沖冠一怒為紅顔”的傳奇。後世的杜牧就曾調侃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可誰又曾問過,大喬二喬她們期盼歲月又是怎樣的?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作品《二喬》沒有着眼于英雄,而是圍繞大小喬兩姐妹本身進行創作。那是一個姹紫嫣紅的四月,微風送涼,有花競放。皖城未破,兩姐妹相約走出閨房,到園中賞花撲蝶。或許是玩耍有些累了,二人依靠在芭蕉葉之下。一人手持團扇,低頭賞庭院春花。另一人依在姊妹身側,手裡還拿着剛折下花朵。姐妹二人面容圓潤,五官精緻,衣褶線條自然流暢,神情各異,但眉宇間又都透着幾分嬌羞。花與扇的點綴,一舉手一投足,又讓她們流露出宛轉含蓄的美,搖曳出靈動妩媚的風情。

整件作品雕工精湛細膩,人物比例協調,畫面意境渾然一體,自然把觀者帶回三國時期,于紛紛擾擾中發掘一份細膩而溫柔的女兒情。

04

女兒紅

NV ER HONG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越女作酒酒如雨,不重生男重生女。女兒家住東湖東,春糟夜滴珍珠紅。”紹興黃酒名揚天下,其中色澤晶瑩、醇香醉人的女兒紅更是格外受人青睐。

女兒紅一名源于中國古時以酒陪嫁的民間傳說。相傳,此酒在女兒出生之時埋下,直至女兒出嫁,便以此陪嫁,寓意喜慶吉祥。故而女兒有多大,酒就有多醇。一壇女兒紅,回味女兒成長的故事,寄托父母的深愛。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此件作品《女兒紅》,取材寮國石,機理細膩,色澤溫潤。作者林飛運用了圓雕、浮雕、立體雕等不同技法,雕刻出了女子、酒壇、樹洞、樹葉,将女兒紅的形象與寓意清晰地呈現在觀者面前。

女子儀靜體閑,酒水醇香綿柔,二者相得益彰。觀此石可以想見,一株百年古樹,枝繁葉茂,樹下埋藏着一壇香醇的酒水。那壇酒是一位慈愛的父親,為剛出生的女兒備下。歲月輪轉,女兒逐漸長成,她明眸善睐,溫柔可人,而這壇酒也見證了她成長的時光。

整件作品構思精巧,布局嚴謹,刀法細膩,将石頭的色調、材質與故事情節、審美意境相結合,将女子與酒的良緣,如叙事般娓娓道來。

05

貴妃醉酒

GUI FEI ZUI JIU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牡丹、美人與醇酒,遠在那個金戈鐵馬、戎裝戍守,詩歌吟詠、文人相濟的盛唐,有這麼一位钗環琳琅,長袖善舞的女子。

她,小字玉環,美豔無比,風情萬種,獨得君王恩寵。她的故事旖旎悲戚,她的傳說至今仍讓後人回味。遙想,她,三杯兩盞步履搖,一曲霓裳天下知,不禁又夢回千年之前,回到那個“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的日日夜夜。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貴妃醉酒”是無數藝術創作頗喜愛的題材。即便是同一個作者也對此進行多種不同的嘗試,賦予全新的生命。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飛就曾采用不同的石材,将貴妃醉酒的姿容定格于刀下。

此次,他以壽山高山石為原材料,采用圓雕的技法,将“貴妃醉酒”進行全新演繹。石上,婀娜豐腴的貴妃,圓髻松散,面容嬌俏,長睫微翕,眼眸低垂,水袖輕甩,左手輕搭在侍女的肩上,似倚似靠,身姿恍惚,步履輕盈遊離,朦胧醉眼中似乎還透着微醺的淺笑。

整件作品線條流暢優美,色調對比鮮明,雕工精湛絕倫,畫面渾然一體。瓊漿、洛陽花、絕代佳人,三者相得益彰,讓觀者一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顔色”的傾國容顔。

06

笑佛

XIAO FO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笑佛,彌勒佛的别稱。笑口、大肚、長耳、憨态可掬,雖曆經風雨霜雪、悲苦艱辛,但依舊豁達坦蕩,笑對人生。

千百年來,彌勒給世人留下無限藝術想象的空間,也給後世留下無窮的智慧與啟迪。濟南千佛寺有一聯簡而精,曰:“笑到幾時方合口;坐來無日不開懷。”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笑佛也是壽山石雕刻藝術家們極樂于表現的題材之一。此件作品《笑佛》可謂是同類題材中難得的珍品。作品取材壽山田黃石,其石質溫潤,形态飽滿,油黃色石皮上泛着少許橘紅的色澤,略帶透明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飛依照原石進行巧思,以圓雕為主要技法雕琢出一尊輕松惬意的彌勒形象。

石上,彌勒袒胸露腹,盤膝倚靠,交叉而坐,雙臂緊靠身體,收放有序,雙手扶着雙腿,袍袖垂落服帖,褶皺柔和自然,似任風起飛揚。而他的面容安靜慈祥,雙眸微阖,咧嘴長笑,又平添了幾分煙火氣,讓人一見就心生歡喜,忘卻憂愁。

整件作品用刀極簡,又不失細節,可謂簡潔而傳神,樸實而生動,佛袖的飄逸靈動與佛笑對世間的潇灑在精絕的雕工下展現得淋漓盡緻。

07

觀音

GUAN YIN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西遊記》第八回道:“解八難,度群生,大慈憫。故鎮太山,居南海,救苦尋聲,萬稱萬應,千聖千靈。”觀音,落伽山上慈悲主,她是吳承恩筆下偏愛的形象,人與神的完美結合。

從古至今,無論是小說形象,還是民間傳說,觀音都是一位悲天憫人又法力無邊的善神,她有着人性的鮮活,也有着神性的高貴。觀音是佛教中慈悲與智慧的象征,在中國民間影響深遠。中國群眾對她的崇信遠在其他佛教神祇之上。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觀音的形象與她的傳說也是壽山石雕喜愛的題材之一。本件作品采用壽山荔枝石進行創作,是同類題材中難得的珍品。這尊觀音,呈站立狀,面容安詳,五官端正。眉如小月,額前一點,鼻梁隆起,雙眸微阖向下,雙耳長垂,發髻齊整。胸飾纓絡,頭披輕紗,左手持楊枝朝上,右手握淨瓶垂下。赤足長衣,腳踏祥雲,袖袍寬大迤逦垂墜,衣褶古樸雅緻,飾紋飄逸靈動。

整件作品倚重面部神情以及雙手動作的精細刻畫,用刀古樸渾圓,形神兼備。一襲白衣,寶相莊嚴,給人以平和慈悲、智慧通透之感。

個人簡介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林 飛

1954年生于福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津貼;中國玉石雕刻特級大師;進階工藝美術師。

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玉石雕刻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福建省技師協會副會長,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副會長。

作為當代中國壽山石雕界的領軍人物,林飛培養出衆多雕刻人才,其中包括數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等,以及弟子門生上萬人。其作品師法傳統而不泥古,創新風格而不媚俗,作品以中西方雕法融為一體。大量引用了中西方文學作品及曆史典故為題材,為壽山石雕開創新藝術領域。

《文化生活報》版面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林飛:用石頭留住時光

—END—

文化生活報社出品

國内統一刊号 | CN35-0042

新媒體責編 | 汪明權

新媒體主編 | 鄒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