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譚嗣同被斬,作為封疆大使的父親沒求情,最後為兒子寫下名句

導語:在我們的學習生涯中,曆史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唯有學史才能更好的創新發展。戊戌變法是我們近代曆史中一個重要的部分,是晚清期間由一批接受過新思想并且維護新思想的人士有組織有目的開展的一次革新運動。

譚嗣同被斬,作為封疆大使的父親沒求情,最後為兒子寫下名句

戊戌變法主要推動人員為梁啟超和康有為,他們宣揚新的科學文化,主張進行政治改革。此變法直接損害了慈禧太後等老舊頑固等人的直接利益,自然遭到其打壓,最終随着康熙的倒台,參與戊戌變法的人也是紛紛逃往國外,更有譚嗣同等人直接慘遭殺害。

在被殺害的人中,每一個人的出身背景都很顯赫,并不是尋常百姓家的孩子,尤其是譚嗣同,他父親當時可是二品大官,那是确确實實的封疆大吏。但是面對兒子慘遭殺害,作為父親他卻沒有多說一句話,亦是沒有多求一句情。

譚嗣同被斬,作為封疆大使的父親沒求情,最後為兒子寫下名句

因晚清政局動蕩,國家内憂外患不斷,再加上甲午中日戰争對清朝政府的打擊,新思想在我國傳播迅速,湧現了一批擁護新思想的人士,譚嗣同就是其中一位。但是他的父親譚繼洵作為一名資深的保守派,自然不贊成兒子的想法,他認為我們既然因傳統思想而受利,又怎能率先背棄傳統思想呢?

因為戊戌變法的推行,譚嗣同與父親之間的關系已經很僵持,兩人經常會發生争吵,作為一個接受傳統教育并且因傳播教育受益,還為其他人傳播傳統思想幾十年的老人來說是不可能會接受新思想的侵襲的。老人隻想在有生之年可以安然度過晚年,這也是很多守舊派共同的想法。

譚嗣同被斬,作為封疆大使的父親沒求情,最後為兒子寫下名句

譚譚繼洵不僅僅隻是不贊成自己兒子的所作所為,對于當時所有和新思想有關的人或事物他都秉承着排斥的态度。在當時甚至有谏官是以事彈劾他,稱譚繼洵哪裡都好,就是太不能接受新事物了,看不清新局面新時代,隻是一味的守舊,這樣是不利于我國的發展的。

張之洞因推行中西方文化融合交流,也惹了譚繼洵不喜,是以每次張之洞約譚繼洵時,都會被拒絕。但是作為張之洞的下屬,有很多事情又不可反抗,是以導緻二人意見相左時頗多,兩人的思想觀念完全不同,譚繼洵時一心求自保安度,而張之洞則時刻想着推動發展做變革。

譚嗣同被斬,作為封疆大使的父親沒求情,最後為兒子寫下名句

但是作為譚繼洵的兒子,譚嗣同的思想卻并沒有受到父親的影響,反而是譚繼洵越管教,譚嗣同的行動就越迅速。最終戊戌變法威脅到了大多數守舊者的直接利益,慈禧太後終于下令将其斬殺。在被殺害之前,不是沒有友人讓其和其他人一樣逃去國外,但譚嗣同铮铮鐵骨,留得一句所有國家在曆經變革時都會有人死去,而今天是我。

譚嗣同被斬,作為封疆大使的父親沒求情,最後為兒子寫下名句

面對兒子的悲慘結局,譚繼洵并沒有為兒子做任何事情,甚至沒有為兒子說一句求情的話,他似乎早就知道兒子會有此一遭,是以他選擇平靜的面對這個結局。在兒子最開始組織變法時,他便多加阻值,但是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是以在他看來,兒子的結局時咎由自取。

譚嗣同被斬,作為封疆大使的父親沒求情,最後為兒子寫下名句

而張之洞時敢為人先的人,他在面對這種結局時,做出了和譚繼洵截然不同的回應。他勇于向慈禧太後上言,想為自己的學生博得一條生路,但是可能是他求情太晚,也可能是守舊派的态度過于堅決,導緻譚嗣同等人最終命喪于此。

譚嗣同被斬,作為封疆大使的父親沒求情,最後為兒子寫下名句

戊戌變法雖然沒有成功達到最初組織時想要的高度,但是他也對當時的時代以及後續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貢獻。這是我國近代曆史上一次偉大的變革,他啟蒙了國人的思想,為後續的革命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同時也指明了後人前進的方向。

譚嗣同被斬,作為封疆大使的父親沒求情,最後為兒子寫下名句

總結:在譚嗣同經此一遍後,作為父親的譚繼洵也被遣回老家,面對兒子的的遭遇,他也隻是歎息。通過其友人的後來描述講道“譚繼洵認為譚嗣同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對是錯并不是我們正在經曆這個時代的人可以做出評價的,這要等時間來給我們結果了”。一代英豪卻落得如此下場,對于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我們更應該珍惜。

繼續閱讀